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9-01-14李莺
摘 要: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中,立足课堂,打造基于主题和证据的课堂观察,促进科研写作和实践一体化;通过学研结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从外因转向内需,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從而完善教师的价值观,创建学校研究型团队,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关键词:研究共同体;专业价值观;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94-03
引 言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2016年,在教育局组织下,我校开始尝试集团化运作,2018年8月正式发文成立教育集团。目前集团共有五个校区,分别是1993年异地搬迁的城中老校区、2003年启用的爱德校区、2009年启用的太湖校区、2016年启用的苏州湾实验小学和2018年启用的东太湖实验小学。目前集团五校区共有学生8759人,教师543人。庞大的教师队伍,五个相对独立的校区,使得教师专业成长成为集团最迫切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集团各校区间集聚优质资源,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通过优化组合,打造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从最初单一的读书共同体、心育共同体,到如今形式多样、极具内涵的各类教师专业研究团队,引领教师合作成长,使其找到专业归属感和成长点,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型校园文化。
“研究共同体”成员立足于实践研究,群体中的所有教师拥有一个共同的教育教学关注点,致力于共同解决一组问题,或为了同一个研究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共同追求的领域中互相激励,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
一、聚焦主题,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群
教师专业发展历来是一道难题,在日常教学教研的基础上,如何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激发教师潜能,使教师主动发展?2017年,集团提出了“把实小建设成为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的办学理念,围绕师生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构与丰盈提出新的目标,组建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研修班,这是基于课程原理的跨学科组织,至今已经完成了两届的研修。
第一届课程研修班与华师大课程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合作,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中研修,围绕“表现型评价”这一主题,探讨在课程现场提升课程领导力。一年来,研修班研究的主题很多,如课堂的信息处理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巡视中如何处理学习资源?您留意了自己的课堂巡视线路吗?评价如何驱动学习?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如何促进学习?如何基于评价信息开展师生互动?数学课堂如何“让学”?情境创设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您的提问有效吗?课堂信息,您屏蔽了吗?评价规则是如何形成与运用的?学生明白了学习任务吗?体悟学习是怎样开展的?
其间,团队成员还参加了线上的斯坦福慕课学习,围绕表现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团队中共有32位成员顺利结业,其中29位获得了优秀。
第一届研修班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聚焦主题、抱团成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届研修班在表现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单元学习设计,集体阅读了《理解为先的模式》,在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实践,在挑战性学习任务、基于学习信息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上有了进一步理解和突破。
两届研修班成果丰硕。《江苏教育》2018年5月对吴江实小集团的研修团队建设进行了组文报道:《在课程现场提升课程领导力》《学会叩问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团队的课堂观察改变了我们什么》《我幸福因为我是其中一个》,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为这组文章做了点评——《构建专业的学习型团队》。《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的课堂观察版为研修团队开辟了专栏,2018年全年刊登,每期两篇,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9年,第二届研修团队向周边辐射,成员中有8位来自周边学校,他们的课堂观察专题文章也相继发表。
除了课程研修班,集团还组建了学科课程中心:语文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研究中心、英语学习与评价研究中心、儿童作文研究中心、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中心、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中心等。在课程原理支撑下,学科课程中心进行了学科任务的研究和探索。
除了课程主题的研修团队,集团还成立了行政学院、校长沙龙,围绕行政管理主题,推出不同层级的研究共同体。同时,集团鼓励各种民间学习型组织参加对分课堂、成长共同体的学习、小古文教学等研究团队,多维度、多方向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群,既有学科联盟,又有跨学科的团队。
集团发挥名师特长,成立了多个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一大批教师的成长。心理特级教师吴伟红的名师工作室利用周末进行公益亲子培训,影响了一大批人,带动了整个集团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借助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研究室的优势,学校一大批教师加入儿童作文研究中心,进行主题研究。研究中心的徐栋老师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叶惠琴等一大批教师都在相关专著中执笔,成员们的课堂教学经验被分享至全国各地。
针对集团规模扩大过程中大量新教师的涌入,集团抓好师徒结对的共同体建设,借助中青年教师、老教师的力量,帮助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稳步成长。同时集团还成立了教师读书社等共同体,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教师成长。
二、问题导向,追求教师研究多元化
“所有的研究,必然面对问题。没有问题,你研究什么呢?一切不是面对问题的研究,都是伪研究。坚持研究的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研究的价值导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从一团乱麻中正确地判断问题,明白什么是真正核心的问题,是研究之始,也是成长之端。”集团总校长张菊荣在行政学院的每日一文里这样表述。吴江实小集团的问题应该是大部分集团型学校都有的,五百多位教师,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团队,庞大而复杂,如何实实在在地深入研究,让每个团队都能得到发展,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基本的问题是课程与教学[1]。因此,集团决定聚焦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进展,将推动学校的发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他们的主阵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直击教师的课堂,關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教师有了课程领导力,教与学必然会有所改进,教师、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因此,集团进一步聚焦,关注教学评一致的课程基本原理,确定以“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致性”为集团的教科研项目,并将此落实在课堂上。
在这个项目统领下,集团围绕三个省级课题,进行了教育研究:(1)省规划课题“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2018/02/228);(2)省立项课题“小学英语单元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C-c/2018/02/54);(3)省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化研究”(B-a/2016/02/50)。
其中第三个课题是集团总校长在与华师大课程研究所合作研究八年的基础上申报的课题;第一个课题是第三个课题的深入研究;第二个课题是在此基础上,遵循课程原理,针对学科任务的学科性进行的研究。在表现性评价的支撑下,集团从单元学习的任务、评价入手,深入实践,尤其是在课程原理的支撑下,实小集团在学科研究上有了一定的收获和积累。目前集团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评价要点评分规则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课堂观察,基于主题和证据的课堂观察,以此深入开展课堂改革。
同样,百花齐放的研修小团队从问题出发展开研究。儿童作文研究中心在管建刚作文研究系统的带动下,思考低年级表达的突破。儿童作文研究中心的教师发现这是研究的一个空白,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同样,数学研究中心对课堂目标的实效问题产生怀疑,决定从目标入手展开研究。
三、实践研究,引领教师专业价值观
聚焦了项目和主题,该如何吸引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呢?常言道:“教学即研究。”但事实上,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研究就是写论文。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或应付各类考评。研究,充满了功利性,完全成为教师的负担,这让教学研究变得非常被动。怎样从价值层面引领教师走向真正的科研?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真正看到、感受到、尝试到,才能真正体验到、收获到[2]。因此,我们立足课堂进行基于主题和证据的课堂观察,具体流程如下。
1.前期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引领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有三个要素: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致性地设计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集团总校长张菊荣对此有详尽的描述:“学习目标来源于课标研读、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三者与最后确定的学习目标相关联,能说明‘为什么要确立这些学习目标。目标的叙写要以‘学生为主语,写学生将学会些什么,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写教师将要做什么。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这样的逆向设计可以保证学生‘学会。评价任务是用以检测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必须与目标相匹配。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呈现出相关的学习信息,也就是评价信息,根据评价信息我们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实现目标。评价任务要以能催生丰富的学习信息为要求来设计,要设计‘较大任务,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不是只求得一个正确答案,更不是指那些一问就答的问题。评价任务要能让学生明白究竟以何种方式、用多少时间、做哪些事、完成哪些要求。教学活动中要嵌入评价任务,要能够从‘教学活动中很鲜明地找到‘评价任务在哪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安排、组织评价任务,收集与处理评价信息。”集团通过固有模式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进一步聚焦学生的真实学习。附板书设计如下。
《××××××》第×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
2.教材解读:
3.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三条左右)
二、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
三、教学活动(板块一、板块二……每个板块的设计,评价任务嵌入其中)
2.基于课堂观察的实施与报告
实施操作一般每次一天时间,选择两节课,在上午进行课堂实操,小组成员参与课堂观察;中午观察小组分析各自的观察内容,进行整理;下午是课堂观察报告和相关的讲座。
3.后期总结反思
一天实操过后是基于当天学习的反思总结,包括上课教师的教学整理、设计分析或自我观察,小组成员整理小组的观察报告,得出成员的学习小结或反思(成果)。
同样流程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研究每个月一次。在“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引领下的教学设计能较快地帮助教师明晰目标,简化课堂环节,以学习任务带动课堂教学改革。从大任务、大观念的角度,帮助教师统领课堂,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实现真正的学习,使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
同时,在实操基础上,推动教研写作和实践一体化。教师体验了整个过程,发现编写研究论文十分轻松,只要实际参与了,就能轻松完成论文;只要完成论文,便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所谓通过写作涵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就是如此。教师发现,研究可以改变实践,继而改变教师的研究价值观。
结 语
教师成长需要平台。如果说,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是组织,那么我们还需要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搭建了网络平台,如教师论坛、微信成长学院、各种各样的交流群;搭建了教师叙事和展示平台,如讲述与聆听、嘉年华、校报校刊、班主任论坛、月思、成果集。集团尊重特立独行的探索者,更期盼教师在不同环境中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彼此专业“互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文化,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真正把吴江实小集团建设成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
[参考文献]
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方世南.学术研究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28(008).
陈佳文.教师教育者自我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及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研究共同体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研究”(项目编号:D/2013/02/569)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莺(1976.2—),女,江苏吴江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