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种生长都绽放精彩
——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1+N+1”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建构

2019-11-19奚亚英

江苏教育 2019年70期
关键词:办学基地培训

奚亚英

教育在发展,教育改革的路径、方法、评价在重构。身处这样一个发展和变化的时代,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和团队引领者,都需要有更多的担当、责任和使命意识,来实现更完整、更透彻、更卓越的转型。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地思考:未来在哪里?人的发展朝向哪里?如何更好地去服务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如何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站得住、立得稳、行得通?如何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各自的精彩与卓越?……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前行,在前行中修正,在修正中蜕变,慢慢地,一套基于完整、充分、适切的,关于人的专业发展的,关于成己达人、利他成人的教育培养模式孕育而生——“1+N+1”,它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了依据,让名师(校长)的成长找到了规律,让学校的发展找到了路径。

一、方向与立意:“1+N+1”的核心理念梳理

“1+N+1”是一种实践性、内生性的名师(校长)培养模式,是一种从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抵达愿景的路径追寻,是一种具有引领性与示范性的专业素养驱动,是一种集情境、体验、反思和创造为一体的行动指导。

前一个“1”代表领衔人、旗帜、目标,负责培训的理念引领、策略建构和资源保障,为培训项目的目标确定、实施规划等提供指导和支持。“N”代表路径、方法、策略,关注实施过程中“共性目标”的“个性转化”,“发散思维”的“系统聚焦”,“实践性经验”的“理论化表达”。始终以情境学习为核心理论依据,切实激发以基地领衔人为核心的学员之间的研究自省、策略改进和智慧共享。后一个“1”代表一所学校、一个团队、一位个人。而“+”表示携手共进、共同体、进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学校、团队、个人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以外,还需其为培训项目提供相应的实践场域,分享成果,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并以基地各子项目实施为载体,共同推进“1+N+1”的具体实施。

“1”到“N”意味着复制、克隆,意味着从“1”输出的经验和策略是可复制、可学习、可模仿、可实践的;从“N”再到“1”意味着创造,意味着集智、集思、集力后的再突围、再创造,所以“1+N+1”意味着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离不开“+”,也就是离不开“内在的关系链”,离不开“本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规划与设计:“1+N+1”的行动策略

“1+N+1”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它不仅是一种理论假设,更是一种培养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理论之上,以问题为基础、以情境为依托的一种实践性培养模式。

(一)确立个性化目标,锁定发展走向

学习者内生的学习需求,是学习持续开展的原动力。基地不仅关注学员个体的专业发展需要,对培训形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我们以项目共同体为基本培训单位,项目共同体成员作为区域内优秀校长的杰出代表,普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基地建设之初,我们首先统计了学员的研修意愿以及所在学校的教育现状,制定了围绕“学校挑战与教育反思”“课程文化与教学常识”“课程逻辑与课程张力”“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等主题的实践探究项目。通过每月一次的集中研修,进行相应的主题交流。

我们改变以往学员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发展性不够、时效性不好等主要问题,实行项目领衔制。学员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研究主题成立从“1”到“N”的项目共同体,与领衔人结对,制定“点对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让基地为每一位学员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可操作性的培养。每一次的交流碰撞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与思考。

(二)明确多元化路径,打开认知视野

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中,认知半径越大,就越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认识更加优秀的人、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未完成性是人的重要特征,所以,自我更新、主动发展就成为必然。我们的培养内容以“理论研修与主题培训”“深度体验与考察交流”和“思想提炼与成果展示”三大主题板块为主线,重点聚焦项目共同体中的“核心问题”,把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向性,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

与此同时,我们直面学校改革发展和校长专业成长中的现实问题,重视培养的科学性、序列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前,关注学员的困惑和需求,提炼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以项目为指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培养中,以项目共同体为培训主体,通过开展研讨、体验、案例研究等活动,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双基地制”,引导学员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三)聚焦一体化研学,挖掘成长可能

“参与”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生长。任何学习、培训都依赖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参与本身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员的学习现场感,通过模块化、菜单式、梯度式课程设置,激活学员主动学习、积极变革、努力创造的状态。仅在2018 年中,我们团队16 人一起走过11 座城市,完成了14000 多公里的教育行走,开设了43 场有分量、有价值、有深度的学术报告,并先后与67 位专家名师深度交流学习,撰写了113267 字的学术文章等,数据的背后持续见证着基地学员们不断深入研究真问题、找出真点子、探寻真教育的成长历程。

学习就应该从真实问题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中酝酿真正的行动,让所有的发问、所有的探讨、所有的质疑、所有的实践都掷地有声。每一位学员都不断与自己对话,不断与学校对话,不断与文化对话,不断与自己足下的土地对话,去寻找自己的教育理解,去发现未来教育的可能,去领略来自中国大地上最优秀教育的智慧表达,去考察来自异域文化的精彩观点,在观察中思辨,在实践中反思,在问题的解决、疑惑的释怀、价值的诠释、内涵的生成中实现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突围。

(四)围绕协同化发展,推动个性生长

区域协同发展是我们基地培养的价值追求。我们始终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成果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旨在通过基地学习,让学员成为善良公正、有责任、有担当的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校长;能主动梳理本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经验,主动学习与运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出鲜明的办学主张;能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主张,通过规划制订,具体地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去;能督促自我勤于创造、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能借助基地平台,积极主动地推广辐射自己的办学经验与成果,实现区域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我们也关注基地各学员所在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提升,通过开展学术沙龙、论坛、学校管理大讲堂等活动,一方面不断提炼思想、总结做法,另一方面也为学员创造更多实战演练和交流展示的平台。

(五)完善跟踪式评价,优化培训内容

在培养过程中,每一个鲜活的“项目”都根植于现场,全然是一种独特而鲜明的“临床式”诊断。学员可以触摸鲜活的教育实景,融入真实的教育情境,从而获得第一手信息。多元化的评价是检验基地培养质量与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评价标准,拟定了基本的成长评估流程(下页图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奖方案。同时,我们又通过评估、监测、考核等来不断完善培训的目标、形式和内容。依据评估结果,对基地运行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并形成评估细则中一一对应的突发问题解决预案。

图1 成长评估流程

“评估”既是一个项目培训的终点,又是新项目培训的起点。跟踪问效,为项目共同体的探究做出诊断,形成学习闭环,让基地培养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形态的循环体系。基地实施绩效评估,跟踪评价,对学员培养各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基地专业化建设。

三、未来与展望:“1+N+1”的可能性追问

关于“1+N+1”培养模型以及基地未来的发展,我们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展望。

(一)从“领唱”走向“合唱”

有领导评价说:“1+N+1”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唱者,领唱者是这份方案、这个模型、这套体系中的绝对设计者和引领者。合唱队需要领唱者,领唱者的使命在于引领,在于代表整个合唱队演唱的最高水平。在未来,我们还是期待从合唱队中走出更多的领唱者,或者每个人都能实现从合唱者走向领唱者的角色转化。当然,我们还要处理好“和而不同”和“不同而和”的关系,我们尊重个性的发展,尊重有差异的生长,但是,于一个团队而言,我们还是需要唱出“和声”,需要大家的“同频共振”,这样我们才能把歌唱好、唱响、唱出水平。

(二)从“聚合”走向“发散”

“1+N+1”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一个整体,既然是整体,我们还是期待以共同的愿景塑造人,以共同的目标发展人,以共同的信念成就人;引领每一个学员真正实现一项管理的突围,一所学校的转型,一种教育的变革。我们需要不断地汇聚彼此的“优点”,让“优点”再聚合成团队的“优势”,让“优势”成为每一个学员的依靠,实现“聚是一把火”。而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发散”,让每一个学员在3 年的培养中,实现一种真正的“长大”,能够独当一面地去面对教育的变革和学校的使命,真正实现“散作满天星”的熠熠生辉!

(三)从“姿态”走向“样态”

关于“1+N+1”,我们基本完成了意义价值的探讨、核心理念的梳理、结构框架的搭建、路径策略的选择、评价反馈的跟进等,为整个培养模型建立了多元而充分的“配套支持”,奠定了整个培养方案的基础、格调和方向,也为每一个学员量身定制了相应的成长计划,确立了每一个学员的行走姿态。当然,在做好“齐步走”的同时,我们期待能够给学员一些“带得走”的素养。培养的意义不应仅局限于当下的3 年,对于教育的发展而言,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践和在实践中检验,或许是10 年,或许是20 年,那么这样的一种行走姿态和能力素养是否真正能担负一种高远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未来的命题,更是基地本身的责任。我们坚信:当这样的一种行走姿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经验,成为一种精彩的范式,那么它一定能够抵达另一个更高的彼岸,真正让优秀、卓越成为常态,成为样态!

猜你喜欢

办学基地培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