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存理念下的家校融合构想
2019-01-14
学校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唯一场所,家庭也是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和美好道德品行的重要场所,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独立、完整和健全发展的人。因此,家庭和学校是共生共存的有机体,家校间应形成有效的融合关系和共育力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家庭教育责任弱化引发的问题
目前,学校教育涉及范围广泛,学校教育组织愈加完善和健全,教育的重心逐渐由家庭过渡到学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部分家庭把过多的教育功能和责任赋予学校,认为学校是孩子接受知识和教育的轴心场所,忽略了家庭本身对孩子成长成人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教育责任逐渐弱化甚至边缘化。[1]家庭教育边缘化带来了很多教育困惑,如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问题、价值观导向偏颇以及反社会行为等。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及教师的力量无法解决,需要家庭和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2]
有研究者指出,家校合作整体上仍然处于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的低层次、低共识与低意愿。在层次上,家校合作被认为是家长配合教师的主从配合关系,仍是“以校为主、以家为从”的沟通方式,这是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的低层次合作;在共识上,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上同学校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占主导地位,家长和教师间很难进入彼此的话语系统,交流往往呈现出单方面的输出,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共识。在意愿上,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校成绩和表现,忽略了从长远视角看待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导致家校合作的低意愿。[3]家校合作变革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在家校合作基础上逐渐走向家校融合,从双方的配合关系走向融合关系,在合作理念上达成共识,形成共生共存的家校共同体。
二、共生共存理念下的家校共同体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共生又叫互利共生,共生意味着不同的生物彼此互利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两种生物所形成的生存系统改进了彼此的生存能力,促进了更高层次生存状态的产生。在人文科学领域,共生是指在同一空间或者关系中生物间、组织间、环境间所形成的和谐共处、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如同道家思想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味着平衡、和谐与完整。[4]从发展的视角和家校合作内涵上看,家校应该在相互配合与支持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和谐共处,共生共存。
1.共生共存下的家校平等融合。
在共生共存系统中,家庭与学校不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还需要平等对待,不仅要共同存在,还要共同生长。因此,在家校融合过程中,家庭与学校要彼此尊重,尊重彼此的话语体系,理解彼此的不同观点,做到“和而不同”。
2.共生共存下的家校多元融合。
融合主体多样,不应仅仅局限在家长和班主任,还应该将学生、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社会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纳入这个融合系统中来;融合内容丰富化,不应仅仅关注学生成绩和问题行为,还应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品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涯规划等;融合形式多元化,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系统的视角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
3.共生共存下的家校关怀融合。
情感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要素,而关怀是情感表达中的高品质体现。在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中,应该让关怀的情感属性时刻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均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注,促进其内心道德情感的展现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学校要积极关怀家庭的教育动态,如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特殊学生家庭的实际需求,慰问困难学生家庭,对特殊心理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与追踪随访等,让积极关注和情感温暖流动在家校间;家庭同样也要积极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把学校的发展纳入家庭的成长体系中来,如家长可以参与到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中来,策划与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宣传学校的发展理念与动态,为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增进家校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家校融合传递给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有效范式,可以有力地促进他们内心道德情感的成熟和亲社会行为的持久发展。
三、对家校融合共同体的展望
家校融合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家校融合目标,完善家校融合的制度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完善的家校融合制度可以提高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有效性与质量,实现家庭和学校间深度合作,促进社会发展。家长的教育素养对家校融合的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应通过完善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核心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