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

2019-01-14吴汉华王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建筑面积

吴汉华 王波

摘要 2018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馆均值继续增长,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呈现出波动性持续降低态势,电子资源购置费总量及所占比重超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且呈现出继续增长态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在平稳中增长,馆长职称以正高与副高为主,合同制与勤工助学工作人员总量在缓慢抬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文献资源购置费 建筑面积 人力资源 数字资源 信息资源共享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9.06.008

1 文献资源购置费统计分析

2019年,共有1101所高校图书馆(2018年是843所)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①中提交2018年基本业务统计数据,年总经费平均值②为645.0万元(2017年是650.4万元),略有回落,中位值③落在315.1万元(2017年落在340.8万元),比2017年减少了25.7万元,标准差④为1033.3万元(2017年是977.4万元),极差⑤区间变宽,为13607.1万元(2017年是13332.8万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年经费存在差距,且在逐年加大,各高校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不均衡。表1是年经费区间分布状况。

提交2018年文献资源购置费的高校图书馆有1027所,均值为557.2万元(2017年为564.3万元),较2017年略有下降,见图1。中位值为273万元,落在排名第514位的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的数据。众值⑥为300万元(2017年是130万元),标准差为825.9万元(2017年是1013.3万元),表明2018年

馆际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差距在缩小。排在前5位的图书馆是:中山大学图书馆,10556.8万元(2017年是12319.7万元);北京大学图书馆,6448.6万元(2017年是6806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6417.1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6144.3万元(2017年是5714.5万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5476.0万元。

1.1 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

有1025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2018年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总费用为24.37亿元,较2017年的20.24亿元增加了4.13亿元,总经费增加是因为提交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高校图书馆的总量较上年增加了近236所。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均值为237.8万元(2017年是256.5万元),比2017年减少了18.7万元。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均值的分布状况见图2,呈波动中减低趋势。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中位值为158万元(2017年是172万元),即排在第513名的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数据。在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方面,排在前5名的高校图书馆是:中山大学图书馆,7541.1万元(2017年是7904.7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3469.8万元;复旦大学图书馆,2224.7万元(2017年是1769.3万元);北京大学图书馆,2060万元(2017年是1763.5万元);武汉大学图书馆,1932.9万元。

1.2 电子资源购置费

有964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电子资源购置费,总和为32.57亿元(2017年是24.31亿元),均值为337.8万元(2017年是326.7万元),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60.6 %(2017年是57.9%),较2017年升高了2.7个百分点。在文献资源购置费中,电子资源购置费所占比例已经过半,且均值与所占比例自2006年以来,呈逐年升高趋势,增长的斜率正在变大,表明电子资源购置费将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支出的主要部分。高校图书馆近13年的电子资源购置费的平均值见图3。中位值落在排名第482名的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与排名第483名的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数据之间,为106.8万元(2017年是111.5万元)。标准差为559.4万元,最小值仅为70元,最大值达到4297.3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两者相差达613898倍(2017年的差距是350287倍)。这些表明: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的离散程度大,馆际差别明显,而且差距在逐年增大。电子资源购置费排名前5的高校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图书馆,4297.3万元(2017年是4313.1万元);北京大学图书馆,4237.2万元(2017年是4904万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4136.8万元;山东大学图书馆,3535.6万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3237.8万元(2017年是2936.8万元)。

2 馆舍面积统计分析

2.1 馆舍总面积

截至2019年8月31日,共有1047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2018年馆舍建筑规划面积数据,总面积是2618万平方米(2017年是1961.7万平方米),馆均值为2.5万平方米,相较于2017年的2.52万平方米,有所减少。标准差为1.81万平方米,比2017年的1.82万平方米略降,表明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差异继续存在。馆舍面积的中位值为2.17万平方米,众值是2万平方米,中位值落在排名第525名的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建筑面积数据。馆舍建筑面积排名前5的高校图书馆是:山东大学图书馆,14.4万平方米(2017年是14.7万平方米);中山大学图书馆,11.7万平方米(2017年也是11.7萬平方米);吉林大学图书馆,10.3万平方米;厦门大学图书馆,10.3万平方米(2017年也是10.3万平方米);贵州大学图书馆,8.8万平方米(2017年也是8.8万平方米)。2018年,馆舍空间面积最小的高校图书馆是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仅为371平方米,该馆在2017年也是馆舍面积最小的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排名第一的山东大学图书馆的面积是其387.3倍。在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的变动趋势上,2006至2010年、2012至2014年,呈稍轻微陡峭曲线增长趋势,但在2011~2012年间呈缓慢增长趋势,2015年后呈回落趋势,这些与提供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数量有关系,但更多表明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已经从跃进增长时期进入到平稳增长时期。2006年以来,高校图书馆建筑面积的馆均值见图4。

2.2 在建馆舍建筑面积

共有148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2018年的在建馆舍建筑面积,总和为323.8万平方米(2017年是244.7万平方米),馆均值是2.19万平方米(2017年是2.25萬平方米),标准差是1.36万平方米,众值是2万平方米,中位值为2万平方米。这些表明,高校图书馆的在建馆舍面积呈回落趋势,与前述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的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更能说明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建筑面积趋于稳定。在建馆舍建筑面积排名前5的高校图书馆是: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6.5万平方米;广西大学图书馆,6.31万平方米;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图书馆,6.1万平方米;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4.96万平方米;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4.83万平方米。

各高校图书馆在建馆舍建筑面积的差距非常大,排名最末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仅为80平方米,而排名第一的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建馆舍建筑面积是前者的812.5倍。2006年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建新馆面积的均值呈增长态势。但自2010年后,在建馆舍面积呈波动状态,表明高校图书馆在建馆舍的面积总体上趋向稳定,基本稳定在2.19-2.5万平方米之间。2006年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建馆舍面积的分布状况见图5。

3 人力资源统计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包括馆长、在编馆员、合同制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勤工助学人员等[1],大体可分为馆长、在编工作人员、无编制工作人员三类。2018年所填报数据继续验证了前几年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已有在编工作人员的任务逐年加重,图书馆需要聘用更多的编制外合同工或临时工,需要购置更多的智能化设施将图书馆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典型的便是自助借还书机、自动导航系统、一站式搜索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脚步已经迈起来了。

3.1 馆长基本状况

(1) 馆长的性别、专兼职与学科背景。

高校图书馆馆长以男性为主,2018年男性馆长占67.6%,2017年是69.1%,2016年是71.2%,2015年是70.9%,2014年是69.1%,总的看来,男性馆长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但呈现下降态势。馆长是高校图书馆的主帅,其专兼职身份能反映出各高校对馆长管理作用的认可程度,也反映出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从2018年回溯至2012年,高校图书馆专职馆长所占比例依次是:90.1%、92.3%、91.2%、90.7%、91.5%、89.9%、89.1%。总的看来,专职馆长居多。

馆长的学科背景也反映出馆长的专业素养,有78.4%的馆长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2017年是76.8%、2016年是76.7%、2015年是74.5%、2014年是74.8%、2013年是75%、2012年是75.7%。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所占比例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表明高校对图书馆馆长是专业技术岗位的认可度低,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图书馆馆长职位的行政化色彩大于专业化。图书馆馆长的专业能力要受到高校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对非科班出身的馆长的培训,可尝试开设针对馆长的类似于EMBA的高学历教育课程培训班。

(2)馆长的职称状况

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职称状况并不乐观,具有正高职称的馆长仅过半数,但在馆长职称所占比例中,依然保持最高比例。从2018年回溯至2012年,高校图书馆正高职称馆长各年所占比例依次为:52.4%、55.3%、54.2%、56.5%、57.2%、57.9%、57.4%。副高职称馆长在馆长职称所占比例中位居第二。各高校图书馆副高职称馆长所占比例,从2018年回溯至2010年,依次为:34.9%、32.5%、35.2%、33.8%、33.4%、34.3%、32.5%、36%、35%。近6年的馆长职称数据表明,正高职称馆长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副高职称馆长基本保持稳定。还有一些中级职称馆长和中级以下职称馆长。从2018年回溯至2010年,各高校图书馆中级职称馆长各年所占比例依次为:9%、9.2%、8.6%、7.1%、7.4%、7.2%、8%、5.5%、5%。中级职称馆长所占比例较少,但近年来有所上升。可能是由于现行人事制度对高校图书馆馆长的任免主要考虑行政级别,而轻专业技术级别,中级以下职称馆长的比例,从2018年回溯至2011年,依次是3.7%、3%、2%、2.7%、2%、1.7%、2.1%、3%。为更直观地揭示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职称状况,下面依照教育部先前对高校的分类,将“高校类型”与“馆长职称”作为行和列,制作成表2所示的二维列联表格。

从表2可知,高校图书馆的高级职称馆长所占比例基本上和所属的高校类型相适应。“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和非“双一流”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正高职称馆长所占比例超过80%,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正高职称馆长所占比例仅超过60%,副高职称馆长所占比例不足30%。具有中级职称和其他职称的馆长多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高校。重点高校更倾向于聘请知名教授或平调干部担任图书馆馆长。

(3)馆长的学历学位状况

在馆长学历学位方面,拥有博士学位的馆长占22.2%,从2017年回溯到2013年,博士馆长所占比例分别是22.8%、21.8%、21.6%、21.4%、21.7%;硕士学位馆长占31.7%,从2017年回溯到2013年,所占比例依次是31.6%、31.1%、31.6%、30%、29.8%。博士和硕士学位馆长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较早接受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在图书馆工作后,已有不少担任馆长。馆长的高学历化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国际发展方向。学历在本科及以下的馆长,所占比例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从2018年回溯至2013年,依次是44.9%、44.3%、45.6%、44.7%、46.3%、46.5%;大专及以下学历馆长,从2018年回溯至2014年,所占比例依次是1.3%、1.3%、1.6%、2.1%、2.3%。造成本科及以下学历馆长所占比例逐年走低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图书馆招聘工作人员的起点抬高,一般要求必须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招聘硕士和博士较为困难,高学历馆长还是少数群体。随着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持续增加,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毕业生总人数将大幅增加,这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充足的高学历人才资源,因此,本科及以下学历馆长所占比例将持续走低。高校的类型与馆长的学历学位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具体状况见表3。前“211工程”高校(含“双一流”高校) 图书馆馆长的学历以博士为主,而普通高校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馆长均占较大比重,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馆长则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学位也达到32%的比重。从总体上看,高校图书馆馆长的学历依然以本科为主,但硕士学位的馆长人数正在增多,未来高学历馆长将占主导地位。

3.2 在编工作人员状况

(1)在编工作人员的宏观数据

2017年,有1065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工作人员数据。在编工作人員的总人数为36993人,馆均34.7人(2017年是37.2人),中位值为24人,众值为7人,标准差为32.6人,这些表明:各高校图书馆在编工作人员的数量差异较大,但在编人员的馆均数量呈减少趋势。在编工作人员最多的是吉林大学,共有341人,其次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共有247人(2017年是256人,2016年是265人,2015年是275人),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在编人员近几年一直呈现减少态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图书馆的在编工作人员人数依然为0,表明这所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无事业编制。在编工作人员的极差较大。依照各高校图书馆在编工作人员的多寡进行排序,排名前5的是:吉林大学图书馆,341人;武汉大学图书馆, 247人(2017年为256人);中山大学图书馆, 229人(2017年为243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217人(2017年为210人);山东大学图书馆,188人(2017年为195人)。除了吉林大学图书馆外,其他4所高校图书馆的排名和2017年基本保持一致,总的看来,高校图书馆在编工作人员人数近些年呈现出持续减少趋势。

(2)在编工作人员的性别结构

共有1057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在编工作人员的性别数据

由于部分高校图书馆未提供在编男性职工或在编女性职工的数据,但却提供了在编职工总人数,无法判断这类高校图书馆的在编职工性别,故在编男职工与在编女职工的总人数小于在编职工总人数。,男性工作人员有12090人,占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32.8%,均值是11.4人,从2017年回溯至2012年,各年男性在编工作人员的均值依次是12.4人、12.7人、12.6人、13.5人、14人、14.6人;中位值和众值分别是8人与3人,标准差是11.3人。通过分析各年份男性在编工作人员的均值数据,可知高校图书馆男性在编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在逐年减少,这也意味着女性在编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在缓慢增加。2018年,女性在编工作人员的总量是24801人,占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67.2%,均值是23.5人,从2017年回溯至2012年,各年女性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值是24.9人、25.6人、25.3人、27.1人、27人、28人;中位值是17人,众值是7人,标准差是22.4人,在编女性工作人员的馆均值处于持续降低态势,主要与高校图书馆压缩编制有关,但在编女性工作人员所占比重整体上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在编工作人员的总人数近5年来一直呈走低态势,男女比例正向严重失衡方向发展,各高校图书馆在纳新时可考虑对性别结构进行干预,否则,未来高校图书馆的男性工作人员将更为稀缺,只能分布在需要体力与技术的岗位上,比如水电工、信息系统维护员等。

(3)在编工作人员受教育状况

共有1039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博士学位工作人员总量,其中有671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博士学位工作人员,表明拥有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在高校图书馆依然处于稀缺状态。有368所高校图书馆拥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总人数为1135人(2017年是870人,2016年是834人,2015年是695人),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表明高校图书馆员的博士化率正在加大。对提交数据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平均值处理,每馆拥有博士学位工作人员1.09人(2017年是1.07人,2016年是0.97人,2015年是0.95人),中位值和众值均为0人,标准差是2.51人。我国高校图书馆取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不大,64.6%(2017年是65%)的高校图书馆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有15.3%的高校图书馆仅拥有1名博士,6.9%的高校图书馆拥有2名博士,有6.5%的高校图书馆拥有3~4名博士,仅有6.6%的高校图书馆拥有5名以上博士。博士学位工作人员总量排名前5的高校图书馆是:复旦大学图书馆,28人(2017年是2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6%;北京大学图书馆,18人(2017年是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2.5%;清华大学图书馆,17人(2017年是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4.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5.7%;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32.7%。

共有1040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在编硕士学位工作人员的数据,其中有89所高校图书馆未聘用硕士学位工作人员,951所高校图书馆聘用了拥有硕士学位的工作人员,在编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总人数有10817人(2016年是8512人),平均每馆聘用硕士学位工作人员10.4人(2017年是10.33人,2016年是10.11人,2015年是9.85人),中位值是6人,众值为1人,标准差是13.14人。有8.6%的高校图书馆未聘用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有20.9%的高校图书馆聘有1~2名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有18.6%的高校图书馆聘有3~5名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有17.8%的高校图书馆聘有6~10名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有13.8%的高校图书馆聘有11~16名硕士学位工作人员,聘有硕士学位工作人员17人及以上的占18.1%。上述数据表明:硕士学位工作人员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人才招聘的主要对象。在聘有硕士学位工作人员的高校图书馆中,排名前5位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19人(2017年是105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54.8%(2017年是50%);吉林大学,102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29.9%;中山大学图书馆,98人(2017年是99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42.8%(2017年是40.7%);复旦大学图书馆,88人(2017年是77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50.3%(2017年是45.0%);浙江大学图书馆,8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49.1%。从总体上看,各高校图书馆硕士学位工作人员的数量在持续增长,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在稳步提升,硕士学位图书馆员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骨干力量。

在本科学历工作人员方面,共有1039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数据,本科学历工作人员共有18120人,是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总数的1.68倍(2017年為1.76倍,2016年为1.85倍,2015年为1.87倍),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聘有本科学历工作人员17.4人(2017年为18.2人,2016年为18.8人)。由此可知,本科学历工作人员依然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的主力军,但比例正在缩减,相对于硕士学位工作人员的数量优势也在逐年减弱。全国有4所高校图书馆未聘用本科学历工作人员,占0.4%,这类情况一般发生于在编工作人员稀少的图书馆,因为工作人员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提升了自身的学历学位层级。在高校图书馆中,聘有1~10名本科学历工作人员的占39.3%,聘有11~20名本科学历工作人员的占28.4%,聘有21~30名本科学历工作人员的占16.8%,聘有31~50名本科学历工作人员的占11.5%,聘用本科学历工作人员超过50名的占3.6%。聘用本科学历工作人员最多的为吉林大学图书馆,总人数为165人。

共有819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在编大专学历工作人员数据,总人数为4795人。其中,105所高校图书馆未聘大专学历工作人员,占12.8%。在聘有大专学历工作人员的高校图书馆中,聘用1~2名大专学历工作人员的占26%,聘用3~7名大专学历工作人员的占33.7%,聘用8~15名大专学历工作人员的占19.3%,聘用大专学历工作人员超过15人的占8.3%。聘用大专学历工作人员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聘有87名大专学历工作人员。

共有1039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学历为大专以下的在编工作人员数据,总人数是4825人。其中,172所高校图书馆未聘用大专以下学历在编工作人员,占16.6%。聘用1~5名大专以下学历工作人员的高校图书馆占54.3%,与2017年的45%相比,增加了9.3%。

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结构正向高学历、多学科与专业化发展,这些特性在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图书馆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借助T值检验①便能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在编工作人员,其学历学位层级明显高于“双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或普通高校图书馆。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学位的提升速率上看,位于发达城市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其工作人员的学历学位提升速率最快,而欠发达城市的非重点高校图书馆,其工作人员学历学位的提升速率最为缓慢。

3.3 无编制工作人员状况

合同制职工。共有1043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合同制职工数据,总人数为6809人。从2018年回溯至2013年,合同制职工的馆均值依次为:6.53人、7.79人、7.51人、8.1人、7.7人、7人;中位值为3人,众值是0人,标准差是9.77人。聘用合同制职工是高校图书馆应对学校压缩事业编制的一种有效方法;合同制职工是高校图书馆用人的长期趋势,一些事务性工作将由合同制职工来处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时代,合同制职工人数馆均值有可能会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主要是自助借还书机、咨询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设施的引入,减缓了高校图书馆的用工需求。高校图书馆中,聘用合同制职工人数排名前5位的图书馆为:暨南大学图书馆,69人(2017年是64人);清华大学图书馆,67人(2017年是63人);北京大学图书馆,66人;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63人(2017年是64人);山东大学图书馆,59人。

临时工。有1043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临时工数据,总人数为4834人。高校图书馆临时工人数的馆均值为4.6人,从2017年回溯至2014年,各年临时工人数的馆均值依次为4.5人、4.5人、4.8人、5.4人。临时工人数的中位值是3人,众值是0人,标准差为9.7人。高校图书馆各年所聘临时工的馆均值低于合同制职工。

勤工助学学生。有1056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勤工助学学生数据,总人数为29477人。馆均值为27.9人,略低于2017年的28.9人,中位值是12人,众值是0人,标准差是51.1人。由此可知,各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的人数相差较大,这主要与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政策、资金充裕度等有关,“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吸纳勤工助学学生的人数最多,其次为非“双一流”类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而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人数较少。

作者单位:吴汉华,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王波,北京大学图书馆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8日

(责任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计算的改进思考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现状及对策
建立中文DOI标识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作用
论数据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高校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评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云计算背景下信息共享管理方法研究
龙岩地区商品房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模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