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预习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9-01-14潘彦文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可以让他们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课改;数学;预习;兴趣;思考
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校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探索出的“辅导预习—交流展示—释疑解难—检测训练”的四步教学法。通过预习课和交流展示课的两大模块,将课堂有机地贯穿起来,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真正体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在学习和尝试这两种模式中,预习课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杜郎口中学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没预习好的课不要上”。预习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方法之一。笔者在借鉴这两种模式中,对预习课做了以下几点尝试,现归纳如下,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伴随着注意力而引起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的意志倾向和情感认识。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它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学科或某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就会全身心地去学习它、研究它、领悟它,而且在兴趣的支配下,往往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灵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丧失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一副少年老成的姿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去寻找“生活现象”,收集生活数学实例,去思考,应用数学知识解答,再通过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和力。同时,我还根据儿童爱表现的特点,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去想、去说。特别是学困生,要从他们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多说、多想,哪怕是一点点的,哪怕是错误的,我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这样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用心去研究它、学习它,使學习成为一种乐趣,使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二、多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去探讨、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有学生自己的见解。在预习中我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本节课需要了解的内容;
3.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
4.本节课的重点;
5.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
6.还需要哪些准备,才能在展示课上表现自己;
7.还有哪些问题需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8.通过哪种形式在展示课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
通过这些思考,提出这么多的疑问,才能在预习中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动
1.多动手
通过思考,学生的脑海中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有了一条主线,在预习中,我让学生从这条主线出发,积极地查找资料,做好笔记。对于学困生,让他们应运直观教具,通过实验,动手操作等方法重点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习好的同学,让他们突破难点,进一步探究。
2.多动脑
对于学生已形成的预习成果,我还让他们多想:
(1)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是否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4)还有什么疑问?
(5)自己的预习成果是否通过讲解、歌唱、情景剧等形式展示?
(6)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思路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7)联系生活,是否能解决生活的问题?
……
这样,预习的知识面会宽,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会全面地去预习,并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多交流
预习时我让学生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学困生,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小组内互相探讨、解决,让同小组的同学替自己把脉诊断,尽量把最美的一面在展示课上展示出来,满足强烈的表现欲,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几点尝试,同学们养成了自觉搜集、探索、讨论、预习的好习惯,并在展示课上慷慨激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精彩纷呈。这些措施的实施,激活了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刻、牢固、实践应用能力强。
作者简介:潘彦文,籍贯:甘肃平凉,单位:泾川县窑店镇中心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