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探究
2019-01-14赵万兵
赵万兵
摘 要: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和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依托问题的创设作为学生思考的引线,也可引入游戏化任务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娱乐中解决数学问题,还可将数学与生活对接凸显任务的探究性,引导其化难为易。教师应善于用切合教学目标的任务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并用积极的评价增强其信心。
关键词:问题情境;游戏化;探究性;任务驱动;实践探究
中圖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77-1
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单纯性地讲解数学知识,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数学内容,融入到不同的学习任务中,以任务形式来展开分析、讨论,找到求解方法,帮助学生体验、感知、内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一个个教学任务驱动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一、依托问题情境,创设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往往从数学问题情境中,导入具体的学习任务。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引线,借助于问题来实现数学知识的串联,从而让“任务”驱动教学顺理成章。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以追赶学生来布置问题情境。假设某学生早上7:50分上课,该学生家到学校有1000m,如果学生以80m/min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学生爸爸发现忘带数学课本,于是爸爸以180m/min的速度去追赶学生,问爸爸能否追上学生?该情境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学生们比较熟悉,通过对该问题的梳理,同学们对爸爸能否追赶上学生感到很好奇,也开始着手思考、画图,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同学们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利用之前的路程画图方法来解决,根据学生走的时间、速度,爸爸走的时间、速度,以及家离学校的距离等数值,来求索问题的答案。显然这种解法相对繁琐。等待学生探索完之后,我们再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假设未知数的方式,来快速列出求解方程,为快速获得答案创造条件。两种解法的对照,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认识。同样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构设是关键。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以设置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围绕这个动手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探索中领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与边、角与角分别对应相等。从学生的动手体验与操作中,逐渐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力奠定基础。
二、引入游戏化任务,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
开展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来渗透数学知识。对于初中生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理解并积极参与学习任务。在平时,我们可以借助于游戏方式,将任务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热情地投入到游戏任务中。在学习“坐标”相关知识点时,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我们结合班级学生座位,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置原点位置,明确横坐标、纵坐标方向,然后结合学生的座位,挑选学生说出该学生的坐标位置。也可以通过提问坐标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学生位置。这类游戏化性的任务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坐标系的特点,慢慢培养参与数学任务的意识。同样,在学习关于“概率”知识时,对于某一事件出现的频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游戏。拿出一个纸盒,将标记有1~6的乒乓球放于纸盒中。然后挑选学生,闭着眼睛去摸出一个球,让其猜测该球是哪个号?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闭眼摸球,引导学生认识一些事件的发生概率。在1~6号六个球里,每次摸到的可能性是多少?我们能够确定自己一定能够摸到某个数字乒乓球吗?如果要一定摸到“6”号球,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游戏任务体验中,逐渐认识事件发生的概率,让学生明白,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预测发生来推算其可能性大小。由此,在游戏化任务中,学生可以放松心情,从玩中感受数学,从玩中发现疑问,从玩中解决数学问题。
三、突出任务的探究性,让学生从任务中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实践性的特色,数学知识与生活化问题的对接,让学生从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对一些高大建筑物、树木、旗杆等高度的测量活动,如果采用直接测量法,则相对麻烦。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间接测量物体高度?由此,我们围绕校园旗杆,怎样通过计算的方式来快速测量其高度?学生通过运用三角形相似规律,围绕旗杆,引入一根竹竿,垂直于旗杆的影子上,使其重叠。根据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原理,分别计算影子到旗杆的距离、竹竿到旗杆的距离,再结合竹竿高度来推算出旗杆高度。如此以来,通过运用数学知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三角形相似”原理的应用实践中,这一生活化情境,将复杂的测量任务变得快捷而高效,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现实,遵循由简到难的过程,去推敲和解决数学问题,从问题中领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平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疑难杂症”性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问题解决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总之,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初中生乐于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江苏 南通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