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教学的守正出新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93期
关键词:学书楷书笔画

余 沟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书写能力,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以来,确立了以书法为重要载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明确了书法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要求,多措并举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全国各中小学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使书法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普及书法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书法教育更倾向落点于“写字”,缺失书法“规矩”与“创新”的落实。特别是在书法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流程、策略等方面守正出新,通过多维度和多层次把书法教学的理念和细节落实到位,从而带给学生书法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面,笔者以四年级的一节欧体楷书“竖弯钩”的笔画教学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多维化

历史上的名家碑帖是学生学书的范本,虽书体和流派不同,但都富有别样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遴选,多维化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必要时可以进行内容重构。欧阳询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人品与书品俱佳,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课堂引入欧阳询楷书笔画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名家与众不同的独特书写,在拓宽学生学书视野中追溯书法的传统和传承。

1.融合立德树人思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书法课的教学不是单一层面的汉字书写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合思想情感的教育内容,“端端正正写好字,踏踏实实做好人”。在对众多名人法帖的心追手摩中,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横平竖直、一笔一画的书写中,使学生体会为人处世之道;在深入学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2.结合传统法帖延展。目前,学校书法教育普遍使用的教材是《中小学生书法指导手册》,其内容编排依据《意见》和《纲要》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样板,呈现出较强的基础性和序列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教材进一步延展。笔者认为:就书法的本身而言,学习的兼收并蓄和博采众长同样重要,需要我们在篆隶楷草行多样的书体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需要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法帖中寻求经典之作供学习使用,充分利用名帖名碑中的精华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典范案例。

3.契合生活场景体验。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后汉大书法家蔡邕曾云:“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这段话喻示了中国的汉字、笔画不仅来源于事物的生动形象,更吸取了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能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契合的故事、图片等,让学生感受体验式书法学习。笔者选择具有欧体楷书特点的笔画“竖弯钩”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白鹅姿态和“竖弯钩”笔画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形成体悟。

二、教学流程的多变化

富于变化的教学流程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书的新鲜感,便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创设,也是对传统书法课堂过于程式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重视兴趣化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导入,引出初唐书法家之首欧阳询,再介绍欧阳询楷书以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的特点自成一派,世称“欧体”,接着出示欧楷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碑帖局部图,让学生找一找“欧体”的竖弯钩笔画,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竖弯钩和“白鹅凫水图”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最后落点到本课竖弯钩教学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此笔画是欧体楷书笔画书写的一大特色,独具一格。教学流程通过故事吊足学生的胃口,形成学习期待,并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特色及传承渊源,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与浓郁的人文气息,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情感。

2.植入信息化元素。信息化的手段便于把最直观的书写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比较竖弯钩书写形状细节部分时,不仅可以通过“白鹅凫水图”和“竖弯钩”笔画进行对比,还可以把鹅的外形关键部位如头、颈、身、尾转变成动画直观明了地演示出来,然后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笔画的粗细与鹅身部位的大小变化,并总结出竖弯钩的运笔图示,即“顿笔向下——渐行渐细向内收——渐行渐粗向外扩——收笔向上”。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两者间异曲同工之妙,在激起学生书写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快速掌握欧楷竖弯钩的写法。

3.倡导简约化操作。在学书过程中,简约化操作可以让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也为学生赢得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欧体楷书的笔意特点,在书写中体会其严谨有法、险峻娟秀的特点。如在教学的主体环节,笔者重点设计“眼到得形,学会联想比较;手到得法,学会读帖临写;心到得意,学会背帖提高”这三个环节,避开繁冗的教学枝叶,直奔教学主题,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策略支撑着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策略让教学更具实效和质量。

1.调动学书的主观性。成功的课堂需要合适的“场”效应,需要激发学生想学的主观性。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通过播放名家碑帖的音画视听带领学生追溯书法历史,并配上解说词:书法是我们的国粹,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篆隶古朴,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各具形态,千变万化。字体在演变,不变的是书法艺术的继承。通过营造浓郁的书法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一种中国书法的“场”效应之中,感受中国书法的渊源与传承,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渲染与铺垫。

2.体现学书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纲要》中明确指出书法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这是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最直接、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其核心要义在于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在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方面,教师可通过自编“三字经”的方式进行习惯的培养:课前练字先练姿,带学生朗读“上课前,须安静。坐如钟,足安宁。头不歪,腰板挺。两臂开,双肩平”;课后整理习书用具,带学生朗读“习字毕,用具清。墨汁瓶,先拧紧。洗毛笔,要精心。顺毫收,清水淋”。把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珍视学书的主动性。《纲要》中对第二学段毛笔书写的要求是:“开始接触楷书经典碑帖,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尝试集字练习。”把集字教学嵌入课堂,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书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从竖弯钩的笔画学习延伸到“也”等带有竖弯钩字的学习,再从《九成宫醴泉铭》碑帖中集选“冠”“绝”二字进行练习,最后形成一幅以“冠绝”为书写内容的作品。集字作品呈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书法作品的章法,还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作品的书写内容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意义,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乐学爱学的主动性,提高书写创作的能力。

《纲要》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课堂教学阵地,积极借鉴和坚持书法教学的传统性与传承性,在古人书风各有优长的类型中抽丝剥茧,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和内容为我所用,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出新,不懈探索书法教育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学书楷书笔画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找不同
学书有感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