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精准脱贫新路径拓展
2019-01-14左少刚
左少刚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兴隆乡人民政府,河南 开封 475100)
作为基层政府及工作人员,要积极传达和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并对当地当前扶贫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一是做好标注稳定脱贫工作。全乡标注稳定脱贫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完毕并归档。二是各村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村干部再次对贫困户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完善档卡信息,强化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与协调。笔者对入户帮扶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参与式扶贫转变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部分帮扶单位把扶贫工作简单理解为给钱给物,有的甚至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种扶贫方式,可能一时见效,却解决不了根本的、长远的问题,还容易助长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建立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参与式扶贫转变。我市兴隆乡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风和日丽。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近几年来,兴隆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围绕以胡萝卜、大葱为主露地菜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目前,全乡已形成了万亩大葱基地、2万亩胡萝卜生产基地。万亩露地菜生产基地,优质黄桃、苹果、秦酥梨等为主千亩林果生产基地,2002年建成了豫东地区最大的胡萝卜批发大市场,成功注册了.兴隆,牌绿色无公害胡萝卜蔬菜商标,农业生产已步入高效、规模、产业化进程,成为了开封市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通过优化政策供给,建立健全收益与劳动挂钩机制,让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贫困群众能够获得更多实惠,以此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产业链接,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脱离了贫困,走上了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同时当地工业单位也满足了很多当地农行就业岗位。目前,在笔者的分包帮助5户贫困户,现已脱贫。
二、推广“参与式”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发展潜能在扶贫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作监督等多个层面,赋予贫困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使贫困群众从脱贫攻坚的旁观者变成积极参与者,充分激发他们的致富动力。创新参与方式、拓宽参与渠道。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残疾人家中的无障碍通道、卫生治理、环境绿化等过程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中,鼓励他们以土地、房屋、劳动、集体资源等入股,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取收益。
三、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培树村民文明新风
积极开展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脱贫家庭星级评选活动,广泛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让他们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培育起“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另外,还要依托村民自治组织,积极完善村规民约,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存在的贪图安逸、安于现状、游手好闲、嗜酒赌博等歪风陋习,避免因不良风气而产生致贫返贫现象。注重扶智,实现从“无力脱贫”向“能够脱贫”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应持续完善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链条的多层次教育扶贫政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要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的针对性,积极创新教育平台和培训方式,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学得一技之长,增强经营创收能力。如衡水市饶阳县北歧河村采取“党校+”办学模式,对贫困群众进行订单式培训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加强科技扶贫。建立多元化科技扶贫投入体系和网络式科技服务体系,以扶贫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吸引高等院校、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机构、技术专家、志愿者等进入服务链条,通过实施技术指导员或科技特派员制度,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增收能力。
四、探索“农业+扶贫”模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兴隆乡农业生产已步入高效、规模、产业化进程,立足产业扶贫重点,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从根本上巩固了脱贫成效。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建设基础设施,企业、合作社投入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的方式,做强特色产业品牌,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通过政府奖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模式,鼓励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
五、结语
落实监督检查机制,推动扶贫责任落实,严格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实施县处级领导和后盾单位包片区、包点负责制,使脱贫攻坚责任层层落实,并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产业扶贫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脱贫攻坚常态化交叉督查工作机制,结合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活动,加强乡镇之间交叉督查。充分运用督查考核结果,实行末位排名约谈制度,对连续多次排名倒数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进行约谈,将督导问责的压力转变为推动脱贫攻坚落实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