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19-01-14孙新雯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使其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数学问题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学会观察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74-02
引 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他们有时跟不上数学教师的教学节奏。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训练学生抽象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生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具备抽象的数学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方程》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天平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看天平的两边。天平的左边有两个砝码,一个砝码为10克,另一个砝码的克数未知;天平的右边有一个25克的砝码。现在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个未知的砝码是多少克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计算出未知的砝码为15克。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要求学生结合方程的理论来描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数学现象。学生经过引导,写出10+x=25这一方程式,笔者带动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方程就像一个天平,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一边观看刚才列出的方程,一边观看天平,经过思考和分析,理解了一个方程必须是等号左右两边的数值相等,方程中一定包含一个未知的数字,一般人们应用“x”来表示这个数字。
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要把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事物中寻找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数学文字描述的能力、数学符号应用的能力、数学公式建构的能力。小学生经过长期的这样的抽象思维训练,就有可能具备一定的抽象数学思维能力[1]。
二、培养学生观察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便能够迅速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要点,快速找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些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却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差异在哪里,是数学教师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差异在于其是否能够快速抓住数学问题的要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找到数学问题的要点,才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笔者先带领学生观察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何概念。部分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几何图形的时候,会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很好分辨,长方形是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正方形是所有的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让学生尽可能地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开始一点一点地发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与相异点。有一位学生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个封闭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它们的角度都为90?,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角线都相等……学生在挖掘正方形和长方形相同和相异之处时,发现原来自己忽略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那么多的几何特征,开始重新审视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增强了学生几何知识学习的动力。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数学特征这一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全面观察数学问题。当学生具备了全面观察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后,就能够找到数学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能力
当学生学会找到数学知识的特征以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一种针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宏观给出解决数学问题方案的思想,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利器,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这种利器,才能高效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笔者应用分类归纳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构成,先让学生观看5.93、2.1、0.279这三个小数,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小数的构成。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数的构成以小数点为中心,左边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右边为小数的小数部分。这是小数的结构,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分类归纳的方式来理解数学问题,思考小数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有哪些共性。刚开始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小数点两边的共性,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举出十来个小数,通过分析每一个小数左边和右边的特征,让学生找到小数点两边的共性。学生在一一分析后,终于发现了小数的整数部分数字是由左至右,数位依次变小,小数的小数部分也是如此。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熟悉数形思维、归纳推理、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让学生具备数学解题的利器。当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特征,就能根据数学特征找到适合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觉得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重要的事情,只要自己解题时多留心一下,就不会发生错误,然而事实上,这些学生常常犯下惯性的错误,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笔者首先给出学生几个小数易错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小数计算答案对不对,如果计算得不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6.9-6.5=3.4,4.7-0.5=4.3,0.7×0.8=0.72,3.4×2=6.4, 4.52-(3.52+0.72)=4.52-3.52+0.72=1.72, 42.9×6.2+42.9×3.8=42.9×42.9×(6.2+3.8), 3.2-2.4×1.8=0.8×1.8=1.44。学生经过计算思考,发现以上计算的答案全部是错误的:有些错误似乎是偶然失误,找不到具体的原因,有些失误似乎是乘法口诀记错了,有些错误是乘法分配律应用错误了,有些错误是没有注意到去括号的规律。笔者给出的错误给予了学生学习启示,学生开始思考他们做题时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有没有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找理由。当学生注意到自己的学习问题以后,笔者开始进行下一轮的计算训練,帮助学生改掉错误的计算习惯。
结 语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优化生活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此外,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刘学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263.
作者简介:孙新雯(1990.7—),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