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2019-01-14王继冬
王继冬
(泰安市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间差距,让广大的农民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泰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发现泰安市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将有利于更好的推进泰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
一、不断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户口登记为依据,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公务员录用等行政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要想改革户籍制度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这说明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新阶段缓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需要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着重加强。
(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准的教育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布局教育资源,在农村校舍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以及优秀教师的配备等方面,要逐渐向农村学校倾斜。推进城市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二)加快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国有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及以专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证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针对城乡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免费培训,不断推进城乡劳动力能力素质的提升。
(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
巩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成果,把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总体目标。要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社会各群体间的协调和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建设。
三、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当前,农村土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在于土地承载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
(一)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土地物权保护的重要条件。赋予农民充分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关键在于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具有物权性质。城市的土地可以抵押,为什么农村土地不能抵押,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会大大减少土地制度变革的约束条件而且还能为农村土地物权化改革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土地要素功能的发挥。落后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使土地不仅发挥着生产功能更重要的还承担着养老保障等社会功能。土地承担社会保障功能不仅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农业本身固有的风险使土地保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难以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和安全保障。从各地实践看,土地换来的保障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而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需要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土地流转。对广大农民来说,在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位”的背景下,他们视土地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生存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明显降低农民对土地保障的依赖程度,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四)打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就目前来看,主要是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促使更多更优质的要素尽快流向农村。要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深化集体土地承包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分配权等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要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要给予金融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要明确将“取之于农”的存款按照一定投放比例“用之于农”。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拓展资金来源,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拓展农村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民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建立农民信用体系,将农民就业生活的微观行为转化成可计量的信用程度,为农民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降低门槛并提高授信额度。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尤其要对农村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影响,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政府的公共支出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
五、不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我国农村人口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30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这与城市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相违背的。而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也是成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与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关,更重要的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由于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因而发挥着巨大的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需求的潜在功能。
六、推动规模经营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规模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当前,发展规模经营除了土地制度不适应以外,缺乏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可以考虑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当中,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在办学用地场所、创业基地建设、办学设备购置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农民教育顺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