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企业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2019-01-14邓建军

江苏教育 2019年74期
关键词:技能型常州职校

邓建军

一、30 年的工作,见证职业教育的巨大发展与变化

1984 年,笔者初中毕业,以545 分考入常州轻工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当时学校是一所中专院校,占地有100 多亩,仅有1 个教学楼,4 个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轻工机械专业、塑料专业与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两千多人。当时的教育是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模式。1~2 年级是基础课程学习,3~4 年级是专业课程学习。当时的中专学校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训场地与设备,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欠缺,对于学生来讲很多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后来进入工厂后才见到实物,在工厂里,由师傅手把手教会动手维修技能,才使学生补上实践这一课。

到了2000 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路,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步增长,特别是作为制造型的城市常州同样也面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常州为此建立了大学城,将原来常州的5 所中专与江苏工业学院一起迁入大学城,共享教育资源。原来的中专也升格为大专,变为职业院校,常州的职业院校进入高速发展期。笔者的母校也升格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学院,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些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五万余名。

让笔者觉得变化最大的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从原来重理论的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结合的模式,很好地满足了企业与社会的需求。笔者的母校,就建有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等100 多个实验实训中心。

二、职业教育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1988 年8 月笔者中专毕业,进入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织厂,成为一名一线顶岗的普通维修电工。跟笔者同一时期进厂的大中专生很多,有学机械类的,有学机电一体化的。大家都怀揣着梦想与豪情想要干一番事业。但是,离开学校进入工厂,大家虽有较多的理论知识,操作实践却是从来没有,缺少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派不上用场。由于实践操作经验严重不足,笔者和同事一起认真学习操作。每天下班后,笔者就跟在师傅后面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整理记录成册,同时还广泛搜集资料,到上海等地拜师请教,考察进口设备,了解跟踪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988 年笔者和其他两位大中专生一起,成了“设备科电子组”(即后来的“邓建军科研组”)的最早成员。我们不负重托,发奋学习、钻研技术、积累经验,承担起了各类设备的保养维修和技术改造工作。当时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是全世界同行们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晚上趴在桌子上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多次试验,从解决方案的提出到调试安装,经过反复验证完善,终于打破了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

1992 年至1999 年,黑牡丹集团兼并、收购了5 家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设备数量和难度都非比寻常,需要一批技能型专业人才。黑牡丹集团通过从外部职业院校引进和内部基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传帮带,以科研组为平台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1999 年,“邓建军科研组”成立,通过团队培养,促进职工从技能型向科研型转变,从苦干的积累走向巧干,从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向自主创新,逐步由技能型班组向知识型班组转变,技能型职工在公司全体职工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近年来,公司所在的纺织行业,面临着欧美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加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双重压力,这迫使我们必须立足全球配置资源,精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国内打造智能化标杆工厂,同时为企业走出国门培养大量储备人才。现在,我们科研组有26 位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是职业院校毕业的,从科研组的人员结构来看,是多学科成员、多细分专业背景的组合,有专攻纺织机械的、有专攻电气维修的、有专注于工艺的,专业技能上各有所长。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结构使科研组能够整合利用平台资源,不断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回顾笔者个人、科研组其他成员的成长经历和企业的发展历程,这与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高技能人才队伍,而且为企业合作开发与产学研提供了智力支撑。为了减少新进大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黑牡丹集团和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每年和职校合作共同评聘技师,让公司技师定期到职校“回炉”培训,笔者也作为江苏省首批高职类产业教授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分子,定期回职校为学子们上课,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共同努力,企业和职校之间实现了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技能型常州职校
常州的早晨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