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蝴蝶兰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活性研究
2019-01-14程东美张志祥
程东美,张 蕊,张志祥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植保系,广东广州510225;2.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
异迟眼蕈蚊(BradysiadifformisFrey),双翅目(Diptera),长角亚目(Nematocera),眼蕈蚊科(Sciaridae),迟眼蕈蚊属(Bradysia),是食用菌、药用菌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南非等国家均有报道[1-5],我国于2009年在云南首次报道其为害蘑菇[6]。该虫在我国分布较广,与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形态相似,普遍混合发生,是一些地区韭菜种植区的优势种[7]。2009年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花卉创新团队调查发现,迟眼蕈蚊为害蝴蝶兰、长寿花、丽格海棠、虎刺梅、一品红和花叶万年青,个别花场受害率达到100%[8-9],韩群鑫等[10]研究表明,蝴蝶兰上危害严重的是异迟眼蕈蚊。
异迟眼蕈蚊以幼虫咬食蝴蝶兰根、靠近基质表面的幼苗叶片,甚至钻入植株茎部为害,被害幼苗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叶片萎蔫,甚至全株枯死[10]。该虫个体小,为害隐蔽,不易识别,花卉上的防治主要参照韭菜及蘑菇上方法,以防虫网、粘虫板、诱虫灯配以杀虫剂,其中喷洒杀虫剂是生产中最常用的措施。防治常用药剂包括辛硫磷、毒死蜱、吡虫啉、丙硫克百威、溴虫腈、敌百虫、丁硫克百威等传统品种,灭蝇胺、阿维菌素、印楝素、灭幼脲等也逐渐受到市场欢迎[9,11-13]。
植物源农药具有安全、低毒、低残留及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在花卉害虫防治上应用还较少,笔者选择印楝素和鱼藤酮等4种植物源杀虫剂,测试了对蝴蝶兰异迟眼蕈蚊的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其安全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异迟眼蕈蚊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韩群鑫教授提供,在养虫室((27±1)℃,RH(65±5)%以豆渣(Glycinemax)饲养[10]。
供试药剂:印楝素44.95%原粉、除虫菊素90%原药、苦参碱86.7%干粉、鱼藤酮44.53%干粉,均由华南农业大学农药工程与安全评价中心提供。
1.2 试验方法
4种杀虫剂均先用乙醇溶解,然后用含体积分数2%吐温80的水溶液将各供试药剂稀释至50 mg/L和100 mg/L进行活性测定。根据预备试验,各药剂毒力测定的系列质量浓度分别为:除虫菊素12.5,25,50,100,200 mg/L,印楝素和苦参碱均为25,50,100,200,400 mg/L,鱼藤酮为50,100,200,400,800 mg/L。对照以含体积分数2%吐温80的水溶液处理。
1.2.1 浸虫法活性测定 参照文献[14]方法并改进,挑取20~30头刚孵化的3龄幼虫放入药液中30 s,然后吸去多余药液,将试虫放垫有滤纸保湿的培养皿(d=7 cm)中,加入2~3 g豆渣饲养,处理后培养皿表面盖上深色湿毛巾进行保湿和保持黑暗条件。所有处理重复3次,调查时以毛笔轻触虫体,不动者计为死亡,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1.2.2 混合法活性测定 将豆渣在供试药液中浸润,然后置于垫有滤纸的筛网上,挤去多余药液至豆渣呈松散状备用。挑取20~30头刚孵化的3龄幼虫,以处理后的豆渣饲喂,对照采用对应的助溶剂溶液处理,重复3次。饲养及检测方法同1.2.1。用Excel数据表[15]计算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置信区间。
1.2.3 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幼虫的影响 根据1.2.2测定的毒力方程计算理论LC20和LC40。试验参照慕卫等[12,16]方法,质量浓度为各药剂的LC40与LC20,以混合法处理试虫,每处理约20头,重复3次,处理后观察试虫的存活情况。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处理试虫100头,72 h记录幼虫存活幼虫数,并挑出外形健康的幼虫补至每重复20头幼虫,正常饲养,连续观察并记录LC40与LC20处理试虫的累积化蛹率、平均雌蛹质量、累积羽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活性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眼蕈蚊6日龄幼虫的活性测定结果见表1和表2。由表1可知,浸虫法处理,除虫菊素的活性最高,质量浓度100 mg/L处理后24,48,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53%、86.84%和90.60%;其次为印楝素和苦参碱,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08%、57.14%、65.38%和43.19%、55.78%、64.29%,鱼藤酮的效果较差。
表1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活性(浸虫法)
表中数据为3个重复的平均数;纵列数字后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经方差分析在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下同)
Data in the table was averaged by three repetitions,data with the difference letters in column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level (The same as following tables)
混合法测定结果(表2)与浸虫法相近,除虫菊素的活性最高,其次为苦参碱和印楝素,鱼藤酮的效果较差。
表2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活性(混合法)
2.2 印楝素、鱼藤酮对异迟眼蕈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活性
印楝素、鱼藤酮对眼蕈蚊2龄幼虫的活性高于3龄和4龄幼虫(表3),200 mg/L印楝素处理48 h后对各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32%、70.20%和62.09%。浓度和幼虫龄期一致时,印楝素的活性高于鱼藤酮,200 mg/L鱼藤酮处理的效果与100 mg/L印楝素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表3 印楝素、鱼藤酮对异迟眼蕈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活性
横行大写字母相同者,表示经方差分析(DMRT法)在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Data with the difference capital letters in row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level
2.3 4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
4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由表可见,除虫菊素的毒力最好,LC50为20.39 mg/L;其次为苦参碱、印楝素,LC50分别为132.25 mg/L和151.81 mg/L;鱼藤酮的毒力最差,LC50值为385.91 mg/L。
表4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
表5 4种植物性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存活的影响
2.4 4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存活的影响
4种植物性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见表5。由表可见,在亚致死浓度下,试虫的死亡率和理论计算有差异,处理后48 h,印楝素在34 mg/L(理论LC20)时下,校正虫口减退率仅为1.67%,另3种药剂的结果相似;理论LC40浓度处理时,除虫菊素的虫口减退率接近40%。所有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2.5 4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化蛹和羽化的影响
4种杀虫剂在亚致死浓度下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羽化的影响见表6。由表可见,除虫菊素在6.3 mg/L(LC20)时幼虫化蛹率较高(72.41%),但仍明显低于对照(87.10%);在供试条件下,另3种杀虫剂处理的幼虫化蛹率均明显低于对照。
表6 4种植物性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印楝素和鱼藤藤处理幼虫后,异迟眼蕈蚊蛹质量明显低于对照;苦参碱和除虫菊素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印楝素处理对蛹羽化也有抑制作用,34.1 mg/L和96.7 mg/L(LC20和LC40)处理后的羽化率为72.73%和76.19%,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他3种植物源农药处理的羽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植物源杀虫剂来源于天然植物,具有选择性强,安全性高,在环境中易降解等优点,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鱼藤酮、除虫菊素、印楝素、苦参碱是广泛应用的植物源农药,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7]。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眼蕈蚊的研究和应用也逐年增加,印楝素、莨菪碱、烟碱和苦参碱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与阿维菌素相近,亚致死剂量的苦参碱和印楝素能够降低试虫的存活率和成虫产卵率,延长幼虫发育历期[18]。除虫菊素、苦参碱对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pleuroti)幼虫具有较高毒力,LC50值分别为10.42 mg/L、20.10 mg/L[19]。每667 m2用1.1%苦参碱粉剂2 kg可有效防治韭蛆,防效在90%以上,持效期30 d 以上,与 48%乐斯本乳油的防治效果相当[20]。1%苦皮藤素乳油和0.6%印楝素乳油对食用菌异迟眼蕈蚊(24 h)的LD50分别为16.77 mg/L和19.92 mg/L,50 mg/L浓度处理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21]。本文研究结果也表明,除虫菊素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但印楝素和苦参碱的活性和毒力均与文献报道有差异,致死浓度明显高于已有的文献,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印楝素等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的抑制效果慢,综合效应好,具有持续控制作用。采用LC20和LC40浓度处理供试幼虫,具有速效杀虫作用的除虫菊素的实测死亡率与理论死亡率相近,印楝素的实测死亡率明显低于理论死亡率,但降低了存活幼虫的化蛹率、雌蛹质量及蛹的羽化率,推迟羽化了时间,表明印楝素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具有持续控制效应。因此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种群控制的综合作用较强,在异迟眼蕈蚊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