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初探
2019-01-14李新刚
李新刚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标准答案”、教育观念、教学评比、价值观念、师资水平等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不被重视,也缺少一定的培养方法,根据《国家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十几年的工作实际,分析了制约农村学生数感培养因素,提出了数感培养几个途径,既是个人教学心得,也是对生活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培养
在小学的数学工作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反应迟钝,不能理解数的运算规律,不能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不能熟练应用估算,对于数学问题及结果缺少直觉感受等。即使老师反复讲解练习也起不到好的效果。在这里我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能力,以使其形成数学基本素质,提高学习成绩。
数感作为一种能力得以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来,我简要的理解是:数感就是学生对数和运算概念一种主动、自学的感悟和理解,以及自觉应用的能力。
一、制约农村小学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原因
1.对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标准答案”的约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化、唯一性,而忽视了多样性、不确定性,使学生失去创造性、灵活性,把数学教学变成了知识点的“点对点”教学,变得和考驾照一样,总是到什么点打什么方向,结果拿到驾照也开不了车,上不了路。数学教学成了课程标准上教条的“知识点”教学,缺少鲜活的实践基础支撑。
2.教学评价观念直接影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一种自觉学习素质,且花费时间长,收效慢,目前小学的教学成绩评价相对简单,往往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的,教师对数感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或许到了高年级也未必能见到效果,所以一部分教师不愿花费精力做对自己没有直接收获的事的。
3.教师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对数感学生的培养
那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数学。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教师容易产生职业疲劳,忽视生活的闪光点,体会不到数字生活的乐趣,在简单重复的教学工作中,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目光就会迟钝,思维就会僵化,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用丰富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数感
由于小学生思维单纯,对老师的话一般是“言听计从”,老师用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学生就会尽力做到答案标准,超标准之外的答案不敢想,不去想,尽管多样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好方法提了多年,但是由于考试评价的唯一性,教师担心影响成绩很少下功夫培养学生数感,因此教师先要改变功利性的评价观念,用多彩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发现数的规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进入数学奇妙规律认识美好境界,也因此能够爱数学,学数学,研究数学。
2.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生活现象的概括。培养学生数感,离不开社会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感知数的习惯,例如,去一个地方坐车时,自觉根据车的速度和路程,估算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还有从学校到家有多远;一件东西的大小重量等;在实际生活主动认识数之间的规律,从而养成一种自觉感知的习惯,教师持之以恒地对这种习惯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动手量,亲自走,把感性的物质和理性的数字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提升数感能力。
3.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虽然数学课本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也教给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课本以外的好方法,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手法提高学生数感能力。
把心算、口算、估算等结合起来,在不用笔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大脑里能感知到图形图像的大小结构,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大脑的想象代替笔算进行简单的运算,在大脑中对图形图像翻转平移等,训练学生抽象的空间感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珠心算法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学习方法,珠心算结合口算、估算,把这些算法当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随时随地地应用,逐渐提高学生数感。
4.在生活中养成,在教学中升华
自从大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后,对知识整体的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对数感的培养也要做到在生活中养成,也得在课堂教学中升华,使零散的经验、想法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归纳、提炼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认识“数”,提取“数”,才能找到数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用数学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教师在教一个公式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下这个公式,而是从源头分析这个公式的来源、应用以及不同的變化,重视此公式和彼公式的联系和区别,更多的做法是让学生反过来应用公式,能做到用公式解题,也做到用题来提炼公式,通过不同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结构之间是互通的,不是孤立的,把对数的初步感觉升华到抽象的联系,找出事物的规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的兴趣,使数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升华。
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花费时间多,见效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抛弃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要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标准”之下,教师对生活要有敏锐感悟,在引导学生时,才能激发学生灵感,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创造数感体验的情景,培养、发展、升华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正确、良好的数感意识。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