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比较
2019-01-14张晓甫
张 晓 甫
(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许昌 461000)
肠套叠在小儿急性肠梗阻中较为常见,回肠末端为多发部位。一般来说,该病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机体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致使肠内容物出现通过性障碍而引发的[1]。小儿肠套叠诱发因素较多,包括肠蠕动节律失调、肠壁肿瘤、肠管口径不同等,一旦患儿出现肠套叠,会导致其临床表现出阵发性腹痛,且部分患儿还会伴发面色苍白、果酱样血便、下肢屈曲等症状。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腹外手法及空气灌肠法进行早期治疗,但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发病超过48h及复位困难者,而往往需要采用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由此可知,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准确性,以便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改善患儿预后,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临床上针对小儿肠套叠的方法较多,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的诊断效果,调查分析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67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探查、钡剂灌肠等综合检查确诊的小儿肠套叠患儿,共67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组患儿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3~21个月,平均(10.54±2.15)个月;病程1~5d,平均病程(3.21±0.58)d。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出哭吵不止、下腹疼痛症状,部分患儿伴有大便带血、呕吐、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排除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均分别实施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
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TO SHIBA-PV 6000,LOGIQ-P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12.0MHz。平卧位,腹部先以低频凸阵探头进行探查,主要观察肠管蠕动、肠管扩张及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等,一旦发现可疑包块,以高频探头实施不同切面扫查。若发现包块呈“套管征”或“同心圆征”,及时对包块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等进行观察。
CT检查所用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ULTRA Z型单螺旋CT机,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10mm,螺距1.5,自膈顶到腹股沟进行扫描,发现病变后,于病变区进行5mm薄层扫描。
完成扫描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以综合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1.3 小儿肠套叠评定标准
(1)CT诊断依据:典型CT表现为系膜环绕靶征,腹部包块呈现同心圆状改变或特征性分层[2]。
(2)超声诊断依据:短轴切面显示低回声“同心圆征”或“靶环征”;长轴切面显示“套管征”。反复多次套入或套入时间过长,会显示套入肠壁水肿增厚,回声减弱。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示局部肠壁彩色血流较正常增多,且长轴切面显示有肠系膜彩色血流自套口进入肠管[3]。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 ,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且1 腹部超声、CT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52%(64/67)、77.61%(52/67),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腹部超声检查中,1例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治疗后确诊为肠套叠。2例因超声检查时未发现典型肠道叠声像图漏诊,后经充气X线透视检查确诊。超声征象:腹腔包块横切显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显示“套管征”或“假肾征”,淋巴结明显增大,伴发积液,包块大小2.3cm×3.1cm~4.9cm×6.5cm。CT检查中,10例患者漏诊,均经手术、钡灌肠复位进行确诊。5例患者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确诊。其中,4例为回结肠型,1例为结肠型。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小儿急腹症,若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可导致病情进展,影响肠管功能,致使患儿出现全身生理功能紊乱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提升小儿肠套叠患儿治疗效果,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寻找有效方法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往,小儿肠套叠首选检查方法为气钡灌肠,但其操作风险较大,加上患儿极易哭闹、挣扎等,依从性差,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表1 腹部超声、CT检查诊断准确率对比[n(%)] 诊断方法例数准确误诊漏诊腹部超声6764(95.52)1(1.49)2(2.99)CT检查6752(77.61)5(7.46)10(14.93)χ29.241.575.86P0.0000.2100.016 CT是一种常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方法,准确率较高,而且CT诊断肠套叠最常见的征象为“靶征”,能对肠道叠常见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之间解剖关系进行准确反映。CT检查下,小儿肠套叠靶块多呈现类圆形或圆形,但考虑到肠套叠与CT扫描长轴角度的不同,也可能呈现出肾形或不规则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也具有不足之处,比如可能给患儿造成放射性损害等,不易被家属接受。本研究中,CT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率为77.61%。10例漏诊,均经手术、钡灌肠复位进行确诊。5例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确诊,4例为回结肠型,1例为结肠型。 腹部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损害、可重复性强、图像易识别等特点,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4]。腹部超声下,小儿肠套叠主要影像表现为腹腔内横切面“同心圆”或“靶环状”包块,圆心内呈强回声团。纵切面显示存在对称多层平行结构,远端呈腊肠样结构,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中,腹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率为95.52%。其中,1例患者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治疗后确诊为肠套叠;2例患者因超声检查时未发现典型肠道叠声像图漏诊,后经充气X线透视检查确诊。与CT相比,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更高,提示腹部超声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有效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相较于腹部CT,腹部超声检查法诊断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