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基本国情教育的认识及路径探索

2019-01-14宋磊邱占勇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学生党员重要性

宋磊 邱占勇

【摘 要】 基本国情教育是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综合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国策的认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党员深入了解国情,高校应该首先加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国情教育。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国情教育;重要性;内容;教育路径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既是该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演替造成的现实,又是一个国际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了解它、熟悉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把握好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高校,如何引导广大师生党员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对广大师生党员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本国情教育是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重大意义。对高校广大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只有让他们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国情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从而达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目的。

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清基本国情,就是要认识我们的潜力,把我们的优势最大地发挥出来;就是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弥补欠缺的东西,努力发展我们自己。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建设事业出现的停滞徘徊,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地发展,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认识基本国情、立足基本国情的重要性。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谆谆叮嘱:“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高校学生党员对基本国情认识现状的分析

1、高校学生党员对新闻关注度变低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高校学生群体对社会、国家新闻的关注度都在持续降低,学生党员群体除必要的党课学习外,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之外的事呈冷漠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党员群体,做事比较目的化;二是在整个社会娱乐至死的现象,各类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学生党员群体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还不够成熟,容易被五花八门的娱乐新闻吸引,对社会、国家的大事的关注度被分化。

高校应该注重对新生代学生党员的國情教育,不仅因为国家发展与每个个人的自身发展息息相关,更因为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精英,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2、部分学生党员受西方文化蚕食较为严重

经过调查,虽然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是很爱国的,但由于近年来西方、日韩文化在国内的盛行,学生党员也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对基本国情本身的认识不足,加之对外国文化产生的强烈的向往感,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让很多学生党员更加不愿意主动关注国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造成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本来并不够健全,虽然相较普通学生更为坚定,但若不加强国情教育,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会受到外界蛊惑。

3、部分学生党员偏激、盲目自信

除了上述的两种情况,还有一些学生党员极其爱国,只愿关注国家和社会上的好事,对国情的了解也仅限于了解一些国家、制度上的优点,对于我们国家的基本矛盾、制度上不够健全的地方,完全不看。这类学生党员是十分偏激,我们国家毕竟建国时间尚短,有制度上的不完善,存在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受到一些挫折,不得不面对这些不健全与矛盾时,很容易偏激的倒向另一面,失去对国家和社会的自信。

因此,在进行国情教育时,我们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不能只看好的,也不能只看不好的,要客观的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我们的基本国情。

三、基本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

1、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高校师生党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就是,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握这一最大国情,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4、对我国综合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

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只有8000多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全球排名当中处在第75位。我国经济不但人均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产业结构看,尽管近年来有很多上天入海的技术有所突破,但整体上我国还处在一个全球产业链中的中低端。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高等教育应该大有作为。高校师生党员对中国发展既要坚定信心,保持一种发展的激情和定力,还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在人才科技助推经济建设主战场方面,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5、对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认识

我国尽管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人均占用量少,我们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生态思维方式,认清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和紧迫性,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文明发展之路。

此外,基本国情教育的内容还包括民族宗教问题教育以增强广大党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认识,准确把握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严格做到“两个不得”和“五个严禁”;还包括对国家安全的教育,引导党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

四、基本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

1、第一课堂要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这些基本形势政策等课程的讲授向学生讲清楚我国国情的历史特点、变化根据、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尤其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作用。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

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情教育专题讲座内容,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在其他专业类课程之中,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

2、学生社团:基本国情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社团是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以及维护学校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既可组建国情、省情、市情等域面研讨小组,也可开展其他类专题研讨小组或研讨沙龙,在教师和专家指导下开展国情研究和讨论。要发挥智库作用,研究成果要为地方提供咨政参考。

3、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大课堂、锻炼能力的练兵场

“你的脚上粘有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让高校广大党员服务社会做贡献,首先必须让他们走出“象牙塔”,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增长才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其中的基本国情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2] 韩震.新时代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26.

[3] 金国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的传播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8.

[4] 李建平.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9-1-15.

[5] 曹艳芬,胡凯.突出思政课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6(2).

【作者简介】

宋 磊,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邱占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学生党员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