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三点实践体会

2019-01-14刘永红

江苏教育 2019年81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高律动

刘永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用动态方式联系音乐和行为的音乐教学法,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后,仍不失生命力。20 世纪90 年代初,笔者初步接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此后就一直学习着、实践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个呈阶梯状发展的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所有场合,它要求教师带着研究的态度对待它、实践它。下文,笔者谈谈自己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体会及思考。

1.关于节奏和游戏。

节奏是音乐形成的基础。儿童在接触音乐之初,最乐于模仿的就是节奏,但最难准确把握的也是节奏。通常教师都会采取如数数、拍打身体或做动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节奏的变化和组合。当然,游戏也是教师常常用来帮助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节奏源于生活,把握好节奏需要儿童的亲身体验与参与。笔者曾经上过一节有趣的节奏游戏课,起初参与者为AB 两个学生,A 生先开始在地板上敲打出平均的四分音符X X X X ,接着B 敲打地板上的同一位置,但是不可以敲打到A 的手。此时节奏变为XX XX。接着邀请C 参与游戏,C 被要求在B 之后敲打地板的同一位置,同样不可以敲到其他人的手,我们听到节奏变成X XX 。游戏继续进行,我们逐渐听到节奏又变成稳定的三连音音型。最后,笔者要求参与者边游戏边聊天,结果节奏乱了。其实,这个游戏是模仿少数民族妇女劳动时,木棍在石臼中敲击产生的音响,她们愉快地交谈着,但不会影响劳作,敲击的声音和节奏明确、有力。当教师把舂米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时,学生感受到要建立节奏感需要进行持久的训练。

这样的游戏让学生了解到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静下心来听,连雨滴的声响都是有节奏的。而聆听是感受节奏的好办法,游戏是发展学生节奏感的有效途径。

2.关于律动和身体参与。

身体对于音乐尤其是律动的感触是最直接的。提及律动或舞蹈,我们常常会想到技巧和规定动作的组合,而这会让没有舞蹈基础的人对舞蹈产生畏惧感。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课堂上,律动和舞蹈适合任何身体条件、任何舞蹈基础的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把身体当成乐器”,这意味着,参与者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把自己对音乐旋律或节奏的感受表现出来。

在一节低年级的律动课上,教师弹奏音乐,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交替律动,或自由跟随音乐律动,教师不对律动的动作做任何规定,只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这时我们看到,有的组在律动中配合节奏,敲打自己或对方的身体;有的组运用声音和肢体的结合;有的组则两人面对面,如同是对着镜子中的自己,一致律动。这些貌似随意的动作组合,让我们惊喜地看到每一件“乐器”都“演奏”出了不同的音乐。

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然而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往往会替学生思考,然后再以引导性的语言告诉他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结果学生的音乐感受都是一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律动让我们体会到感受音乐的过程是重要的,而身体作为音乐最直接的载体,它的反应比语言更直接、更方便,也更适合儿童。

例如:在欣赏苏少版《音乐》五下《瑶族舞曲》时,学生随着A、B 两段音乐主题,围着圆圈随着音乐的变化走动着、表演着。在舒缓的A段音乐中,学生的步伐柔和缓慢,并用舒展的肢体动作表达着。当热烈的B 段主题出现时,学生激动了起来,有的步伐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有的上下挥舞着手臂表达激动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轻易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表达出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并能很快地理解音乐ABA 的结构。

3.关于演奏和即兴创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奥尔夫乐器大多是打击乐器,但音乐教育中涉及的器乐远远不止打击乐器。其实它们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有音高或无音高的打击乐器演奏作为器乐学习的基础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在音乐学习之初对于音高、音色、节奏的认识,进而形成对音的组合、节奏组合、旋律创作的初步认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常注重即兴创作和演奏。在一节歌唱课上,在练习之初,教师请学生用歌唱的方式熟悉作品,之后让学生用手持音砖或音条乐器,将旋律中的骨干音用乐器演奏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固定音高。之后由一名学生担任指挥,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演奏者用单手或双手敲击单旋律或和声,或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演奏。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变换着速度,这时,他俨然是一个作曲家。每一个参与者都积极地进行表演和创作,每一个人都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也可以运用于器乐教学。如在竖笛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简单的固定音高,请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型、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拍、不同的演奏形式等演奏出不同音效的旋律。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能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且学生的听觉已经不自觉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和谐的音乐,什么是速度的变化、什么是节奏……儿童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其要求他们安静地听或唱一首完整的乐曲,不如让他们身临其中,变听为做,再由做练听,一切从感受开始,循序渐进,如此可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奥尔夫音高律动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