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HPM课例的分布整理与教学实施

2019-01-14张才宝刘洪超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实施数学史

张才宝 刘洪超

【摘 要】 以苏科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为例,整理分析“数学史”的分布情况,取析各类史料的素养成分,提出了基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知识关联目标维度,落地生根数学史的具体育人功能.通过抽象、推理和建模等理性行为,发展学生的“三个世界”能力,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

【关键词】  数学史;分布分析;教学实施;课例研究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察今》一文说:察今则可以知古.就数学而言,反其义亦为真.知古亦可察今,以古察今,以所见知所不见.H.Poincare 更说[1]:要想预知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事实上,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Mathematics)的成立[2],就标志着数学史的教学实施成为有价值的实践命题.然而,因主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常态数学课堂使用数学史的不多见.如何将学术形态的数学史转化为教育形态,发挥数学史潜在的育人功能,亟待解决,初中数学史的教学实施意义重大.

1  苏科版“数学史”课例的分布与整理

“数学史”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数学文化的功能,有助于学科育人功能的潜在发挥.为了引领广大教师更好地传承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自信产生式系统,笔者对苏科版教材中的数学史料,进行了有序有向的整理与分析(具体见表1,本期第17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开篇指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有效地实施差异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数学史的整理与实施尤为必要.这样,一方面是通过数学史教育,让学生获得可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自觉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形成数学审美与批评思维等数学素养.

2  初中数学史课例的顶层设计与教学实施

初中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成分是抽象、推理和建模,就这一认识来说,使用数学史的目的不止于知识目标,更在于数学文化品格的养成,及其背后核心素养的缓存.有如《课标(2011版)》强调的那样,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形成数学史知识产生式,有助于“学好数学”.

在初中段,限于学生的认知现实和数学事实以及教学时空的规约条件,笔者认为基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数学关联目标维度,落地数学史的常态教育功能更为可靠,通過抽象、推理和建模等理性思维行为,有助于提高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发展学生数学品格.

2.1 抽象行为,将数学史的“学术性”转化为“教育性”,促进数学思考的发生

在数学史应用范畴,抽象特指舍去数学史料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史研究对象的辩证思维过程.具体包括,史料的数量关系抽象、史料的图形关系抽象以及史料的结构关系抽象,并形成数学史的符号意识和表征系统,进而建立一种内在的数学自觉.当然,抽象作为数学史设计实施的通用技术,一方面承担数学史教学的工具作用,另一方面对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从数学史的角度研究概念,有助于概念产生式形成,或者把概念放在数学史范畴学习,有助于数学思考目标的上位实现.毋容置疑,任何一种概念教学法,都能部分地、不同层次地实现数学思考目标,但是不用历史的观点去抽象概念,概念的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非本质的.因此抽象是将数学史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根本途径.

具体到课堂层面来说,数学史的抽象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境性抽象;二是问题抽象(可归结到问题解决范畴,鸡兔同笼问题);三是相似性抽象(可归结到规律层面,达芬奇密码).就大尺度教学来说,所有的章头课或概念起始课都属于情境性抽象,只不过有的情境不带有明显的历史色彩;有的情境“身着历史的正装”迎面走来,带有强烈的历史气息,需要抽象方能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一般情况下,数学基本事实,就不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而是一种科学的约定俗成;数学概念、规则、规律以及公式常常打上历史的烙印,数系的不断扩充就是数学史得以发展的一个例子.

不妨以“金字塔”这一情境史料的学术性,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应用过程为例,说明数学史支配着数学思考目标的层次,促进数学自信精神形成的作用.在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的第22页,呈现的“金字塔”,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的基本形象,即“△”.当然,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现象属性”的三角形,但是还没有上升到概念的高度.为此四棱锥形状的“金字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抽象出三角形,并给出描述性定义以及符号化,有如△ABC.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方能形成知识产生式.一是让学生指出实物名称,以及历史意义,可由学生介绍金字塔相关的历史知识,引发图形的历史属性;二是指出该实物中涵盖三角形的个数、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形象视差”;三是让学生在抽象的基础上,画出“抽象”得到的三角形,并名称化.这样对三角形历史性概念的认识方式,就是将数学史的“学术性”转化为“教育性”的常见方法.

2.2 推理行为,将数学史的“静态性”转化为“动态性”,促进问题解决的定向

在数学史教育范畴,推理是从一些数学史实或一类数学史命题出发,依据逻辑法则推出一个新命题的过程.主要涵盖运算推理、统计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以及逆向思维推理和反例推理等,其中在数学史教学观念下,运算推理和合情推理的数学史学素养丰富.埃及数学中有一个精神数学层面的例子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即莱茵德纸草书中第79题:7座房,49只猫,343只老鼠,2401棵麦穗,16807赫卡特(注:古代埃及的容量单位).不证自明,这个数学史命题不是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而是一类数字层面的、有规律的、纯粹的数学题目.有人认证,“这是带有游戏性质的几何级数求和问题”[3].用中国人的数学史观念看,就是一种运算推理,或许古埃及人并没有意识到获取7n的思维过程就是数学推理,但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推理行为能将数学史的“静态性”转化为“动态性”,能将“休眠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因此,数学史渗透在知识学习背后,隐藏在问题解决中,需要化静为动、归纳提炼,尤其是反例推理、逆向推理、图形推理都是动态性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

在《课标(2011版)》看来,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涵盖合情与演绎两种形式,前者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后者用于证明结论.在数学史认知范畴,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数学史实出发,凭借史实经验和史实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以及转化等推断出某类数学史的本质结果.为此,在应用数学史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层面的推理工作:一是用好运算推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算理能力;二是用好“反例”教学,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习惯;三是用好合情推理,让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数学史思维方式,这才是数学理性发展的正确道路,有助于提高数学史的育人价值.

不妨以“1955年希腊邮票”的主图作为“发现勾股定理”的一个思想承担载体,说明合情推理、运算推理是数学史得以开发、应用的不可替代性,既显化一种基本套路,又定向了问题解决目标.具体应用相关数学史的思维程序如下:首先是呈现这枚邮票的主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猜想与相关发现,并写出可能的结论;其次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中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利用“割补法”,在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获取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最后是让学生在足够大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分别以它们的三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猜想并证实各自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锐角三角形中,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大于最长边的平方;在钝角三角形中,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小于最长边的平方).如果说,这里的“面积法”就是一种运算推理,那么研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大尺度的反例推理,则“割补法”本身就是一种合情推理行为,终于勾股定理的猜想与发现目标的实现.因此,数学史的价值不止于通过推理获取知识,更在于逻辑推理背后的数学史思维的建立.

2.3 建模行为,将数学史的“冰冷性”转化为“火热性”,促进知识关联的定位

在数学史教学范畴,建模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文化,一种对知识的关联与思考,带有方法体系的历史特征,是数学史得以利用的重要途径,能促进数学关联的内部规定性和外部联系.这里主要涉及数学内部关系的历史性关联(表1中的数学史“方程的解法”“韦达定理”等)和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表1中的数学史“我能撬动地球”“沙漏计时器”等).正如《课标(2011版)》指出的那样,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这一理解来说,课本中的数学史课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建模材料,这种建模涵盖两个思想侧面,一方面是数学史的应用建模,像“折竹问题”“引葭赴岸问题”就是一类带有普遍性的例子;另一方面是创新使用数学史建模,像“分式游戏”“九宫图与杨辉三角”就是“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建模创新的例子.也就是说,在认知、应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史料建模素养和创新品格,有助于数学知识关联目标的定位,有助于数学史教学“器识”(知识)的落地.正如希尔伯特在《数学问题》中强调的那样,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主要生命力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于让学生在联系中,将“冰冷美丽”转化为“火热思考”.

就数学史的建模形态来说,一方面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历史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历史问题,像“图形的密铺”就是一个可靠的例子;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数学史问题,这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建模方法予以解决,像“出身不正的概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和著名的史学家波耶的观念一脉相承,那就是如今很多数学课题,最初都是人们集中思考数、量、形等概念所带来的产物.为此文[4]从数学史料建模的角度指出,从事例的角度看数学,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等于”,并且和学生一起,找出“等于”的本质,那就是事物之间满足反身性、对称性、传递性的一种关系.在推广的基础上,就形成了“等价类”的概念.为此,数学史教育观念下,建模关联应该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将冰冷的数学史料转化为思考形态的方程思想;二是将冰冷的图形史料转化为思考形态的函数思想;三是将数学史图片语言转化为符号思想.

不妨以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数学史建模的一个清样,说明建模过程是如何用好史料,如何定位关联和揭示模型特征的.具体建模行为及其史料的思考形态转化过程如下:首先是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礎上,将“数学史文本”转译为“现代数学文本”;其次,让学生将“算术思维”转化为代数思维;再次让学生建立等号,也就建立等量关系,并寻求方法的多样性,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也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体现数学内部关联的本质;最后是让学生寻找确立教材中的类同问题(“驴骡驮货”问题等),并用方程模型解决,终于方程思想的发展和关联目标的“合法”定性.就大尺度数学史教学来说,观察图片抽象特征的过程,就是就绪图片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思考形态;在转译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文本数量关系+确立等号”的过程就是一种函数行为;建立方程、求解、验证与解释就是火热思考的数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数学行为的养成和建模能力的发展.

3  后续思考

抽象、推理和模型是数学的三种基本思想,贯穿在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字里行间.就数学史教育的表现形态来看,抽象就是用数学史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推理就是用数学史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模型就是用数学史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这就在一定层面强调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统一”[5]的数学教育属性.也就是说,数学史教学实施,既是一种数学育人形态的转变,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具体认识思考如下.

关于用数学史的眼光观察世界.就是通过数学抽象,把外部世界的丰富史料与数学有关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抽象到数学史教育形态内部,形成数学史的研究对象.有如从古埃及的“金字塔”抽象出“三角形”这一研究对象,进而成为“认识三角形”的思维起点,有助于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缓存,促进了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

关于用数学史的思维思考世界.也就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数学史实层面的基本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历史内部关系的转化和联结.有如“反例”的使用就能否定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这就是一种大尺度运算推理.再如著名的“合情割补法”,让那枚“1955年希腊邮票”具有纪念意义,甚至价值连城,这就是最好的史学教育形态,反哺了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用数学史的语言表征世界.就是通过数学史模型,创造出具有表象力的数学史语言特征,表征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历史性思维桥梁.有如“鸡兔同笼”问题的使用与关联,能让学生感知方程思想“并不难”,这就是用好数学史的经典例证,形成了数学认知产生式.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数学方法论十二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46.

[2] 郭宗雨,何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6):66-70.

[3] 宁锐,张红.数学史对民族数学及其教育发展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7(4):87-91.

[4] 顾沛.数学的美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J].数学教育学报,2011(4):9.

[5] 胡定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观及其教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56-62.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教学实施数学史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数学史上的骗子和赌徒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