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缅成语、俗语对比研究
2019-01-14DrKayKhaingMyint苏自勤
Dr.Kay Khaing Myint 苏自勤
(1仰光外国语大学,缅甸 仰光;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31)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媒介,为了使日常用语表达得更生动形象,往往会运用到成语、俗语。这些成语、俗语表现出人们的情绪、思维、个性、表达能力,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的认知情况。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国和缅甸,也有着相关的成语、俗语。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和缅甸人民的思想、个性,以及中缅两国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
这篇论文研究的成语、俗语主要从《缅甸成语和俗语》(2009)、缅甸文学会出版的《缅甸成语》(1990)、《缅甸俗语》(2011)、李行健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2002)、杨兴发的《汉语熟语词典》(2005)、董小玉的《俗语小词典》(2000)等中整理收集的成语、俗语,在对比研究之后通过自己的考察理解形成此论文。
一、汉缅成语、俗语的定义
缅语中,人们以达成思考记载而作为典型比喻使用的具有严密紧凑特点的言词就叫做成语。不带有比喻色彩的只表达本意的构词方式严谨、文雅的用于思考记载的词句就叫做俗语。
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有固定结构的短语就叫做成语。这些成语往往有形成的背景故事、历史典故,意思精辟,结构紧密,大多数都是由四个字组成。
从劳动人民当中产生出来的,鲜明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所见所闻的普遍使用的简短词句就叫做俗语。俗语的特点是简练而形象化,更贴近生活。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汉缅语中的成语、俗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
二、汉缅成语、俗语异同对比
本文收集了缅甸文字委员会编著出版的《缅甸成语》、《缅甸俗语》中与语言相关的俗语64条,成语33个;从《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汉语熟语词典》、《俗语小词典》中收集了与语言相关的俗语94个、成语106个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缅语中和言语相关的成语、俗语一部分是表意和寓意都一致的;一部分是表意相近,但字面构词含义以及寓意不同;一部分是字面构词含义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但是样子相同类似;一部分是构词含义喻意形似,表达的意义却不同;一部分是自己语言中特有的成语、俗语。
(一)汉缅语中表意和寓意相同的成语、俗语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汉缅语中的成语、俗语词条在语言数量、语言种类及言语,语言和乡土、风俗,诫语,褒贬用语等种类上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完全相同的汉缅成语、俗语的比例为1.08%。如表达语言数量的“话多则有错(缅语)”和“言多必失(汉语)”相同;表达语言种类及言语的“不满的瓶子叮当响(缅语)”和“一瓶不摇半瓶摇(汉语)”相同;表达语言与乡土、习俗的“话说多了显家乡(缅语)”和“听说话可知贤愚(汉语)”相同;表达诫语的“饭可全部吃,话不可全部说(缅语)”和“饭可乱吃,话不可乱讲(汉语)”相同;表达褒贬的“话外还有意(缅语)”和“话里有话(汉语)”相同等。
(二)汉缅语中表意和寓意相近的成语、俗语
在语言数量、语言种类及言语,语言和工作、说话方式、情形、言语和意图、结果、诫语、意思等方面表意和寓意相近的汉缅成语、俗语的比例为8.46%。
语言数量方面:言语、话多、话少、夸张;语言相关方面:诺言、谎话、秘密、坏话、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吹嘘、评论、商讨、辩论、争辩、询问、反话;说与做方面:二者不同步,修辞甜美,依情况说话,说话磨叽,说话与思想不同步,说话复杂;话语结果方面:未经思考说话的后果;诫语相关方面:言多必失、话不说不明、说话温柔;语言复杂性方面:语言及实际经历、记录、倾听评论等表达的成语、俗语构词意思和喻体意思虽不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大体一致。如表达话语数量的“少言矛盾止(缅语)”和“少说为佳(汉语)”;“帝王话,金刚杵(缅语)”和“金口玉言(汉语)” ;“百坛之口亦可封,一嘴之口实难封(缅语)”和“坛口好封,人嘴难捂(汉语)”;“有嘴行天下(缅语)”和“路在口边(汉语)”;
“佛口蛇心(缅语)”和“口蜜腹剑(汉语)”等。
(三)缅语中特有的成语、俗语
缅语中特有的成语、俗语占其总量的4.14%,这些成语、俗语有的和语言的数量相关,如:不说话、话多;有的和语言的种类有关,如:誓言、赞扬、责备、评论、协商、附和、否认、颠倒、开玩笑、询问;有的和语句以及说话人的习惯、故乡、内心、愿望有关;有的和训诫有关,如:不在不合适的地方说不合适的话;有话要说,在合适的时候,即使被误解为粗鲁,也要不管不顾地说出来。这些成语、俗语表现了缅甸,特别是佛教的理论、缅甸传统星相术的观点、地方的风俗特色、缅甸的语言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及习惯。而这些词的构成和含义也与上述的几方面相关。因此,在汉语中没有与这种缅甸成语、俗语相同或相似的词。如表达语言数量的“静静地修行”(俗语),意思是“从佛开始,知识渊博的人,若非必要,绝不开口说话。”、“星期五出生的人话多”(俗语),意思是“星期五出生的人,无论男女,都是话匣子。”;表达语言种类的“预言不分南北”(俗语),意思是“南方的预言在北方也会应验。”、“责备七天,赞扬七天。”(俗语),意思是“在世间,赞扬和责备都只是一时的。”等等。
(四)汉语中特有的成语、俗语
只单独存在于汉语中的成语、俗语达78.94%。
含有包括数量、语言类型和表达、语言技巧、说话姿态、言语与意思、表达方式、谏言等在内的各种特色的成语、俗语是仅存在于汉语中的成语、俗语。
汉语中,在语言的数量方面有表述话多、夸张、沉默、话少、漫无边际地说、以及阐述不说话的原因的成语、俗语;在语言类型和表达方面,除了有表示不守信、撒谎、保密、批评、表扬、嘲讽、对比、侮辱攻击、挑拨离间、背后说人、争辩、问与答等有着间接相似、直接相似的语言类型之外, 也有阐述正确的话、谣言、骂人的话、殷勤客套话、不经思考、马马虎虎、乱说话、随声附和、一致同意及异口同声地答应、宣传、说话的人以及语言类型、常用语等等的成语、俗语;在语言技巧方面,有表示擅于说话、说话流利、说话中肯、说话委婉、说话明确、说话态度和蔼的成语、俗语;在说话姿态方面,有表示说话者行为动作的声音大、声音小、说话重复、不间断地说、絮絮叨叨、说话流利或结巴、说话时摆架子、说话时思考、口音不纯、娇声娇气地说之外,在阐述说的内容方面有表示随便聊天的成语、俗语;在言语与意思方面有表示不重新说不听,以及所说的和所表达的一致不一致的成语、俗语;在谏言方面,有告诫人们说话前思考、不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说话注意礼貌、认真听对方说的话、不要把开玩笑和说正事混淆、不要仅凭一个人的话就去评定一个人的好坏、从各个方面综合评论、不需要去说那些细枝末节、用嘴巴来表述、不要说的太过简短、不要说得偏离主题等成语、俗语。如“一言不发”、“三缄其口”、“哑巴吃黄连”、“谈古论今”、“道听途说”、“答非所问”、“说来话长”、“一言难尽”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汉缅两种语言中有相同、相似和不同(特有)的成语、俗语。通过对中缅成语、俗语的喻意、原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中缅两种语言中,有突出表现称呼、年龄、格言、宗教、地区等特征的成语、俗语;有表现佛教思想、地区、习俗、语气手法、社会且仅存在于缅语中的专有成语、俗语;还有仅存于汉语中表现中国特色的专有成语、俗语。
通过对汉缅成语、俗语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学生和缅甸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义用两国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达出来,还能避免学生对于相似的以及不同的成语、俗语的错误使用;不仅能增长知识,还有助于提升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