乡村振兴的盐城实践
2019-01-15施建霞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施建霞/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江苏省盐城市紧紧把握转型升级机遇,坚定不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盐城“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四化同步”理念,瞄准“乡村振兴走在苏中苏北前列”目标,以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为抓手,先谋后动、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重抓产业振兴、农房改善和农村改革三大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加快转型升级 打牢产业基础
增强特色优势。组织实施粮食生产提质工程,调整低效粮田74.2万亩,建成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65个、总规模达80万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35万亩,亩均效益较单纯稻麦生产增加2000元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坚持市场导向、效益导向,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个,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4家;新增设施农(渔)业14.5万亩,设施农(渔)业面积超过220万亩。
深化产业融合。深入开展“百家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行动”,新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4家,九丰农业园等一批亿元项目落户,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全面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全市创成休闲农业景点总数达553个,综合收入110亿元,带动周边24.5万农户就业。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9家,培育销售超千万元农业电商企业53家。激励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对小农户的覆盖率。
打响绿色品牌。抓实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全市创成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17个。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射阳大米、东台西瓜、阜宁黑猪等23个产品品牌年销售额超亿元,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38%。
推动农房改善 打造宜居环境
全面启动农房改善。把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启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十镇百村”建设试点,开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104个,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交通干道等相结合,规划建设三条廊道,促进农村居住、产业、旅游“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成省美丽乡村20个,大丰新丰镇全心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全面厚植绿色底蕴。加强“减治用”绿色农业建设,化肥施用量连续6年下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8.2%。在全省率先颁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珍禽保护区内7万多亩湿地得到有效恢复。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21条河湖“一河一策”整治行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通过验收。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新增成片林15.5万亩,改造既有林16.8万亩,建成森林小镇24个、森林村庄112个。
全面加强公共配套。新改建农村公路1418公里、桥梁801座,实现行政村和主要交通节点、经济节点、教育节点全部通达双车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覆盖率达100%。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62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全力脱贫攻坚 提升振兴底气
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对一般贫困农户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就业岗位配送,实现转移就业1.32万人,安排公益性岗位1911个。支持滨海依托宝武钢铁、响水依托德龙公司,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和不锈钢产业园,扎实推动北部沿海板块迅速崛起,响水工业应税开票是全省唯一超过50%的县。丰富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响水县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整合扶贫资金为经济薄弱村进行配股,帮助111个经济薄弱村形成稳定收入,每村分红达16万元以上,整体解决经济薄弱村脱贫难题。
紧紧盯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目标。将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80元,整体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将低保补差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330元以上,将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及时纳入低保兜底。持续加大教育扶贫,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1.46亿元。扎实推进健康扶贫,针对全市因病、因残致贫占近80%的实际,持续增加医疗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将大病救治范围扩大至22种,大病保险起付线比一般居民降低50%;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阜宁将住院费用自负上限控制在10%以内,去年共计为1.19万名低收入住院患者减免费用110多万元。
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对全市建档立卡和脱贫退出工作统一程序、统一表式、统一标准,集中力量打造14个示范镇和368个示范村。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承办国家专项课题,在阜宁县开展扶贫扶志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增强扶贫对象自力更生脱贫信心。突出对脱贫精准度考核,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准确。去年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人群,低收入人口脱贫14.5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37个,累计脱贫率分别达81%、94.2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深化农村改革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人才支撑。集中开展“春来归盐、返乡乐业”就业创业百日行动,开展返乡就业创业系列活动427场次。实施乡土人才“百千万”培育工程,出台乡土人才带富项目资助政策,引导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委培,全市新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661个。
激活土地能量。着力盘活乡镇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已有土地和闲置厂房,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地互换并地、有偿退出、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2%以上。
健全投入保障。着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主要种植业保险覆盖面达到85%以上。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近3年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项目663个,投资总额130亿元。扎实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1.37亿元。全力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全市163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清理任务完成率由2018年初的5.5%提升到年末的90%。
加强组织领导 压实工作责任
完善顶层设计。多次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等系列文件,明确今后5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加强组织建设。出台村书记激励考核实施办法,持续推进退役士兵村(社区)干部培养选聘千人计划,循环整顿组织软弱、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深化“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大力推进“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创新实施村会计异地任职、小微权力清单、镇村大走访等形式,有效遏制基层微腐败。
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建立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绘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图谱》,明确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分别由一名市领导挂钩负总责,职能牵头部门总协调,各相关牵头部门分头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督查报告制度,市“两办”将乡村振兴列为重点督查内容,引导全市上下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紧盯目标任务 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规划引领。规划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牢固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问题导向理念,编制完成盐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组织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动摇,把农业转型、农房改善、农村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注重项目推进。梳理出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项目,作为标志性、示范性工作,集中力量推进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紧紧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场硬仗,精心组织一批重大项目,项目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新成效。
强化典型示范。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要求,以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支持力度,严格考核验收,真正建出“特色”、形成“样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推进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组织推进机制,逐个成立工程项目推进办公室,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任务工期。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办法,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干部实绩考核,建立日常督查、季度调度和年度通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
盐城名片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创新型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