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北宫墙去看“小布达拉宫”

2019-01-14

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布达拉宫游览车

 登城眺望班禅行宫。

 北宫墙上望到的“ 小布达拉宫”。

 月亮门框景。

 宜照齋秋景。

最大皇家园林里的山地

“26里地噢!确定是徒步?”

为山地客车揽客的人说出的数字确实让我有点儿肝儿颤,我知道26里地是个什么概念。50多年前,我在野战部队日行的最长距离是35千米,很多战友的脚打了血泡,一瘸一拐的,我没有打血泡,但肩却被背包带勒进了半厘米深,途中休息时不敢松背包带把背包放下,一松一放,肩上的肉就像被猛撕猛扯,疼得钻心!总政治部组织直属单位千里拉练,天天走,不记得每天走多少里程,只记得回到北京最后一天是走30里地,也就是15千米。有终于快回到家了的兴奋,却没有疾速走完这30里的冲动,30里和每天的行程一样漫长,那是从西山徒步走到五道口我家里的距离。50年前我是小伙子,现在则是老人。犹豫了会儿,决定游览车还是不坐,坐游览车路上的景会被迫舍弃很多很多,那是浮光掠影。

避暑山庄的山区对我始终是个谜,未进入过之前是谜,进入后还是谜。

我们沿着中巴客运车行驶的谷间公路向西走,走了没多远,看到了一条岔道,以东南向向山坡上拐了上去,那条岔道是和继续向西沿谷伸展过去的水泥公路一样的公路。该怎么走?碰到了好心人。前面贴山脚有栋已整修好的古建房子,还未内装修,有个工人蹲坐在门口,听我问路,说:去“南山积雪”?别这么走哇!太远了!回身,贴山根儿,从林子中穿过去,向北一直走,能省一半的路呢。我们听从了他的指引,走回到进山口的地方,立即觉得那师傅说得对。头一晚,家在承德的老战友、军校时我的区队长王显亭来看望我,听说我们要进避暑山庄山区,很是遗憾地感叹了一番,说山里很多地儿恐怕都封了,季节也不对,山里梨花沟梨树开花的时候那个漂亮!香气袭人,梨花如雪,满坡满谷梨花裹银堆雪,气势那个大,那个壮观,银装素裹呀!不过有一景很值得去看,站在宫城墙上望“小布达拉宫”。那是北宫墙,只有那个地方能从宫墙上看外八庙的“小布达拉宫”,还是正面看。我说,你既然说到这儿,有个疑问我得问问了。有一张照片,上半部分是“小布达拉宫”,下半部分是避暑山庄宫苑,避暑山庄显得特别辉煌,这景我两进避暑山庄都没有找到,它是在北宫墙那儿吗?老战友说,那张照片是一位摄影家拼接出来的,不过“小布达拉宫”就是在那儿照的。他告诉我们的线路就是从宫殿区下的山口向北走,上到“南山积雪”,再向西拐,看到北宫墙,再走到一个什么地方,登上宫墙就是了。

又碰到一个好心人,也是工作人员。当我们又看到山中公路问路时,她告诉我们,就沿这条公路向上溜达,不用着急,慢慢走,游览车停靠的三个景点全能看到,一个都不会落下。她的话给了我们信心,徒步游山没那么可怕哟。

“南山积雪”原来是座观景亭

 德汇门。

 风泉满清听院。

 青枫绿屿处曲尺院一角。

 山中小屋。

 宜照斋残殿。

 风泉满清听匾。

 西北门东宜照斋外景。

避暑山庄山区的山看上去并不高峻挺拔,山势比较平缓,山间公路有起伏,但起伏的坡度不大,感觉就是野性足。它和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中的人工山比较起来,植物生长得十分放纵,树木种类多而杂乱,高矮粗细不等,荆棘遍坡遍谷,野草高茂丰厚。这是秋深将入冬之季,草枯了、草黄了、草白了。沿路走,随时都能碰到打草的民工,他们分片负责把草割净,割下的草堆成堆,打成梱儿背下山去。因为他们,才不觉得这大山空寂瘆人。看资料,山中是有不少康熙和乾隆时代的古建筑的,是殿是斋是阁是庙是亭,全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可走半天也见不到一处,看到荆棘丛后有一小片疏朗的菜园,半山坡上有一栋并不古老的房子就觉得特别亲切。茂草密林幽谷的簇拥、包围、变换能带来丰盈奇美的自然景观,但也彰显着山的空寂和冷漠。于是就有了当年清朝的皇帝为什么把野山大面积地圈进皇家园林的困惑,在这深山老林中建一处房子待着不害怕吗?这等大山得布多少兵丁太监宫娥才能显出人气?冷宫这词冒出头来,揣想着失宠后被禁闭在这深山里冷藏着的美艳佳人的心理恐惧所能达到的程度。路边出现了一座古亭,到亭里歇脚吃干粮。看到亭下之山斜倾向一条沟谷,谷中有树的残叶,如同一缕白烟,有游人在谷中走过,猜想这谷是否和公路连接着,是否从前面坡下去的公路能走到亭下的谷里。有下谷探幽的冲动,忍了忍,还是继续沿公路向前走。在短距离内没有看到公路和幽谷的交合点,公路在进入一条沟后又开始上盘,盘到山的边际地带,向东可以看到棒槌山棒槌峰。当路又进入一条深谷时,看到了岔道和房子,一条东西向的谷,一条向东南伸展过去的谷道,公路是跨越宽谷继续向北侧山上盘的。再沿公路向上不远,出人意料的奇景出现了,坡度变大变陡,有单辟出的一段行人步道,上坡转过弯去,一处游览车的停靠站出现在眼前。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康熙皇帝命名的风景地之一,名叫“青枫绿屿”,台地高台上有曲尺形的围屋“风泉满清听”,这座围屋的南面有竹篱笆围出的小院,门殿三间,走进去有个月亮门,月亮门内外两个院子,内院的北面是正殿,东面和南面是青瓦粉墙,东面粉墙上一溜各式各样造型不一的什锦窗,让人想起江南的园林风貌。庭院的一半凹下去,堆砌着假山石,铺着石台阶,下去后进入有廊的由乾隆题额的“吟红榭”。此处是需要细品的,建筑结构本身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比方说皇帝赏月的月台究竟指哪一處?康熙的“泉源石壁”景究竟在哪里?门殿外东侧的三楹殿为什么有“霞标”的题匾?歇息中,我打听“南山积雪”,工作人员说近在咫尺,北边登上峰去是“北枕双峰”,南面的山头上就是“南山积雪”。我们攀上了“南山积雪”,那是个攒尖顶的方亭。别瞧近,攀登上去并不轻松,石阶踏道陡峻仄险,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从上面一步步挪下来,也就不好意思想自己究竟能行不能行了。其实主要感觉就是累,猜想当年康熙皇帝怎么上到那亭子,是被人背着?是被轿子抬着还是坐滑竿儿抑或是骑马?

无限风光在险峰。“南山积雪”其实不是指“南山积雪”亭,而是说此亭是欣赏南山积雪之景的最佳之处。康熙帝一定是冬季雪大时到过这个地方,对南面冰封雪盖的山景印象特别深刻。“南山积雪”亭坐落的峰顶视野特别开阔,除北面山峰使视野有点受限,东、南、西三面皆可望出很远。望到西面横卧在山腰间的一溜金碧辉煌的古建群我很兴奋。北面峰巅上的“北枕双峰”亭应该也是如“南山积雪”亭一样的地方,不过强调的是枕卧在北面的双峰,居亭望远赏双峰。

登“小八达岭”

看“小布达拉宫”

预计11点多到的能居高俯瞰“小布达拉宫”的北宫墙我们下午2点多才到。那里也是游览车的停靠站之一,停在宫墙下路旁的游览车排成排,宫墙上下游客乌乌泱泱。

避暑山庄宫墙的万米长城之说,是在我初次到过避暑山庄十多年之后才听到的,很是震惊。说心里话,首游避暑山庄时我没怎么注意它的宫墙。万米长城的说法,强调的首先是它的长,一座皇家园林,围墙达到万米,也就是10千米,20华里,是很惊人的一个数字,这个长度与这座园林的规模是相匹配的,万米宫墙圈内的园林,那得是多大的园林!其二是,万米宫墙用了万米长城来形容,它的气势也是相当惊人的。可首游避暑山庄时我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它?首游避暑山庄,我只用了半天儿,游了半个湖区,大半个宫殿区,走马观花,匆匆掠过,绝大部分园林区都没有走到,忽略了宫墙应是在情理之中。但,就没有别的原因吗?这次来避暑山庄,我是把宫墙作为一个特别的关注点的,一接近避暑山庄就开始注意宫墙,发现直观印象很重要。从丽正门、城关门、德汇门一线接近宫墙,觉得它容易被人忽视,这宫墙就墙的高度、宽度和气势,与北京紫禁城的宫墙没法比,既低矮又薄。北京紫禁城的宫墙是城墙,它比皇城城墙还高峻,城墙根儿下望城墙须仰望,不但高耸云天,而且质感坚厚,感觉在冷兵器时代,若没有云梯是爬不上去的。而承德清代皇帝塞北之宫的宫墙也就是普通的园林之墙,比北京的皇家园林之墙稍厚一些,多了层女儿墙和垛口,其高度,略有点身手的,一翻也就翻上去了。其东面的宫墙也是这样。从北部山下的公路望宫墙和在山庄内北部的山区望宫墙,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修筑在山岭上,高出山岭,与万里长城的构架一样,随山势蜿蜒起伏,借山势生出雄威。而且,广元宫东北侧那一段向游客开放的宫墙,墙体比较宽厚,结构与长城城墙没有大的区别,有登城的双马道,有女儿墙,有垛口。墙体并不是很高,但北京段险峻高山上的长城城体有很多也高不到哪儿去,与之相差无几,称之为“小八达岭”,从方方面面看都比较贴切,都比较形象。只是,称避暑山庄宫墙为“万米长城”“小八达岭”,是否符合康熙大帝的本意?他对长城是鄙视的,长城没有能阻挡住清军的铁骑,他更相信马背上的力量。

避暑山庄宫墙的特色除了在皇家园林内最长,还有就是“虎皮墙”,它是用石头块子垒出来的,灰浆抹缝,貌如虎皮,它也是最长的“虎皮墙”。

 知鱼矶。

  青枫绿屿。

 “小八达岭长城”。

  有万米长城之称的宫墙。

  避暑沟。

  山景。

 枫艳山台。

 幽谷。

站在北宫墙上看到墙外对面山上的“小布达拉宫”时,我只有惊叹的份儿了。还不只是“小布达拉宫”,班禅行宫也尽收眼底。一眼能看外八庙两宫全貌,唯有此处。

辉煌的广元宫没有开放,近观不如远瞻,紧闭山门的红墙虽然有着神秘的诱惑,但远处望到的廣元宫太像仙山琼阁了,你就觉得你离走入仙境已经不是很远。

避暑沟和御路

走到了西北门。公路依然在向西延伸,但对应着西北门有条坡下去的路,是用石板铺设的,很宽。沿公路走还要向上爬坡,且不知还要走多远,而走这条谷中的石板路明显近了许多。已行走了8个小时,再爬坡绕山真的有些犯怵了,就去问西北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介绍得很详细,说沿公路走,可走到丽正门,一个半小时多些,途中已无景点。走沟中的石板路能走到平原区,再向南到丽正门。游览车停靠的第三个景点在哪儿?是西北门吗?可看到驶过来的巴士游览车没有一辆在这里停的。游览车必停的另一个点到底在哪儿?不会凭空消失了吧?西北门立有解说牌,上写此门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山庄西北部、松云峡的尽头。清帝驻跸山庄时,去狮子沟、外八庙拈香瞻礼所走之门。工作人员说,出门是外八庙之一的殊像寺。殊像寺与“小布达拉宫”相距一站地,与班禅行宫相距两站地。

西北门东侧有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之外的“宜照斋”,面积不小,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依宫墙而建,有“属霄楼”“却炎榭”“就松堂”“积嘉亭”等建筑,夕阳晚照时景色最佳。大门紧闭,登宫墙望它,见已是废墟,园中大部分是殿基柱础,东南角有廊榭。此处的宫墙比广元宫北的宫墙窄多了。

懒得再爬山,走入沟谷中的那条道,才知此道叫避暑道,也叫御路,它是避暑山庄山区五条峡谷中最北最长的一条峡谷,也就是松云峡。它的另一头出入口在旷观山门,而全程走过这条沟后有肠子都悔青了的感觉。从旷观山门处上“南山积雪”亭是最近的,怪不得战友说上午11点多便可到达北宫墙望“小布达拉宫”处,那时光色最好。谁让我们不熟悉路线呢!当然多走了路也不能说亏,实际上山区的五条沟谷我们都走到了,只是季节不对,没有看到各谷最好的景色而已。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布达拉宫游览车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迷宫弯弯绕
与承德心灵相守(中)
布达拉宫
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