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事件及脑功能障碍小儿视频脑电图监测的相关分析
2019-01-14弋蒙蒙
刘 芬 赵 霞 弋蒙蒙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 450000)
在小儿婴幼儿时期发育的时候,部分发作性疾病的反复发作特征十分明显[1]。但因为发作的时间缺乏稳定性,且表现形式十分复杂,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诊断结果,很容易出现误诊亦或是过度治疗等问题[2]。为此,有必要针对视频脑电图应用于小儿发作性事件与脑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价值展开系统化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发作性事件与脑功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患儿47例,女患儿33例。年龄小于1岁患儿有25例,年龄1~3岁患儿有30例,年龄4~6岁患儿有15例,年龄7~12岁患儿有6例,年龄13~15岁患儿有4例。纳入依据:(1)年龄不超过15岁;(2)临床检查结果与病症诊断要求一致;(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依据:(1)肝肾功能障碍;(2)不同意本次研究。
1.2 方法
以《临床脑电图学》为主要参考依据,在进行检查之前,针对各年龄段患儿实施个性化相应时间睡眠剥夺,利用型号为NT9200的全数字化视频脑电图仪(申科新拓仪器公司制造),以国际标准要求完成16导记录电极的安装,且双侧的耳垂当做参考电极。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小儿神经科的医生应实时记录患儿的状态与事件,时间为2~24h之间。
1.3 评价指标
在监测过程中,癫痫样放电波形指的就是有突出背景活动的多棘波、尖波与棘波等,而异常波则为非癫痫波中存在的部分亦或是所有爆发波幅抑制。不属于异常波的主要包括不具备确定临床意义的14正相棘波与尖波等。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所研究的发作性事件与脑功能障碍患儿所有数据均行SPSS19.0软件处理,不同年龄段患儿脑电图异常几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脑电图异常几率,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患儿脑电图异常几率对比[n(%)]
年龄段性别(男/女)总人数正常异常小于1岁男158(53.33)7(46.67)女106(60.00)4(40.00)1~3岁男186(33.33)12(66.67)女126(50.00)6(50.00)4~6岁男85(62.50)3(37.50)女75(71.43)2(28.57)7~12岁男32(66.67)1(33.33)女32(66.67)1(33.33)13~15岁男21(50.00)1(50.00)女21(50.00)1(50.00)总计804238
根据表1数据内容了解到,年龄小于1岁患儿中异常11例,异常率44.00%;年龄1~3岁患儿中异常18例,异常率60.00%;年龄4~6岁患儿中异常5例,异常率33.33%;年龄7~12岁患儿中异常2例,异常率33.33%;年龄13~15岁患儿中异常2例,异常率50.00%。
3 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发作性事件一般常见于幼儿与学龄前儿童群体,而且男童数量明显超过女童,男童EEG异常几率也高于女童[3]。直到学龄期,男童与女童之间的差异变小,如果患儿有基础脑部病变,那么EEG发生癫痫样放电几率会明显提高。在发作期,EEG通常也会存在癫痫亦或是不癫痫发作情况,但共性则表现在既有脑电背景活动突出[4]。所以,要想全面优化EEG诊断价值,有必要对非棘与尖波样癫痫发作波展开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小儿脑电图监测一般会应用于小儿神经科室,要求环境安静且不允许走动,进而采集高质量水平的脑电图。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对脑电进行跟踪监测,平台与互动可以确保EEG的临床价值更突出且更加真实[5]。研究中,大部分癫痫中心的患儿都是明确诊断,所以EEG的阳性率较高且具有典型性特征,能够为后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积极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脑电监测室仅对高质量EEG标本进行采集即可,就能够不断优化判读EEG的能力[6]。需要注意的是,阳性率的高与低并不是水平高低的表现,而是要与临床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确保鉴别的有效性,才能够有效地降低误诊与误治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