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穿扶贫攻坚方针政策,建设美丽乡村,共享幸福家园

2019-01-15王立建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方针政策农耕职教

王立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当前,扶贫脱贫已经到了攻坚期与拔塞期,寻求突破,完成时代使命,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光荣使命,更是各个行业与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完成的神圣任务。依目前的形势看,贫困地区,普遍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却忽略农业技能的提升与创新。然而,依靠思想的脱贫,远远不足,也很难打赢脱贫攻坚。因此,应当普及与优化农业职业教育,从而助力扶贫攻坚,本文通过实践调查与文献检索,探索扶贫攻坚问题,对此展开论述。

一、科技入乡,精准扶贫

贯穿扶贫攻坚方针政策,应该深度分析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内容,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与哲理。在此基础上,广集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农耕技术,从而将扶贫精准化。可以说,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振兴农耕,提高农耕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增量,是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途径。而走科技振兴农业的道路,人才基础是关键。农业职业教育应该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使学生掌握好各种农业技术,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园林工艺、农牧设施等,从而走精准扶贫之路,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奉献一份力量。党员干部与专家组需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例如,农耕的情况与需求等。由此,政府才能够因地制宜,量身裁衣,制定具有针对性科技战略,让扶贫精准化。

各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可以成立“科技脱贫”专家队伍,为贫困乡村调派专家与学者,为贫困乡村引入高端技术人才。加入扶贫攻坚队伍,各个学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的专门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具体,有针对性,例如,有的农村可以进行养羊技术培训;有的农村可以进行果树修剪技术培训;还有的农村可以进行拱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等。专家学者现场操作与演示,教会村民实用的农业生产技巧与技能,从智力上进行“扶贫”,帮助农民尽早脱贫,让农民一同建设美丽新农村。

二、宣传教育,精准扶贫

贯穿扶贫攻坚方针政策,需要深化习总书记“三农”理论,从战略路线上保障脱贫攻坚的成功,从而打造一个“富强”、“美丽”、“淳朴”、“祥和”的新农村。当前,农村地区,普遍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却忽略农业技能的提升与创新。依靠思想的脱贫,远远不足,也很难打赢脱贫攻坚。因此,宣传教育,普及职业教育,让农民看到职业教育的优势,是精准扶贫之路的必要手段。细致地展开教育宣传工作,改造村民的价值观,让村民依靠智力与双手勤劳致富。

在学校,做精准宣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不仅要给予特困生经济上的支援,更要关注特困生心理与情感状态。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贯穿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志愿者协会、党性教育等。特困生由此而接受心灵洗礼,通过实践活动,回馈家乡,报效祖国,为建设美丽家园出谋划策。

凝心聚力精准宣传,实现“三位一体”的脱贫战略路线,让校企结合,让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最终打赢扶贫攻坚。精准宣传,刺激内生动力,点燃群众奋斗激情,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加大宣传力度,贯穿扶贫攻坚方针政策,从农业职业教育到社会各界,澄清脱贫认识,从而集聚力量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

三、政策支持,职教办校

当前,有的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硬件办校设施落后,导致生源流失。这极大地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政策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地相关部门颁布人才优惠条例,广集优秀青年才俊,为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输入优质师源。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职教办学,提高教育技术内容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带动扶贫攻坚的良性循环。

政策支持,开办民营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进入多领域扶贫攻坚模式。例如,由于扶贫产业,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需要放宽办学条件,校企结合,让职教普及,并且从设备、技术、资金与土地上给予调剂,从而致力脱贫。

加强财政补贴,给予教职人员教改与科研提供经济支援,让农业职业学校研究出更具高端与新型、实用的农业技术,从而改善农村农耕技术落后的现状,提高农耕产量,让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职教办学,加大节能型技术的开发力度,减少工业污染,走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碧水蓝天,建设环境美丽的乡村,从而让我们共享幸福家园。

综上所述,第一,科技入乡,精准扶贫,从智力上进行“扶贫”,帮助乡民尽早脱贫,让乡民一同建设美丽新农村;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贯穿扶贫攻坚方针政策,澄清脱贫认识,从而集聚力量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第三,政策支持,职教办学,打造碧水蓝天,共享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方针政策农耕职教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电力数据通信接入网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
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潜能
基于文化语言学 “习式演讲”的批评性隐喻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