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下的课程故事
2019-01-14傅媛
摘 要:教师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生活课程,带领幼儿设计制作枇杷采摘器。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尝试可行的办法,使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讨论、操作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以一种思考的、投入的、积极的状态沉浸于活动中,这正是STEM教育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STEM;课程故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80-02
引 言
“五月枇杷黄似橘”,园内的几株枇杷树上热闹非凡,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点燃了幼儿探究的火种。由此,笔者带领的班级开展了“遇见枇杷”系列活动,让幼儿亲近枇杷,感知枇杷的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镜头:幼儿的惊喜发现
初夏的一天,笔者组织幼儿室外活动。一来到操场,童童便惊奇地叫起来:“快看,树上有枇杷!”幼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股脑儿地围上去。馋嘴的甜甜咂咂嘴说:“我吃过枇杷,很甜的。”幼儿一下子产生了共鸣,争着喊:“我也吃过。”幼儿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早把户外玩具冷落在一边,眼中只剩下这棵枇杷树了!
二、镜头:看你千遍也不厌
从这天开始,幼儿总会在户外活动时来到枇杷树下看一看。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幼儿的意愿,启发幼儿学会思考,并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和比较[1]。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枇杷树进行观察。爱画画的优优说:“老师,我能把它画下来吗?”“当然可以。”于是,许多幼儿拿着画纸以地为席,坐在枇杷树下,观察讨论起来。添添说:“树干摸上去硬硬的、凉凉的。”子皓说:“树干有很多,有的细,有的粗。”幼儿在交流后开始动笔作画。之后的两三个星期,园内的枇杷树成了幼儿的专属模特,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枇杷的细微变化。
三、镜头:欢天喜地摘枇杷
五月下旬的一天,幼儿惊喜地发现枇杷变黄了。幼儿跃跃欲试,想摘下来尝一尝,但果子长得比较高,幼儿根本够不着。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一场关于如何采摘枇杷的讨论会开始了。
1.初次尝试
(1)分析讨论。跳跳说:“我觉得我们要爬到树上摘。”熹宝说:“我们可以找个梯子。”添添说:“我们可以搬桌子、椅子。”奔奔说:“可以用根棍子把它打下来。”幼儿通过交流讨论,认为用长棍子打下枇杷最简单。
(2)寻找材料。哪儿有长棍子呢?幼儿开始分头行动,他们在教室里四处寻找,楼上楼下翻了个遍。程程拿着用管道积木搭成的长棍说:“这个好像可以。”跳跳在楼上找到一根竹竿,激动地大喊:“老师,这个肯定能行。”有的幼儿找到了金箍棒、橄榄球棒、铁环柄,一些幼儿还在操场上找到了几根芦苇秆。
(3)发现问题。幼儿拿着不同的工具准备大干一场,他们很快发现金箍棒太软,使不上劲儿;芦苇秆太脆,一敲就折了;其余的工具虽然能打下枇杷,但破坏力太强,不但把枇杷打烂了,叶子也打飞了。这可怎么办呢?
(4)思考解决。面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及时介入引导:“金箍棒和芦苇秆可以淘汰不用,其他工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幼儿认真思考,决定设计一个既可以摘下枇杷,又不会伤害到枇杷树的采摘器。如何设计合适的采摘器呢?设计采摘器的材料有哪些呢?为了丰富幼儿的经验,笔者决定发动家长共同参与。
虽然幼儿初次尝试摘枇杷失败了,但他们在亲自尝试、思考分析后,找到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之后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设计制作
(1)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结合网上搜集的资料,对采摘器的结构和制作材料有了一定了解。笔者引导幼儿思考:你设计的采摘器是什么样子的?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制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2)分享交流。幼儿介绍自己的设计图,并投票选出了比较优秀的设计。设计采摘器草图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是STEM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会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可行的办法。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讨论、操作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以一种思考的、投入的、积极的状态沉浸于活动中,这正是STEM教育的价值体现。
(3)实践制作。说干就干,幼儿分组商量后,根据已有材料自主选择适合的样式,按照设计步骤图分工合作。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幼儿,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和学习欲。大胆尝试和探索是STEM教育中的必要因素。教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以第二组的探索制作过程为例。
步骤一:绑牢铁丝——估计长度与位置
江江用对比、估算的方法确定截取铁丝的长度并做记号,随后,他将剪铁丝的任务交给了麦宝。元元指着图纸问:“铁圈上的这些牙齿怎么做?”江江回答:“还是用铁丝,剪成一段一段的,再绑在铁圈上。”
步骤二:添加袋子——在接口处系绳子
采摘器的主体完成了,接下来要装上袋子。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塑料袋只有两个提手可以挂在采摘器上,很不稳定,一甩就掉下来了。跳跳提议:“在上面挖两个洞,多套几处。”成员们都同意,小西瓜和丝丝动手在塑料袋上剪了四个洞眼,但套在采摘器上仍不牢固。制作遇到了瓶頸,他们折腾了好一会儿,依然没有进展。江江和跳跳跑到其他小组,看到添添正用绳子固定袋子与采摘器的接口处,他立马去材料柜里拿了绳子回到小组,用添添的方法解决了塑料袋不牢固的问题。
3.检测改进
第二组幼儿对基本制作完成的采摘器进行了检测与改进,他们立刻发现了问题,于是交流讨论声此起彼伏,每名幼儿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铁圈上的“牙齿”相隔距离太大,无法将枇杷摘下来。解决策略:这个问题对于爱动脑筋的幼儿来说十分简单,只要多拧几个“牙齿”,缩小“牙齿”间的距离就能顺利解决。
问题二:枇杷不掉进袋子里。解决策略:加大铁圈的直径,改套大一点的塑料袋,这样能扩大接住枇杷的范围。
在STEM项目学习中,测试与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有问题,齐讨论,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充分运用可以想得到、找得到的材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断完善作品,这正是STEM项目学习不断追求的目标。
4.实地操作
优化后的采摘器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实用,幼儿轮番尝试,将黄灿灿的枇杷收入囊中。在交流、设计、操作和不断改进中,幼儿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在面对问题时,幼儿思维碰撞,不同想法相互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反思和补充自身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汲取同伴的奇思妙想内化为自身经验,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做储备。
四、镜头:枇杷美食甜心头
我们捧着胜利的果实回到教室,游游说:“妈妈告诉我枇杷底下有五角星的甜,而且颜色黄一点儿的甜。”幼儿听她这么一说都拿着枇杷瞧,然后七嘴八舌地喊着:“我的这个有五角星。”“我的这个很黄很黄。”幼儿不仅品尝到了枇杷的美味,更掌握了挑选枇杷的窍门,一举两得!
结 语
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开发出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STEM课程,为幼儿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勇于探索、不断尝试验证,使幼儿从中获得新知,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鲍秀兰.早期教育和脑潜能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2(05):32-35.
作者简介:傅媛(1981.11—),女,江苏海门人,中小学一级教师,2011、2017年海门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