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的完善与优化
2019-01-14张佳平
张佳平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自毕业以来,三年的上课时间,让我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深有感触。当然,三年的上课时间还远远不够,我的收获也不过是学术与实践的冰山一角,现在拿出来和大家探讨,抛砖引玉。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我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历史就是个背的东西。”“我总是记不住。”“好多事件好混乱,没明白呀。”......而在考试的时候,总有同学吐槽高考历史难:不知答题如何入手;拿到试卷总感觉措手不及,所有的选项看起都对,都有道理......
在我看来,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大多都是我们的教学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原因是综合性的,也很复杂,涉及到制度、学校、学生、思维、甚至是“兄弟”学校的做法。所以本篇不讨论原因,只探究如何改进我们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呢?吕思勉先生这样回答:“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
天下的事情没有两件是完全相同的,用处理此事的方法,去处理别的事情,自然要失败。然而道理是靠事情来体现的,没有事情去空想真理,也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们求学,不该死记事实,也不能不顾事实。要学习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逻辑。明白之后,处理的方法,便自然明了。
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逻辑,又一定要知道其发生的背景和所在的时代环境。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所以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能分析其中的关系,才说明你的历史是真的懂了,学通了,学明白了。
接下来,我分享我的几点教学观念。
一、理解史学常识、切忌死记硬背
什么是史学常识?简单来说,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点就是史学常识。高中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深入,只是历史教育中最浅显的知识,学会这些知识也只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不要把学历史当作很难的事情。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历史课本不是知识罗列,它是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史学家们为我们选取性价比较高的事情供我们学习。既然是案例,就意味着背诵不重要,重要的是细致的分析,仔细的思考,进而得到深刻的理解。根据具体的案例去学习背后的道理,也在一个个案例的分析训练下,能够理解史学常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二、注重历史中的人性和逻辑性
历史是人文学科,历史的进程也必定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一定要把人性放在历史事件中,这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曹操、孙权一系列的名人,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三千年的疯狂中国史。
我不断的提到“分析”。分析的是什么?分析事件中的逻辑,即“前因后果”。“前因”:背景、环境等,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为什么是这些人?等一系列的原因。“后果”:内容、影响等,即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影响等。慢慢就会发现,这件事情的“后果”会是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历史也因此不断向前发展。
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发现人性,理解逻辑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三、缕出线索和脉络,切忌“拥兵自重”
正如第一部分所说,高中课本是“案例集”,对于案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先找出最本质的部分,串成线索。我认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应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脉络,历史的细节无论是在初学教材阶段还是在备考阶段应有意掠过,以免导致信息冗杂而产生学习负担,这不是偷懒!清楚了主干知识后,再去深入的了解每段历史的细节就会更加清晰,更加轻松。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臃肿”绝对不是好事儿,一旦“臃肿”很容易就让学生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我的课程体系将高中历史看作一个整体,逐层进行分解: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再将中国古代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四个阶段,世界史分为四个阶段,逐层的向下细分,这个划分没有固定的模式,自己能理解即可,原则是:尽可能的简洁。
四、学科融合,杜绝“一家独大”的心态
历史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就高中学习而言,要想学好历史,对于地理和语言的要求也是很高。学历史一点要知道的就是:时、空、史、论。对一个地区,没有空间上的概念,很多逻辑就不能顺利的搭建,所以需要有地理学科的配合。语言(文字)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没有载体的依托,学生学习历史就无从谈起,对于中国古代史来说,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对于世界史来说,必要的英语功底也是要有的。
掌握了如上的这些,在应考上学生将会轻松很多。应考也就只有一条原则:有理有据。
杜绝扫一眼、想当然的行为,不要“有坑就跳”。将平时的分析能力运用到考试当中,考试也就得心应手、不容易出现失误。毕竟考试的材料和分析相对于课本而言就很简单,内容量也很小。
最后,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如今应侧重于分析能力。注重对于学生人性和逻辑性的培养,注重对于学习新事物本质的培养,注重知识间的融合性。
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喜欢历史,并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