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模态法”进行词汇教学的探究
2019-01-14张益平
张益平
摘 要: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词汇教学形式单一,脱离语境的问题,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本文尝试运用“多模态法”开展小学英语的词汇教学,通过分析词汇教学案例,阐述如何设计和操作。
关键词:多模态法;词汇教学;语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64-1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构成三要素中最基本的因素。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David A.)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无法表达。”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也指出:词汇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词记忆,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单词练习,而是一个结合特定主题和特定语境进行的综合语言练习。教师应通过听、说、读、读、写,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主题的含义,并用词表达相关主题的信息和意义。
一、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单一
教师只是通过机械、单一地讲解呈现词汇,就词教词,词汇教学缺少方法和手段,严重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
2.脱离语境
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而呈现词汇,只求“会读”、只求“知意”,不求“知义”,脱离语境,显得孤立生硬。
二、词汇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教学”,是指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参与到语言信息的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对材料进行处理和编辑,以多模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词汇教学案例探究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5《Helping our parents》Story time(第一课时), 本课的主题是孩子们帮助他们的父母做家务,教学重点是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句式和关于做家务的动词短语,本课的目标词汇是有关家务劳动的动词短语sweep the floor, wash the dishes和clean the floor。
2.设计原则
(1)通过“看”进行猜测词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由高到低依次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而且视觉占绝大部分比例。因此本节课首先确定了运用“看”进行猜测词汇,学生根据观看这张被遮盖的图片,会产生多种多样不同的猜测,如He is flying、 He is drawing、 He is playing等,通过look and guess学生目标词汇sweep the floor,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生词sweep通过请学生归纳see和sleep后尝试阅读,学生有据可依,自然能正確的掌握,长此以往,学生词汇“见词能念”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这个案例通过创设的图片语境,让学生通过视觉模态,主动参与到词汇学习中。
(2)通过“听”进行猜测词汇
接下来我设计了通过“听”进行猜测词汇,我们在从事洗碗这项家务劳动时势必会发出声,因此通过让学生听声音猜测词汇wash the dishes的意思,词汇的音、形、义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生词wash和dish都是以sh结尾,发音也一样,所以我去除了两个单词的结尾,让学生通过听音判断是ch还是sh,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词汇“听音能拼”的能力。这个案例通过创设的声音的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是洗碗的活动,通过听觉模态,深入地投入到词汇学习中。
(3)通过“思考”进行猜测词汇
最后本节课设计了通过“思考”进行猜测词汇,首先通过呈现句子“A girl is in the kitchen”,请学生猜测正在做什么。学生会展开有趣、丰富的猜想,如Maybe she is cooking、 Maybe she is playing、 Maybe she is eating等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非常充分地操练,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然后老师通过动作演示clean the table,让学生感受和确定是什么家务活动,并邀请学生也一起做做擦桌子的动作。同时在教学clean这个单词时,因为是这个词一词双义,既有动词“清洁”的意思,又有形容词“干净的”意思,因此最后呈现句子“After cleaning the table, the table is clean.”将这两个单词串联起来,进行意义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这个词汇意义的认识。
“多模态法”能够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词汇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难以用单一语言文字描述的词汇。运用“多模态法”进行词汇教学,使语言信息的输入手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参与到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多维度、多层面的联想得到了有效刺激,从而使学生词汇知识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强化。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