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崖游记
2019-01-14柴小军
文/柴小军
▲摄影/柴小军
梯子崖,顾名思义,就是与梯子有关的山崖。之所以与梯子有关,言其地势险要,山高坡陡。黄河大梯子崖位于河津市黄河岸边的龙门山上。下化乡一带的煤炭外运或者村民外出,从梯子崖出入,虽然凶险万分,却非常便捷。1994年,龙虎公路开通后,公路与梯子崖的入口处被毁坏,在北侧200米外形成数米高的石坎,难以通行,加之禹门渡口煤炭水运业务衰落,这处通道渐渐湮没在时光深处,被世人遗忘。
久闻其名,因恐高一直不敢前去。国庆长假,我犹豫再三后鼓足勇气,单枪匹马,驱车前往。
到达禹门口黄河大桥附近,右转前行三公里,道路右侧山腰赫然出现“黄河大梯子崖”红底黄字的标识牌。努力爬过10余米尘土飞扬、陡峭打滑的逼仄土道,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台阶,呈之字形挂在崖边。靠近山崖一侧如刀砍斧削般,抬头仰望,危岩欲倾,让人窒息。石阶另一侧是深谷断崖,头晕目眩,用铁链串联起来的护栏让人略有一点点安全感。
石阶宽度在2~5米间,个别略有损毁或开裂,大多完好。我贴着崖壁龟速前行,想看看身后的风景,胆战心惊地拿出手机,一手紧紧攥着栏杆,一手抖抖索索拍照,顾不上思考如何构图。
石阶拐弯处有介绍梯子崖历史的牌子。1938年12月,国民党新八师与日军在龙门山一带发生过一场惨烈战斗。阵地几易其手的危急关头,新八师援军经梯子崖驰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失地,扭转了战局,271名贵州健儿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赞歌。1987年,河津县政协在龙门山麓立碑为纪。
崖侧石壁上的凿痕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清晰可辨,或如整块巨石,或一层层整齐垒叠。在如此贫瘠处,崖柏东一棵西一棵,将根系深深钻入石缝,任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岿然不动,让人肃然起敬。
转过山壁,已然到达365级台阶尽头。崖侧的石壁上凿出一个小石窑,里边供奉着观音菩萨。石窑两侧有“云梯万丈天台近,雪浪千层紫竹通”的对联,横批是“慈航普渡”,有游人在此爇香叩拜。
1500年前,此处是屯兵之所,建有倚梯城,城下台阶就是为上下城而开凿的。城因崖而名抑或崖因城而名,当年的兵营早已荡然无存,城下的道路却静观云卷云舒,沧海桑田。
此后的山路骤然平缓,崖头有六角亭子,站在亭子中间俯瞰山下,那条运煤专线—龙虎公路如一条二三厘米宽的黑带子。沿着山脚蜿蜒而去,行走其上的运输车辆小巧玲珑如孩子的玩具车。黄河,如一匹巨型的黄色绸缎,静静地向晋陕峡谷的出口—龙门飘动。隔河相望的是陕西群山,绝壁千仞的山体夹峙着河水。绝壁的下半部分暗淡些,顶端以上坡度稍缓,青草灌木在阳光照射和水气缭绕中光怪陆离。
眼光北移是名扬天下的石门,凝目观望,黄河从两扇门阙一样的峡谷中咆哮而出。石门上游130米处,距河面50余米的高空已经建成的蒙华铁路大桥,如一道蓝白相间的彩虹,横跨两岸。
回望历史,黄河两岸的交通往来一直依靠摆渡。1950年,禹门口铁索桥(2014年损毁)建成后,人民欢呼雀跃。受地理因素影响,峡谷口风很大,走在桥上如船行水中,颠簸摇摆不定,胆小者四肢着地,魂飞胆丧。
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渐渐甩掉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1971年—1973年,在铁索桥南侧又先后兴建了公路桥和铁路桥,从此秦晋两地天堑变通途。2006年,黄河第一桥—侯禹高速龙门大桥建成通车。2015年,就在铁路桥南侧,黄韩侯铁路新黄河特大桥又兴建成功。
禹门口上游4.3公里处的蒙华铁路明年全线通车后,内蒙古的煤炭将源源不断地运往东部地区。届时,河津境内将出现6桥并架奇观。
走近山嘴上那个亭子就到了峰顶,心底暗自欢呼。坐在亭中凳上,望着对面起伏的山峦,一面硕大的绿色地毯覆盖着山体,其间夹杂着小块红色,蔚为壮观。两山之间的山谷内,据说还有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名胜—桃花谷。试想,春风拂面的日子,满山桃花如霞似锦,流光溢彩;接着黄色的连翘花高贵登场,雍容典雅;春末夏初,紫丁香芳香四溢,美不胜收;深秋季节,红叶也赶来凑热闹,铺天盖地,鲜艳夺目。
山巅之上的小村是刘家嘴。沿着村边宽阔大道北行,道边草木变幻不定,有菊花,有向日葵,还有糖槭、山楂。对了,有一棵山楂树上还结了一颗绛红果子,只有花生米大小,我急忙拍照留存。
一白一黄两只蝴蝶在花间翩翩飞舞,还有一只蜻蜓在享受难得的深秋阳光。来到梯子崖阴面,有小路迂回曲折,坡度较小,植被比阳面高大茂密。游人行走其间,不时需要弯腰弓背。不得不佩服景区开发者的匠心独运。这不,用水泥制成的长椅相向而居,椅身上饰以树纹样图案,宛如用原木做的两套沙发。
转过山头,一座亭子雄踞于崖头,三面环空,令人胆寒。黄河大梯子崖,不愧为一处以奇、险、秀著称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