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堂重在激发潜能开启心智

2019-01-14张伟峰

求知导刊 2019年37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实现智慧和才能发展,是小学科学课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从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和方法的指导三个方面入手来达到激发学生想学、敢学和爱学的目的,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堂;激发潜能;开启心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46-02

引 言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发散思维,提高科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自主表达、自主交流、自主探讨,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为例,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想学

学习需要兴趣作为催化剂,否则它可能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牢牢吸引其注意力,培养其在此方面的学习兴趣。有兴趣作为催化剂,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高涨,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小學科学教材图文并茂,知识性强,可视、可感、可说,可操作性强。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或图像描述,或仪器介绍,或动手实验操作,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对课文展现的动植物特点、描绘的大自然现象、阐述的科学道理,探究其奥秘……教师应用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第一部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两个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其中一个装上沙子),问学生在水中会怎么样。“两个都浮在水面上”,学生响亮地回答;再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问学生在水中会怎么样(其中一杯是盐水)。“两个马铃薯都沉到杯底”,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你们的回答是不是正确,让实验来证明吧。”其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一个乒乓球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到杯底;大的马铃薯浮在水中,小的沉到杯底。这时候,教师乘势激趣: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情绪高涨,激动不已,产生急于求知的欲望,激活学习潜能,这样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自我探究阶段。

二、营造氛围,张扬主体——敢学

日本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表示,情感在儿童成长学习阶段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促进作用,又能起到阻碍作用,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1]。对此,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可从创设课堂环境处着手。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要亲切和蔼,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一定会空前高涨。学生的思维束缚被释放,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养成,这也是当下教育所极力推崇的。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养成主动表达、主动探索的习惯。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想法,遇到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即先承认、表扬其好的地方,在引导其优化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其自主表达、自主交流、自主探讨。以“植物的一生”为例,它需要对种子进行观察,于是,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材料让其观察,然后总结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其是否含有胚根或胚芽,并阐述判断根据。接着,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此期间,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表达、探索,有利于培养其创新发散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引导,开启心智——爱学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其主动表达、探索只是开始,接着要培养学生勤动手实践和勤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是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将来像科学家那样真正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2]。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摒弃过分依赖教材的习惯,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参考工具,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要意识到最终目的不是掌握教材知识,而是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应因人而异。教师应当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例,通过典型的、优化的、结构化的教学单元掌握规律和认识特点。学校校区距农村不是太远,周围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农田、小动物、昆虫等,将其用作教学资源就是一种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大自然,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系列资源,带领学生观察、探索,通过实地实践学习。

以“动物的生命周期”为例,课堂上将相关理论知识详细讲解一遍,让学生对相关注意事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让其在家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养蚕,并通过网络查询或者询问长者了解饲养的相关注意事项。然后,仔细观察其生长过程,详细记录,及时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在此期间,学生要积极思考,发现并解决一些切实、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植物的一生”时,若所处地区天寒地冻,教学内容与环境相斥,此时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这部分内容延后教学。等到春暖花开之际,让学生以凤仙花为对象,在校园种植该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待该植物成熟之际,组织学生观察,以课堂理论为依据进行思考。这样,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学“混合、空气”单元时,这些物体与现象虽离我们很近,但有些概念很抽象。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教科书,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有关栏目,上网浏览等,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一时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开启新的思考和创造。

结 语

通过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触类旁通,实现学习方法的优化,自主表达、自主交流、自主探讨。唯有如此,教学意义才能得以显性,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张璠.“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张伟峰(1971.12—),男,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副校长,苏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科学课堂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科学课堂“六需要”
提升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基于学龙智慧课堂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