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护理体会
2019-01-14奚秀芹
奚秀芹
高血压以>50岁的老年人为好发人群, 而老年高血压患者深受自身机体功能衰退的影响, 决定其临床用药依从性不高, 客观上加剧临床治疗难度[1]。同时, 相较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具有病程绵长及治疗难度大等鲜明特点, 尚未出现根治性治疗方法且患者需要长期终身用药, 做到按时用药及定量用药, 确保血压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此外, 高血压往往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合并共存, 例如糖尿病、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等, 协同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鉴于此, 本文重点探究增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5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28∶23, 年龄最大 83 岁 , 最小 62 岁 , 平均年龄 (72.8±5.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9:22,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72.7±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 并已提前了解实验流程及实验内容, 该实验得到本院伦理协会同意。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严格督促老年患者每日按时用药定量用药, 结合药物起效时间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指导老年患者正确用药, 并且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提倡其参与日常用药干预过程, 予以患者情感层面支持, 获取源自家庭层面的关心关爱, 以有利于患者更快适应自身角色变化;②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实行实时优化, 全面分析患者心理状况及生理状况的差异性调整用药剂量, 尽可能使用大号字体于药盒处标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及药物名称,预防出现重复用药问题, 确保患者血药浓度处于平稳状态;③护理人员选择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物剂型, 尽可能选择长效剂型及缓释片等, 秉持经济适用原则挑选临床用药, 尽可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确保老年患者可长期用药, 并且考虑到老年患者自身记忆力衰退的影响, 生理构造出现退行性变化, 同时结合老年患者自身治疗进度, 适当减少用药种类,控制用药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对两组患者发放本院制订的用药依从性调查表, 分别统计护理后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的例数, 计算其用药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用药依从性对比 护理后, 对照组完全依从21例、部分依从17例、不依从13例, 用药依从性为74.51%;护理后, 观察组完全依从26例、部分依从22例、不依从3例, 用药依从性为94.12%;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指标水平对比 护理前, 两组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舒张压及收缩压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指标水平对比(±s, mm Hg)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指标水平对比(±s, mm Hg)
注 :与本组护理前对比 , aP<0.05 ;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 , bP<0.05 ;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舒张压 收缩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51 105.3±9.2 95.2±8.3a 163.2±10.7 137.8±8.6a观察组 51 105.7±9.3 81.3±5.9ab 162.1±10.5 123.6±6.5ab t 0.218 9.748 0.524 9.407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伴随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日趋成熟, 未来医学前景方向预测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促使医疗事业研究重点由疾病诊断治疗向疾病预防控制转变, 而以高血压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成为目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4]。同时,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害, 客观上要求相关护理人员不断革新护理服务理念, 拓宽自身知识面积累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方面知识, 便于快速掌握临床教学技巧[5]。由此可见, 向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能树立其自我保健意识, 规范患者自身行为, 有利于消除加重或诱发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因素, 对于控制血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6-8]。此外, 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间建立友善和谐的沟通关系, 尽早达成共识, 确保患者随时随地能联系护理人员, 避免错失最佳治疗实际, 并且提前制定相应的护理随访计划, 针对个体间健康问题、阶段性问题及差异性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9,10]。治疗期间患者所产生的医疗意向越良好越能确保其遵医行为, 意味着患者疾病预防治疗知识了解越全面其与医护人员间配合程度越高且临床治疗依从性越强, 有利于高血压疾病预防治疗工作开展, 甚至形成良性循环保证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内。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护理后, 对照组完全依从21例、部分依从17例、不依从13例, 用药依从性为74.51%;观察组完全依从26例、部分依从22例、不依从3例, 用药依从性为94.12%;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舒张压及收缩压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 能提高用药依从性, 控制血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 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