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9-01-14代杏杏
代杏杏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一、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观念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同时也影响着人的能力发展。要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一是体育教师要有创新的价值观。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新能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是最核心的要素,具有神奇的力量。创新是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新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二是体育教育要有动态的知识观。不能把知识看成绝对的真理,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不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不以老经验解决新问题要认识到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而言是毫无权威的。教师对知识的学习接受,要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三是体育教师要有积极的文化观。创新意识强的人会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来分析或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一个人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定的自信心。体育教师只要树立起正确的创新观念,对创新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就会打破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对教师思想的束缚,不断进取,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实践,善于观察研究,不断感受到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创新成果的乐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强化、发展和弘扬。
(二)要善于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的源泉,人类所创新的每一件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属于思维的结晶。各种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发展白己的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克服定势思维,形成独立思维。问题是创新之母,也是探索事物的开端,形成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养成独立思维、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人是有求异心理的,对于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有合理性,就应自我激励,敢于想象。创新在求异多变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知识、技术克服常规化、模式化的思维定势。其次,要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层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设想。心理学家也认为,创新能力正是经发散思维而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流畅、变通与独特三方面特征的能力,发散思维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激活和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再次,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动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实践,不断提出问题。广泛联想,以挖掘提高想象力,注重自己创新思维的训练激发创新活动。
二、改善环境,强化外部创新条件
(一)大胆创新 , 创新性地使用场地器材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不可否认,由于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对各级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经费的投入还不是很多,存在着活动场地不多、教学器械不足、设施简陋的现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发扬主人翁精神,不等不靠,在原有的场地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大胆设计,合理安排,为创新的体育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在继续教育中可以让教师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再结合本校的实际,寻找能够充分发挥原有场地器械功能的方法。例如,以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对一些器材设施重新设计、巧妙安排、合理搭配,可以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足球门设4个门,在校园内空地上画上可供活动的图案,或者在运动场边设置多功能墙板等。这种创新性改造,克服了学校活动场地少的现象,更主要的是在这种带有创新性的环境中教学,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着创新带来的种种新变化,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效。
(二)积极努力,不断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实现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必须要具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和学术环境。要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教学和学术环境,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创建宽松、民主、高效的教学、科研氛围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创新型的领导集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因为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能给教师们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也只有这样的领导集体才能创设自由的氛围,才能尊重教师,并为教师创新提供支持。建立激励机制,从政策和制度上为教师的创新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对教师的创新活动应给予积极地支持,及时做出有利于促使教师创新的评价,给与创新的教师应有的激励或奖励,对教师的创新成果应积极地推广应用。为教师提供各种方便和机会,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困难,消除他们对创新结果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创新成果积极推广并予以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广泛宣传,使教师能够看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促使教师创新活动的开展,强化创新意识,使教师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发展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完善体系,建立健全创新保障制度
创新保障制度,即创新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形式,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它不仅对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作了规定,同时对教师创新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所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及权利做到透明化,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接受他人监督,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创新保障制度大体应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对管理者而言,高校内部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资料以及为教师信息化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等能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教师对外交流,包括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对教师创新成果的肯定和承认,设立一定奖惩标准等。创新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学校成员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以做到决策民主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创新保障制度。
三、自我培育,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一)认真学习,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体育教师要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就必须在学习巩固现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学习新知识、新兴体育项目和运动技术。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和技术、技能面。因为现代社会的新知识、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对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延伸和覆盖面的增大,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渠道继续教育的实施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进修、培训、各种文流、攻读学位等都为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创新了条件。体育教师只有抓住机遇,勤于求知。才能不断获取应有的知识、技能,才能以丰厚广博的知识、技能,为自己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勇于实践,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发展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两条途径。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就是在规定目标、内容、任务的前提下,教师运用教育理论,面对不同群体学生,将知识、技术最大效率地传授给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要素是固定的。但教师的知识层次、相关知识面、技术专长、教学能力及学生群体的素质、知识的接受、技能的形成等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最大效率和最佳效果的获得就需要教师根据各种要素发挥专长优势符合学生实际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体育科研就是根据学校体育的已知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凭借个人的学识和思维能力,预测未来发展结果或可能出现的现象。研究中的预测能力决定着选题和研究思路,调查实验能力直接影响着调查实验设计、过程和效果等。科研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创新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勇于实践,积极从事教学探索和科学研究,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