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转化和价值观塑造的《管理学》教学改革设计探索*

2019-01-15杨洪颖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管理学价值观知识点

杨洪颖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一、《管理学》教学的现状

(一)现有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缺陷

1.偏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标准,也是形成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参照。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归宿,故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至少有三维目标的设置,包含知识、技能与素养,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一直将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传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老师疲于讲授清楚管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而无暇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将管理学原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放到了课下进行,而这又缺乏合适的考评机制,导致将管理学知识转化为相关能力的目标不了了之,技能与素养的目标没有实现的途径,仅成为教学大纲中“漂亮的装饰”。

2.《管理学》教材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老化

《管理学》教材一直存在滞后于管理实践的问题,教材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或者过于老化,在今天大数据时代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中的管理实践运用得少,或者其论述太过简单,有限的课时量说不清道不明,讲不通透,学生浅尝辄止导致在实践中难以运用,比如说决策的方法和计划方法,如果要想讲得相对清楚,在这一方法上就得花费大量课时,而如果在这些方法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对学生真正提升管理素养又能产生多大的效用呢,可以说得不偿失,成为管理学教材中的鸡肋。

传统《管理学》教学中相关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教授书本中的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讲解,这就存在一个的问题,知识会随着管理的实践进步而发生变化,同样管理方法和技能也一样,一旦随着科学进步,管理技术更新时,这些知识与技能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在管理学教学中所下功夫就收效甚微。而且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学生也缺乏思考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难以跟上管理实践的需要。

3.价值观目标缺失实现路径

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虽然说是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但是对于大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知识与技能都会随着时代进步而损益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就应该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说:“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学生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在教学实践中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往往缺乏落地实践的方法,或者说教师在课程心理上偏重的技能的形成,无暇从一个人成长的完整立体维度来考虑,没有给这一层次目标一定空间。

(二)教学方法单调

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多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不管学生能够吸收与否,将教材所包含知识点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方式接收知识,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会扼杀掉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考能力。而管理学知识比起其他数理学科的知识来讲,相对简单,加上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果管理学教学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讲解,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基于能力转化和价值观塑造的教学框架

(一)优化教学目标

理清管理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明确价值观的形成与优化是至善目标,能力转化是实际需要,知识获取是基础,构建起价值观塑造为体,能力转化为用,知识获取为基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任何教育时机,引导学生良善价值观思维方式形成,这一部分在课堂上时间比例并不需多,但当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却会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力转化目标应该占管理学教学中的最大比例,并且要充分利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重新梳理教学目标,并不是说知识的获取不重要而在能力转化的前提,相反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职能理论的知识点对于搭建起学生的管理学框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这一部分我们如何高效来建构的问题。

(二)丰富教学方法

在“体用基”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全方位提高授课技能,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将一切方法为目标所用。利用翻转教学法,结合微信、雨课堂等软件,帮助学生达到获取知识获取的目标。创造性使用管理游戏法促进学生决策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转化,利用情景设计、任务设计等方式,创造管理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管理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通过案例讨论汇报和ppt讲演等形式,实现知识的转化输出,将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充分进行内化。

(三)转变教师角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特点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创造性等,而且知识的获取在今天已经变得极其容易,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能够找到资源甚至比老师教授的还多。在新时代,老师究竟应该教什么,传统课堂老师会什么教什么的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时代变化要求老师迅速转变角色,从以老师为主的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关注人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老师设计什么,这个层面要求老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整体课程,成为课堂设计师、引领者、升华拔高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主要参与者。

三、基于能力转化和价值观塑造的教学实现路径

(一)以翻转教学完成知识获取目标

传统《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时用于知识目标的讲授,极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可谓费力多而收功小,而在基于能力转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却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讲授,而采用翻转式教学方式,将知识讲授从课堂转到课前课下,可以将微信、雨课堂等新媒体,打造成为知识传授的新阵地。例如,可以将《管理学》中重要知识点,通过微信、雨课堂等软件上传预习课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雨课堂插件中上传的课件可以实现上传语音讲解,大大的方便了同学们自学相关知识点。并且可以设置相关习题,学生预习完成后,软件可以轻松实现大数据统计,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现代技术的发展,微信及雨课堂等新媒体的出现,让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且非常容易,大大的节约了课堂知识讲授时间,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转换。

(二)以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输出

1.以管理游戏锻炼学生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游戏教学法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原理是一种“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从游戏体验中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北京科技大学第一次引进游戏教学法运用于管理学课堂,后来多被企业培训师用来训练的管理职业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中反响热烈,在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中,80%学生表示最有印象的章节就是运用游戏进行体验的章节,而在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管理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学生体验感参与感很强,在训练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比如在“认识管理”的游戏“引水工程”的中,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给每位组员一张A4纸,创设一个游戏任务背景,单凭任何一个人的工具(纸)都不足以把水引导水库中,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和资源才能完成任务,每个人才能喝上水。并设定好激励措施,规定时间内运水最多的团队获胜,每人将获得的平时成绩积分。创设好游戏背景和游戏规则后,老师在旁边只负责观察整个过程是否违反规则,以及学生在各个游戏阶段的反映。游戏并没有制定小组长,而在游戏中有指挥能力的同学自然会成为小组领导,出谋划策,团队之间会出现争论和不一致,老师需认真观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生状态。

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至关重要,通过分享让大家回忆刚才的环节中有没存在争论,当争论的时候你们是如何做的,你们觉得在刚才的活动中存在着管理活动吗,以刚才的活动描述什么是管理,从活动中你觉得管理的意义是什么,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分享大家会自己从游戏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对管理的理解。

通过游戏的方法以及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体验知道在团队活动中配合成全他人。管理游戏中,会出现争论,当大家在解决争论时可以锻炼大家沟通的能力,而在争论时如何统一意见让团队向一个方向努力时是在锻炼大家的领导能力,而在游戏中如何站位如何分工时又是在锻炼组织能力。当大家如何选择运水方案时,当面临运水方案低效时就是对大家决策能力的锻炼。

2.以任务设计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管理学的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常见案例设计成任务,并将不同的问题分给各个小组进行设计、分析、和解答。任务设计的框架提前给大家构建,保证每个小组的汇报水平不会差别太大。第一环节,导入每小组需要讲解的主题,可以通过图片、案例、情境、游戏等导入主题,目的是引起悬念,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时间为3分钟。第二环节,是知识点阐述环节,阐述本组任务涉及到的知识点,使用ppt和板书进行讲解,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时间为15分钟。第三环节,是互动环节,要求以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管理案例,管理游戏等参与互动的方式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讨论解答,各个小组要求填写讨论分析报告,汇报小组可以在最后给出本组的解决方案,时间为28分钟。第四环节,总结本小组任务设计,时间为四分钟。第五环节,书面描述本次任务设计并进行总结反馈,这一环节在课外进行。

比如在时间管理主题“小王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的任务设计中,小组首先用撕纸游戏导入主题,让大家实实在在的感受消耗的时间,发现有效利用的时间居然只有这么多,从而认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讲解时间管理的误区和时间管理的方法知识点,重点介绍四象限法。第三,展示出案例小王手忙搅乱的一天,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同学们会运用四象限法,进行分析讨论和解决。第四,讨论结束小组总结本小组任务设计。

利用任务设计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以前老师课堂教授知识点,课下消化的方式,让学生提前学习知识点,并通过脱稿讲解出来,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获取能力。案例的分析与解答,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管理问题,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整个团队的任务设计过程,本身就是对团队成员如何分工,如何沟通,如何决策,如何领导激励团队队员等管理能力的一个全方位锻炼,比汇报结果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促成良善价值观的形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在管理实践者中一个人的价值观对管理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成功方程式中表达“人生的成功=价值观(-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在这个方程式中,稻盛先生认为当价值观为负时,热情和能力的分数越高,其危害性越大,在这个方程式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促进学生良善价值观是整个教育目的体系中应该构建的,是管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最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管理学教学中勉强提供一种教学的方法以供大家讨论。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比如《大学》《中庸》《论语》。经典是古人总结提炼出来的普世价值观,因为和几千年来的人心相符合,经久不衰,本身就是十分良善的价值观,对于形成一个人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具有非常良好的引导作用,古人把他当做学与为人的根本,笔者利用上课前5分钟带领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原文,长期熏习,以期种下些许圣贤种子,以待来日生根发芽。二是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价值观转化。比如利用管理游戏中的冲突和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当在做决策游戏时,小组采取的策略中,有些出现了以打压对方来获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当即以此为案例,来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获得成功是不是只有打压别人这一种途径?学生讨论热烈,血气方刚的学生觉得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方法可无所不用,不打压别人自己的利益肯定受损,但通过游戏的结果来看学生会直观发现合作共赢才是得分最高的路径,并非只有你死我活这一种途径。最后总结时以经典中《中庸》《大学》《论语》中关于义利之辩,和谐共生的语句分享给大家,引导大家思考义利是否真的冲突,取什么样“利”才是正道。

四、结语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原点目标设置出发,从明晰优化教学目标层次体系、丰富教学方法以及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三个方面来搭建起《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框架,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技术实现翻转教学,以管理游戏教学法、任务设计法等多样化方法促进能力的转化,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诵读为人处世中华传统经典,以及利用课堂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进行正面引导促进学生良善价值观的形成。

但是《管理学》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孜孜以求,不断求索《管理学》教学的有效模式,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管理学价值观知识点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我的价值观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