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机制完善与监督制度创新
2019-01-14雷大刚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商业竞争类企业向混合所有制公司发展是国内企业改革大趋势。本文简述了管理机制、监督制度,指出两者是决定我国商业竞争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成败的重难点,并且分析了我国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完善其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管理机制;监督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由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若干制度改革,相信将有更多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类型。
一、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难点是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
公司治理是指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属于顶层设计、是公司外在的管理制度基础。
企业管理机制是企业制度的内化,只有科学的、符合企业运作发展规律的企业制度才能内化为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企业制度的目的就是形成企业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属于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在的管理制度基础。企业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自发、能动地运行并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管理机制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具体包括如下: 分权机制,权力在组织内部的如何有序合理分配,做到放而不乱,权力必须真正下放到最贴近业务和顾客的人,因为权利的真正下放和有效、合理使用,才能激发了经营活力,创造了更好的公司业绩增长和经营业绩。分权不分责,放权不放任。在放与分的过程中要逐渐建立了辅导、沟通和监控的体系。运营机制是指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自动作用、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和过程,如技术创新机制等。人才机制,因为好的企业靠人做出来的,所有必须建立了企业用好人的选拔、培育、使用和保留的体系、制度和标准,打破“人缘、亲缘、地缘”的枷锁,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决策机制是企业基于法人财产权而对生产、经营、投资等做出决定的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在实施企业管理职能及通过一系列过程以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约束机制是指在实施企业管理职能及通过一系列过程以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绩效利益分享机制,即依据部门和个人为企业创造价值能力、水平、实际绩效,以物质、精神激励方式加以兑现,实现员工贡献与公司利益实现共享。
做好企业资产监管工作,防止企业资产流失,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效益,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难点之一。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明确企业内部监事会、审计、纪检监察、巡视以及法律、财务等部门监督职责,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企业内部监督是确保企业健康、高效的自我约束,是最直接、最基础的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关键是要清晰职责、明确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执行,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调配合。要放管结合、提高效率、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形成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备的监督制度体系相当容易,因此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难点是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
二、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结构不合理,权力配置不恰当,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约束不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客观存在着委托代理链较长,出资人虚化或者不到位问题,很容易引发“内部人”问题。
2.经营者激励结构单一,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年薪制的具体执行当中,往往基本薪金过高,再加上风险收入是以年度为单位计算的,造成经营者短视行为的产生。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我国资本市场的高投机特点,一些高管层实施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高管人员持有股份,很轻易把持股变成一种福利。
3.人事制度安排不恰当,经营者产生机制不健全,内外部约束机制乏力。目前,大部分企业总经理和财务经理要么是政府任命,要么是家族企业继承人执掌公司大权,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不符合现代法人治理权力制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人之间的制衡和监督的失灵。
4.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还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监督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企业内外负有监督责任的有关各方是国有企业的监督主体,董事会、总经理和执行层则是监督的主要对象。一旦不能健全监督体系,就会使得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5. 企业顶层监督机制也存在不健全,监事会独立性不够,往往事后监督,有些形同虚设,实际监督不到位,监督效果不理想。
三、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机制的完善
好的公司管理机制,是公司各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各管理层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通过分权规范,明晰管理层次,明确责权利关系,有利于公司整體管理运作效率提高。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资产安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手段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逐渐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提升经营的效率。
1.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机制,加强公司外在和内在的管理制度化建设
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机制,外在的公司制度,包括公司已建立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等,以及《公司章程》《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委托理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公司治理文件制度。同时建立起内在公司制度,将根据组织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不断完善《集团经营管理分权手册》和各经营单位的《分权手册》等。
2.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其中一個要点是董事会能否有效监督和约束控制权。注意公司在向职业经理人放权的同时,非常注意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比如董事会的设计就着意避免了为内部人控制,聘请数名外部的独立董事,保证了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在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授权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权力的监督与控制体系。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要在其中做好平衡。分权管理最难的是这一点,不放,企业做不大;放了收不住,企业就要失控。借助完善的控制制度,控股股东和董事会可以降低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执行工作。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保证。内部控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预算控制。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集团、事业部、子公司、部门、科室、班组多层次的预算管理体系。
3.完善分权机制,提高公司管理效率
公司各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各管理层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通过分权规范,明晰管理层次,明确责权利关系,有利于公司整体管理运作效率提高。
4.完善运营机制,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公司通过完善运营机制,使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自动作用、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和过程,可以极大地降低公司管理成本。
5.完善人才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完善开放的人才机制下,招聘好人才、培养好人才、使用好人才,使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得到良好体现,让人才发展成为公司中坚力量,极大地推升公司管理效率,推进人力资本的资本化。
6.完善决策机制,控制经营投资风险
建立了科学的决策程序和规范,设立了各层次业务人员、专业专家委员会等,实行经办专才、专家群体决策,为公司各层次提供决策依据,控制公司经营与公司并购投资风险。
7.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绩效利益分享机制
必须建立完善有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绩效利益分享机制,引发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公司层层委托授权,上级与下级之间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将公司绩效任务层层分解与放下,通过责任书这种契约形式将各经营单位的经营责任、权利、利益进行清晰明确,减少内部博弈成本和风险,促进公司绩效达成。
四、混合所有制公司的监督制度完善
1.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明确企业内部监事会、审计、纪检监察、巡视以及法律、财务等部门监督职责,完善监督制度。
2.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财政部门要做好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单位要依据《会计法》,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监督指导企业的财务工作,使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规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强财务工作的社会监督。即通过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加强审计厅局的人力资源,加强国有企业的外部审计力量。要完善监督制度、严肃问责,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完善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及监督制度建设中六个方面的平衡机制,具体包括:政策指导与制度规范的平衡及相互配合、国有产权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平衡及相互协同、成为“超级股东”与自我设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平衡及尺度把握、国有企业中的特殊管治安排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平衡及嵌入融合、纠错追责机制与容错激励机制的平衡及良性循环、公司治理和监督制度建设中的成本——收益平衡及适度监管。
5.对国有企业的监督适当向前延伸,一方面强调对董事会决策过程规范性的事中监督,一方面强调对国有企业的贯穿式或穿透式监督,扩展到下属企业,并且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风险点进行提示、预警、监控和追责。即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
参考文献:
[1]谭劲松,辛宇,曹春方.在整合视角下系统构建国资监管格局[N].经济参考报, 2019-01-14.
[2]辛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平衡机制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2):77-83.
作者简介:
雷大刚(1973.12- ),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广州工商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投资学第二学位,中山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会计与财务投资、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