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模型

2019-01-14卞桂富

江苏教育 2019年70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研学科

卞桂富

一、问题的提出

1.教研合作实践路径尚不明晰。

近年来各地就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平台载体,如北京市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成都锦江区的“薄弱校联盟”等。这些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者的智慧,既有同构性,又有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与机制分析,总体上看,各模式啮合度不够,深度常态融合还不到位,特别是在教学研讨一块只是表面上的相互走动,缺少深入到位的研讨互动,尚未形成成熟的组织体系与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薄弱学校“崛起”缺少平台支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源迅速向城市聚集,农村和部分集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区域教育整体高位发展态势存有较大落差,这个问题仅仅依靠单个学校自身的教研力量难以破解。面对校际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帮助薄弱学校“洼地崛起”,需要一个有效的教研平台来进行支撑。

3.部分学校教学研讨活动虚化。

部分校长或学校管理干部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局教学研究部门的事情,学校教师能力有限,研究不出什么成果,就是“瞎闹闹”,对学校教研组的工作支持力度不大、关心不够、重视不够。甚至有校长认为教研组就是负责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工作组织起来,形成过程性资料即可。分散的学校教研仅仅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存在。

4.少数教师聆听“窗外声音”动力不足。

同一学校同学科同学段教师少,教师间没有钻研氛围,没有自我争先的意识和被迫争先的压力,专业发展存在倦怠,也缺少内在发展动力,自觉“聆听窗外的声音”的动机不足,长期不读专业书籍、不钻研教学业务不是个别现象。加之教学交流研讨缺平台,区域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教研交流实效很低。

二、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模型构建

1.基本原则。

一是均衡发展的共建原则。遵循就近整合、方便联系、适度流动的原则,将区域内所有学校按年级分学科纳入不同类别的教研共同体。二是质量为本的共享原则。以内涵建设为第一要务,一切教研活动围绕“质量”筹划和展开,相关项目、举措先同步安排,后经校本化微调后实施。三是教研一体的共创原则。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定时定点定召集人,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全员全程参加活动,保证活动的质效。四是捆绑考核的共进原则。以学年为周期,对教研共同体工作实行捆绑考核,以此抬高标杆,促进各共同体自加压力,相互促进,改薄共建,最终实现学校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2.主要方式。

一是资源共享。共享学科教研计划、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和各类检测等资料,建立共同体数码社区、网络交流平台,互相学习借鉴。二是活动统筹。教研共同体进行活动总体统筹,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时间、内容、方式,不搞单打独斗,不搞低效的形式化活动。三是学科组队。共同体内由学科骨干教师牵头,成立学科中心,通过集体备课、开设讲座、上示范课、听评课等方式,打造优秀教研团队。

3.运行要求。

一是整体规划,有序实施。教研共同体应由县级教研部门依据整个区域教师资源,尤其是骨干教师资源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牵头负责人,并分年级学段制定具体的教科研训计划。所有学校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时序进度,参与各项活动,确保工作成效。二是互通信息,简报共享。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部门要加强教研共同体运行情况统筹,注意收集各共同体的活动信息,每月至少编发一期活动简报,通报各共同体活动情况、教师活动感悟等内容,为共同体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提供平台支撑。三是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县级教育部门应出台考核办法,对教研共同体建设采用“量化积分”的方式进行考核,每学年对教研组织周密、活动效果突出的共同体及牵头人进行考核表彰。还可以适时举办现场观摩和专题论坛,扩大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三、推进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建议

1.创新教研共同体运行管理。

一要摆正区域教研共同体与学校教研组、教导处的关系。教研共同体跨出学校教研范围,以学科和年级为组织基础,这样可以集中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更大范围集思广益。二要科学组建区级教研共同体。共同体负责人可以实行招聘制,确保选拔人品好、正能量足、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可以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三要对共同体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制定配套制度,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共同体研训目标,明确牵头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赋予相应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每个学科教研共同体取得的成绩和研究成果要及时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内生动力。

2.开展基于真实课堂的教研。

目前,学校教研活动存在虚化、弱化、空心化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研工作脱离了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负担、一种摆设。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科教研精准度和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研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共同体作用。共同体在教研项目确定上,要注意降低重心,自发开展小课题研究和教学教法改革研究;要从关注学生“学会”转向关注学生“会学”“爱学”;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深入研究、探索、突破,努力激发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着力改变课堂生态,让学生眼珠亮起来,腰板直起来,掌声笑声读书声响起来。

3.提升共同体研讨的实效性。

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在教研活动中也应有相应的分工与合作。例如在听课过程中,参加听课的同学科教师对照课堂教学评价表,分工观察、记录有关指标落实情况,如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参与度、课堂效果等指标。评课时大家有针对性评课、交流、汇总情况。这样,不仅帮助讲课教师详细、具体地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将全体听课教师都带进了真实的教学研究中,教师专业素质定会得到发展提升,进而真正实现教研的目标。

四、推进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加强学科建设、深化区域教研、形成特色品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发挥共同体的作用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共同体是什么?学者刘明华和王必闩把教研共同体的功能归纳为五点:一是研究功能,组织共同体内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二是指导功能,指导共同体内教师备课、上课、教研等,为教学高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三是培养功能,共同体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必须把培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四是服务功能,共同体建设要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优势,为区域质量提升发挥好建言献策的作用。五是管理功能,共同体还应承担起管理、发展本学科教师的任务。

第二,共同体做什么?共同体姓“研”,是专业组织、研究组织,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共同体的活动主体是教师,一切活动均应围绕“教”展开: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共同体活动应该以“教”为依托,没有“教”,就谈不上“研”,更遑论促进学生发展。共同体还是一个“团体”,是一个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协同发展、讲求整体绩效的教师团队。因此,共同体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通过同伴互助,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共同体怎么做?学校学科教研组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做的事,不知道怎么进行研究。其实,教学研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专家所做的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它更多的是一种微研究和行动研究,小切口也可以有大功能。因此,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活动要从微课题、小切口入手,从小活动、小思考、小研究中,去反思、优化教师常态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研学科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学科新书导览】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