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应对
2019-01-14郭艳彪
郭艳彪
〔摘要〕开设心理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心理课堂上,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非期待答案”。如何应对这些“非期待答案”?本文分析了三则“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应对案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并提炼了积极应对心理课堂中出现“非期待答案”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词〕高中心理课堂;非期待答案;积极应对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36-03
开设心理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各中小学校一般只有1~3名心理教师,因此一名心理教师要承担多个班级心理课的教学。在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就是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流程,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班级参与度很高,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有的班级则死气沉沉,课堂的各个环节阻碍重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内因看,心理课堂面对的对象是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他们有独特的个性和体验,因此出现上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就不难理解了。从外因看,与班级的风气和氛围不无关系。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1]一节好的心理课也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它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非期待答案。范铭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期待答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2]。他认为,所谓非期待答案,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交往对话过程中……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期待的或者潜在的答案或者答案域”。这些非期待答案,既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来回答,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期待的答案,也包括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教师的回答超出学生预期的答案。本文中的非期待答案主要是指前一种情况,即教师是非期待答案的主体。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非期待答案,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往往可以增加课堂的精彩和自身的教育智慧。反之,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则会造成心理课堂缺乏活力,甚至给学生造成伤害。范铭在研究中,用图示的方式形象地指出(见图1),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时,常采用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第一,消极的应对方式,即完全不理会学生的非期待答案。第二,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部分吸收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将非期待答案部分转化为期待答案。第三,非常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全部吸收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将非期待答案完全转化为期待答案。
下文将分析心理课堂上三则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处理案例。在此基础上,提炼了积极应对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三个关键点,以供同行参考。
一、三节心理课上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处理案例
(一)“我的自画像”中的非期待答案
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堂心理课,为了促进学生之间彼此认识,我都会用投射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用一种最能代表自己的动物画一幅自画像。然后小组分享各自的自画像,最后选部分学生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自画像。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投入地参加这个活动,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自画像。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总是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自画像。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处理方法如下:首先,我会鼓励学生勇敢一点,开放自我,有些学生在鼓励之下会开始分享。但是,也有学生仍然不愿意分享,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尊重他的意见,同时让他求助班上的一名学生,让这名被求助的学生分享。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尝试自己解决,当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学会主动求助。
我按照上述“套路”,自以为可以解决各种类型学生的问题,但是有一次,出现了例外事件。我让一名男生分享自己的自画像,他非常不愿意分享,也不愿意求助其他同学,还用挑衅的语气回应我的提问:“老师,我想求助您,您能分享一下自己画的自画像吗?”我先是一愣,其他学生听了这话,也来了兴趣,摆出一副旁观者的心态,想看看老师如何处理。我停顿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我,不过非常抱歉的是,老师刚才没有参与自画像活动,现在老师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我把自己比作一种动物的话,我会选择狗,因为我很喜欢狗的忠诚和善良。”当我尊重了这名男生,同时开放了自我,我发现课堂气氛变得安全而温暖,接下来这名男生也主动分享了自己的自画像。
从此以后,在自画像活动中,我都会准备一张自己的自画像。
(二)“我的朋友圈”中的非期待答案
在“我的朋友圈”主题活动课上,我比较喜欢运用“我的朋友圈”这个活动了解学生的人际状况。具體操作就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然后以这个点为圆心,画一组同心圆,这样就把这张纸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按照与圆心距离的远近,它们分别代表自己的知心朋友、较好朋友、一般朋友和潜在朋友。学生要根据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朋友资源,将他们放在合适的区域(见图2)。课堂上,一般学生都会按照我的指引一步步完成,然后从几个方面评估自己的朋友圈。
有一次,在一个班进行朋友圈活动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一名女生迟迟不愿意画自己的朋友圈,还频频举手示意自己有话要讲。在我的允许下,她很严肃地说:“老师,您这个画朋友圈的活动真幼稚和无聊!”听到这里,我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对她说:“老师非常佩服你勇敢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你觉得这个活动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幼稚和无聊?”这名女生见我没有批评和指责她,就继续大胆地说:“老师,您凭什么这么死板地把朋友划分为知心朋友、较好朋友、一般朋友和潜在朋友四类?这不符合事实,我的朋友圈只有一类。另外,朋友圈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朋友在小学是知心朋友,但是到了高中就变成普通朋友了。但是您看看,您所画的朋友圈是封闭的圆圈,根本没有办法自由流动。”听了这位女生对幼稚与无聊的具体化解释,我特别高兴,继续笑着回应:“老师非常感谢你,你的表达给了老师非常重要的启示。确实,每位同学对朋友的分类不一样,所以老师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一定事先强调朋友的划分类型只是一种参考,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划分。至于你提到的第二个方面,也非常有道理,确实,朋友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在你朋友圈的空白处加上今天的日期,表明这个朋友圈代表的是你这个时间点的情况,老师以后也会将这个朋友圈由实线圈变成虚线圈,代表朋友圈的动态变化。”(见图3)听完我说的这段话,这名女生感觉到受到了尊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此以后,她在心理课堂上越来越活跃。
(三)“迈好人生的一小步”中的非期待答案
在“迈好人生的一小步”的主题心理课堂中,我比较喜欢运用“人生的十字架”这一视频故事。故事大意是,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朝前走,这时在队伍中有一个人不堪重负,想偷懒,于是他多次将背负在自己身上的十字架砍断。一开始的时候,他很轻松而得意地走在队伍的前列。走了一段时间,道路的前方出现一个巨大的沟壑,他无法通过,只好无助地在原地等待。后面的人群慢慢赶上他,面对沟壑,他们从容淡定,拿下自己背负的十字架作为通过沟壑的工具。故事旨在引导学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压力,不要有逃避的思想,不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有一次,在某个班上课,当我像往常一样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表达了自己不一样的感受,他说:“听完这个故事,我隐隐有一种没希望的感觉。”我听了,先是一愣,然后问:“这个故事的哪个部分让你有这种没希望的感觉呢?”这名学生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就是这个没有通过沟壑的人,我在想,他的人生是不是从此就毁了呢?”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少数学生认为他的人生将毁掉,这是他偷懒理应有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则认为,这个人还有很多补救的措施,比如,他可以找些材料重新将自己的十字架修补一下,或者他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十字架通过,或者也可以尝试着寻找新的通道,绕道行走。这名学生的提问,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压力,我们不应该逃避;即使暂时逃避,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完全黑暗,还有很多补救措施。
从此以后,再在课上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会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没有通过沟壑的人,他的人生是不是从此就毁了呢?”
二、积极应对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几点反思
通过分析心理课堂中积极应对学生非期待答案的例子,我发现,它表面上是一个技术活,实质上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回顾个人的课堂实践,我并不是每次都做得很好,也曾经犯过错误。但是,我在错误中学习,不断反思和成长。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反思,谈谈积极应对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三个关键点。
(一)以平和的心态倾听学生的非期待答案
如前所述,对心理课堂中出现的非期待答案,教师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往往可以使课堂更精彩,同时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反之,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则会使心理课堂缺乏活力,甚至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积极处理非期待答案,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我们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用心倾听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同时灵活运用自我暴露、共情、具体化的技术,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那么就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而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虚心向高手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应对课堂上的非期待答案,一个捷径就是向高手学习,这里的高手,既包括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教授,也包括身边的同行。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与高手直接面对面交流,这时可以以间接的方式向这些高手学习。例如,我会定期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它是个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前不久,我在杂志上看到赵雷[3]撰写的《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长点》一文,他在文中分享了南通如皋高级中学苏明亮老师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主题课上的做法,以及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上王天文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做法,我很受启发,在实践中遇到类似問题,我也学着像他们那样处理。
(三)不断自我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一公式强调了经验和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反思从时间的角度,既可以指向过去,也可以指向未来。积极处理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非期待答案,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自我反思呢?首先,在课前反思,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期和反思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非期待答案。其次,在课后反思,反思自己这样做好在哪里?问题出现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最好我们能将这种反思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未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意外状况,就会更加胸有成竹,处理时就会更有智慧。当然要科学地处理课上的各种意外情况,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积累经验和智慧,此外,还需要我们持续地总结和反思,这一过程也是心理教师个人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2]范铭.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赵蕾. 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长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4):24-25.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