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2019-01-14张裕芳赣州市立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34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3期
关键词:血细胞涂片血常规

张裕芳 赣州市立医院检验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血涂片分析具有的重要性。方法:以90例于2016年5月~2018年6月来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显示正常的有30例(正常组),显示异常的有60例(异常组)。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涂片分析,对比并评价两组的血涂片检验结果。结果:正常组中,2例患者经血涂片分析显示异常,假阴性率为6.7%;异常组中,5例显示正常,假阳性率为8.3%。结论:在对患者展开血常规检验时,通过展开血涂片分析,可有效弥补血液分析仪检验的不足,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出现。

在临床上,血常规是诊治各类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常用检查项目,以往通常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检测。虽然此种仪器设备操作比较简便,诊断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在血细胞内部结构以及形态等检测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1]。如果对血细胞分析仪过度使用,那么就很有可能引起误诊及漏诊现象的出现,从而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对其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探寻出更为科学、准确的血常规检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基于此,本文以90例来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例,就其应用血涂片分析具有的检验价值展开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90例于2016年5月~2018年6月来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将结果显示为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正常组,其中男女分别有17例与13例;年龄为2~73岁,平均(25.1±3.5)岁。将显示异常60例患者作为异常组,其中男女分别有34例与26例;年龄为3~75岁,平均(26.6±3.8)岁。在男女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用真空采血技术,取其2mL的静脉血,放置于含有ED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然后混合均匀,放置于常温环境中,接着,采用型号为希森美康sysmex XN1000型血细胞分析仪对收集到的90份血液标本展开检测。结果显示,30份标本正常,60份异常。随后,按照标准流程对这些分类好的标本进行染色操作,然后在显微镜下对血涂片展开复检,并对血细胞的数量,以及白细胞的心态、分类等进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操作需在2h以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于血细胞分析仪检验,血细胞分类未出现任何报警的情况,则为正常;如果提示:①存在幼稚或未成熟的(粒或淋巴)细胞;②儿童(或成人)的淋巴细胞分类超过60%(或50%);③单核细胞分分类结果显示超过15%;④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5%,或嗜碱性粒细胞超过5%,上述中的任意一条报警,则为检测结果异常。

对于血涂片检测,如果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分类结果处于正常的参考区间,那么为正常。如果白细胞形态异常,发生异型淋巴细胞、毒性改变;红细胞出现结构大小不均匀,发生淡染区域面积增大与畸形;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凝聚性发生异常等,则表明检测结果为异常。

血标本阴性、阳性、假阴性、假阳性的判定标准:①阴性:血细胞分析仪检验与血涂片检测二者的结果均显示为正常;②阳性:两种检验结果均为异常;③假阴性:血细胞分析仪检验显示为正常,而血涂片检验为异常;④假阳性:血细胞分析仪检验为异常,而血涂片检验为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与计量方面的数据分别应用%与±s来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正常组患者中,4例经血涂片分析显示异常,假阴性率为6.7%;异常组中,10例显示正常,假阳性率为8.3%,见表1。

3.讨论

由于血细胞有着比较复杂的形态,并且随着疾病类型的不同,血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前,临床在对血常规结果进行判断时,采取的金标准即为涂片镜检。当发生细菌感染时,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也会发生一定的毒性变化以及核象变化等,使得胞质颗粒出现增粗、增大、增多,或是发生变性、空泡等情况。在血常规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一旦出现误诊或是漏诊的情况,均有可能对临床诊断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降低临床治疗效果[3]。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血液分析仪的精密度以及检测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在了临床中。但是,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血常规分析仪,无法准确区分各类单核细胞、幼稚细胞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等,并且对于中性粒细胞等比较特殊细胞的病理改变,也无法准确识别出来[4]。因此,对于存在疑点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精确的参考依据,还应借助人工涂片展开复检与分析,以充分促进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提高。

表1. 两组患者血涂片分析结果比较(n/%)

具体分析,虽然血液分析仪可以以患者细胞的大小、分布等情况为依据,来判断是否与警报发出,但是缺乏分析异常原因的能力。因此,为了更深入、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应辅以血涂片检测与分析。在展开血涂片检测时,应当仔细、全面观察患者的白细胞有无中毒颗粒,有无核左/右移,以及空泡等情况,当患者出现这些情况时,那么表明其很大概率出现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等情况;倘若出现上述情况的为老年患者,则需展开更深一步的检查,仔细确认其有无可能出现血液疾病;倘若出现上述情况的为儿童,并且存在发热症状,则需认真识别其淋巴细胞,这是因为异型淋巴细胞对患者病毒性感染疾病以及病情的诊断可起到明显的帮助[5]。总而言之,在血常规检查中,通过血液分析仪来对患者的全细胞展开计数方面的分析,只能起到筛查疾病的作用,如果任何一方面发生异常,均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还应辅以血涂片分析。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采用血液分析仪展开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的一项重要原因便是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并且有的检验人员为了避免复杂的血涂片检验工作,还会省略掉这一步骤。此外,有的检验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知识,缺乏对细胞的足够认知,无法准确评估检查的结果,这也会引起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由此可见,为提高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必须做好患者的血涂片分析工作。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展开血常规检验时,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仅能进行筛查与参考,一旦发现患者存在血液形态上的改变,应立即对其展开血涂片分析,细致描述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可有效弥补血液分析仪检验的不足,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出现,以免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血细胞涂片血常规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血常规解读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