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
2019-01-14杨东民
杨东民
新时代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步增大。文章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分析,据此从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政府多层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将人才强国战略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项战略决策为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在全社会层面为高校人才培养与输出提供了战略保障,进一步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转化输出率稳步提升。
随着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老问题”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新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需要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关注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 就业观念不合理,存在偏执心理
求职一次到位,求“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毕业不就业,去追求稳定、清闲、福利保障较好的单位,也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职业或自主创业,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普遍存在该思想。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密切,就不予考虑,忽略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忽视了工作实际上是不断学习、综合应用的过程,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人为的增加了就业难度。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只考虑工作环境、月薪收入等既得利益,而对自身职业兴趣、学习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做考虑,如此极易在工作中难找到定位、发挥价值从而频繁放弃工作。
2.就业期望落差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过高,在面临就业时过多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较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就导致当发现现实与理想差异较大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求职过程中,很多人会遭到各种挫折,如若还未找到工作,便已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不敢再继续“浪费钱”;在同类竞争过程中,由于害怕得不到工作或感觉竞争对手强大而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身素质能力较低,人际交往能力差
部分大学生在校思想懈怠,错误的认为将来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因此不认真对待学业,专业学习投入不足,专业知识甚至理论学习能力成为自身发展短板。
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例如寒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团学组织锻炼等诸多进行综合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锻炼机会,也专门为毕业生提供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培训,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宅”思想严重,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与应聘技巧。
(二)客观因素
1.待就业人群基数大,工作岗位数量欠缺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愈发为国家所重视,这一取向下,高校逐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工作岗位数量却因为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增速放緩。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的错位导致人才竞争压力的急剧增加。
2.就业市场供求错位,就业信息传达不畅
市场提供的岗位性质与大学生劳动技能不相匹配,有的企业面临用工荒,而更多的劳动力无处就业。一方面由于企业发展成本的上升,许多发达城市的企业并不能解决食宿等生活保障,诸多大学生便宁愿选择在离家近的地方就业,但又面临岗位少和待遇不理想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教育结构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也是就业难的诱发因素,一些专业技术性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与部分毕业大学生学无所用的现象并存。
大学生获取就业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主要途径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网站、宣讲会等。一些信息网站技术欠缺,虽公告了大量招聘信息,但受保护本单位信息观念驱使也不能使大学生看到各单位较全面的信息,链接不到用人单位的网站或者访问权限有限,因而未能及时、全面、便捷的将就业市场信息传达到大学生手中。
3.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为女大学生成才择业提供了机遇,但是受传统文化偏见如“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以及用人单位基于考虑到女性生理特点将招致的更多用人成本因而产生的理性排斥等方面原因影响,使得女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面临性别压力。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上的倾斜性、就业条件上的苛刻性、就业岗位上的局限性等,如用人单位在用人岗位和数量方面向男生倾斜、对女生的条件要求更加严格、女性职业过于集中和层次较低等。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高校等各方面联动支持,大学生自身也需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要正确定位,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寻求适合的行业单位
政府提供积极的公共政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条件,但这不是保护性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应该正确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寻求适合的工作。
大学生不能盲目从众,争相考公、考研,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升能力寻找合适就业机会;不能盲目注重地域工薪,要适应环境磨砺锻炼适应工作,寻求长远发展;要心怀社会责任感,我国地区发展一直失衡,较为落后地区人才外流严重,使得地区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大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反馈社会,当地区发展差异缩小时,部分就业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二)高校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要指导大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理想,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搜集市场招聘信息、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并且应当将就业工作贯穿全程而非限于毕业阶段,从新生入校开始引导进行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团学组织、社会实践项目、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机会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完善自我。
高校要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在专业设置及教学课程方面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从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在进行专业设置尤其是招生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专业间的男女性别比例,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好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开展模拟招聘、建立就业创业导师制等方式加强联系,积极组织海报、网络、线下宣讲培训等宣传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与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就业单位的密切互动有的放矢提升自身职场适应力与竞争力。
企业也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落实国家就业政策,积极配合国家产业结构变革的大方向,适时调整企业招人、用人政策,如接纳和扶持女大学生就业、贯彻落实女性员工生育保障等。
(四)政府创造良好就业环境,促进就业平等
政府在人才招聘方面给予政策性指导,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从工商注册、创业资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解决实际困难;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减少对人才工作地域的限制,支持跨区域选调人才,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此外还应该切实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如女性平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反就业歧视相关政策规定等,多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就业平等。
三、结语
就业乃民生大计,它不仅起着发展民生的作用,也是影响一方安稳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是主客观多重因素引起的社会现象,这对高校、企业、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该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