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2019-01-14杨美兰
杨美兰
摘 要: 改革是社會主义制度内的调整与协调。改革政策的实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全面改革具有复杂性,深化改革具有艰巨性,持续改革具有迫切性。我们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应对多变的时代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新要求,进一步满足人民的获得感,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助力实现改革总目标。
关键词: 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搞懂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与主要特征是更好地在“万变”的时代背景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作为价值取向的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不变”的实践意义的前提与基础。
(一)改革、改革政策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
如果要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改革,然后需要了解国家的改革政策,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到国家的现实政策着手,才能更好地体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及现实的优化路径。
1.何为改革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产手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改变,恩格斯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及各方面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如果推翻资本主义统治,除了社会革命外没有其他方式,以此由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针对实际情况变化的需要,提出对于社会建设各方面的调整完善。如果说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是质变的话,那么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内的量变,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上的部分质变,因此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2.改革政策的提出
改革开放政策,这里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的部分调整与协调。邓小平多次讲话强调改革的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且反复强调再不改革,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及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走到末路。正是基于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南行讲话中被提到,这一判断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完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实现共同富裕也要兼顾公平。可见改革政策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3.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
当前,我国已经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里程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次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关于改革目标、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法论、改革坚持的原则及改革的获得感等,改革目标启示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始终牢记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改革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指导,让我们指导国家需要怎么开展改革,人民期盼哪些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方法论为我们进行改革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防止我们偏离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改革的获得感是我们全面深化的重要追求。改革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改革的获得感作为我们重要的权衡改革有效与否的关键因素,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这六个字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全面是总体要求,深化是现实需要,改革应该始终坚持,但是我们面临的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及持续改革有很多难题要解决。
1.全面改革的复杂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五位一体”及国防与军队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具体包含15个不同的领域及33个具体的项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复杂性。正如习近平指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领域及具体的不同的项目,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从系统上整体地协调与配合各个方面的改革。为了使各方面改革力量凝聚起来,一方面,注重抓全面改革主要矛盾及改革矛盾存在的主要方面,才能不断提高改革的总体效益。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其他三个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之源,对于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置之不顾也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改革的作用,应该不断激活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2.深化改革的艰巨性
关于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所处阶段的艰巨性,正如习近平指出,很多比较容易的改革已经完成,就像吃肉一样,比较容易吃掉的肉都已经吃完,剩下的都是不容易解决的硬骨头,但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个“硬骨头”不能扔掉,是党和历史留给我们的考验,必须坚持继续深化改革。这就说明随着改革的推进,很多涉及多方面利益的深层次改革必须使用持续深化改革办法处理,但是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改革,才能真正清除影响发展的落后因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艰巨性需要我们持续深化改革,持续坚持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3.持续改革的迫切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40年的改革实践得以验证,改革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国家政策,两个“关键一招”对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政策救了中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丰富。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迫在眉睫,我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永无止境,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改革持续性、迫切性的原因所在。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提出的“万变”的时代背景
之所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1]的改革價值取向,是为了应对当前及今后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才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社会重要矛盾的判断,在新时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随着十九大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判断,全面深化改革如果想要继续推进就不能忽视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变化。其一,人民需求的多层次及多样化不断涌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基本国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才能够发生质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所处的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外,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国家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比如东部、中部及西部发展在速度及质量方面的差别比较大,“五位一体”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差别也不能忽略,以及在发展成果共享结果上有比较大的差别。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蕴藏的内涵丰富且多变,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发展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推进
面对新时期的改革形式,社会面临诸多利益的协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触及存在矛盾较大较多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敢于啃“硬骨头”及敢于“涉险滩”的魄力与勇气。为了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预期,为了更好地熟练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为了人民群众改革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的提升,必须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秉持科学的方法论,让改革的红利共享给更多的人民群众。我们不能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面临的困难就裹足不前,人民不答应,历史不答应,现实国内外的复杂情况不允许,所以我们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多次强调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环节,除了发挥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外,也是为了给“四个全面”战略总体布局提供改革支撑。比如改革可以提高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改革可以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善的体制基础;改革可以锻炼我党的执政能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推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驾护航。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践行的“不变”的实践意义
面对多变的时代环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能够为党和人民及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满足人民改革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展现改革施工图的科学性,让人民体会改革创造的价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切身体会。“为了谁”“依靠谁”是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改革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人民,也就是说不论是制定改革的政策,还是落实改革的举措或检验改革的成果,都应该把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获得感放在重要的地位,让改革的红利更多地释放出来。面对新时代改革推进的情况,习近平指出,把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获得感作为判断改革的一个维度,这一表述继承且创新了邓小平的“三个代表”,体现了改革的人民情怀。比如笔者曾经参与的H省某市的“放管服”改革调研,调研结果具体到“四率一度”(一次办成率、网上办事率、时间缩短率、材料精简率及群众满意度)。
(二)强化党的核心领导
人民性与党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是高度统一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3],并且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两者的统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性是我党执政之源,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与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各个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是党执政的基础与根基;其二,坚持群众路线是人民性的保证,对于革命实践中总结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将其列为“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改革的人民性,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助力实现改革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人民性体现着制度的阶级性。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团结成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不同的政党,才能在反对有产阶级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同时由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保证制度的先进性,并且人民性处处体现制度的实践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对于国家及社会有了更多的期望,我们在国家及社会治理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实现改革总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J].改革与开放,2017(23):161-162.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01).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01):10-17.
项目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14ZDA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