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思考

2019-01-14张妍

今日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数字

张妍

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方式、增长态势,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推广模式提供了新路径。用数字经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

一、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和底气。当前,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适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

中国的数字经济全球领先,数字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数字经济给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正向纵深发展。数字技术提供了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不仅是文化生产要素和载体,也在逐渐形成文化新业态,开辟文化创造的新境界,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借助数字技术,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生趣,其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得以大幅提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不竭源泉。我们有条件发挥独特优势,以数字手段发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当前,中华文化在传播效果上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不相符,与时代的融合度有待提升,仍有许多地方的特色文化尚未走入公众视野,有许多代表性文化元素有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都是数字文创亟待挖掘的“富矿”。

二、数字经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数字技术融合了现代审美,让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年青的面貌。《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带火了“文博热”,越来越多的博物院尝试探索“数字文博”。观众扫描照片或实物就能看到藏品的细节;非遗、民间艺术以直播方式实现了直播用户与传统文化更直观、便捷的接触;《清明上河图》通过数字活化实现了生动复原,既有全景呈现,又有单点深入,展现了其“可观,可居,可游”的艺术精髓;“沉浸式互动体验”正成为流行趋势。观众通过高沉浸式投影屏幕、体感设备、虚拟现实头盔等设备,借助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就能走进虚拟世界,领略风光,鉴赏文物,与情境中的角色自由对话,身临其境,忘我体验。未来,更多文物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式“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向大众视野,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在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方面的内在价值。

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使傳统文化“火”起来。在数字经济时代,公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获取信息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体去中心化态势明显,网络与数字媒体发展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平台的一大趋势。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逐渐成为中华文化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重建了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心理关联,改变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更有想象力和活力的传播。同时,互联网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全球传播,使更多人便捷地共享历史文化成果,也使文化传播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以即时呈现。一大批文化经典站在时代风口上得以魅力重现,诸多以往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文化元素成为网红。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实现了创新融合,在技术、商业与文化价值共赢中赢得了大众,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接纳、被喜爱。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流行方式,让现代生活在文化意蕴中“潮”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碰撞出了新的文化产品,给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文化味道,掀起一场文化新国风。充满趣味的古代人表情包、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产品刷屏朋友圈,让大家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掌上故宫”“每日故宫”等日点击量超过100万次;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诗经》吟唱,把数字技术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为题材打造出的网络游戏,用轻量化和群众化的方法,将传统文化转换成数字体验,探索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娱乐的有效路径,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数字技术为文物增添了新的保护手段,让中华文化遗产“留”下来。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无数的传世文物都是不可割舍的文化瑰宝。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已经应用激光扫描、3D打印、VR体验、高保真复制、虚拟交互体验、实景远程传输、彩塑真实再现等技术建立了“数字档案”。通过建立保护监测系统,对文物古迹的变化进行定量监测和分析,不仅能了解文物现状、预测变化,而且还能进行高精度的修复,让文物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永生。

三、加快构筑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新生态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文化消费旺盛的时期,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需求亟待满足。同时,中华文化急需借助有强势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用数字手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一是促进传统文化形成当代表达。依托传统文化要素,借助数字技术,重组文化符号,以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段推出数字文化精品力作。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通过更多精品数字文化作品的出海,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应尤其关注青年群体对“新型内容产业”的需求,重视网络游戏、动漫、网络剧、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生产高质量的网络原生文化内容,让传统文化元素在二次创作中得到升华。

二是重建文化传播新生态。用数字化改造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打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新型合作模式,实现技术要素、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利益的统一。用现代手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在数字内容构建中传达文化价值,在全新体验中推动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的价值在不同形态文化产品中融通共生。

三是创设良好的文创发展环境。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文创产业多挖掘文化IP,实现差异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开放内容生态与IP打造能力,调动游戏、动漫、影视、音乐等多个IP业务,将线上数字内容与线下的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发展文化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接纳文化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为文化创意事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用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化表达在网络新生态里的探索和成长,让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加速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上数字快车,更深更广地挖掘文化内涵,更现代化地展示文化自信,让数字文化与时代共振、与传统共生。用数字手段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让世界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通过数字平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富当代价值又具永恒魅力,既扎根本土接地气又走向世界有国际范儿。以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数字经济的后发优势,给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密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开封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数字
答数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