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有法 无法至法

2019-01-14胡修喜

江苏教育 2019年93期
关键词:平正指向书写

胡修喜

“一横天地宽,一竖挂前川,一点激浪飞,一钩月半弯……中国书法,民族瑰宝,星耀河汉,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歌曲《中国书法》作词古典、华美,歌咏了中国文化的气魄与中国书法的气韵,更传递出汉字书法的审美意趣与文化向度。

清代书家有云:“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这着力凸显了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以及文化素养对于书法的重要意义。汉字斑斓,书法万象。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遵循书写的法度。书法有法,应侧重指向汉字在历史演进之中形成的、内在规定性所制约和引导的书写基本形态;书法有法,应侧重指向书写的形式、造型的外显、视觉的冲击,追求一种摄人眼球、动人心魄的艺术创作成效;书法有法,也应侧重指向依托汉字书写、含蕴个人素养与胸怀生命姿态的本真表达。

中国书法,在历史演进与字体嬗变的过程中化育出“汉尚气”“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审美意趣,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应有的时代风貌。书法有“法”,书法之“法”被视作内隐的规则,是一切表现的基础,书者必须遵守规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执拗于技术因素决定艺术表现的高度,技术水准始终占据高位。而今,我们更主张,“法”是基础需坚守,“道”是参悟需秉持,应当以文化的角度学书法、悟书道、立书品。

唐代孙过庭《书谱》论书指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代张璪标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共融共通之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书法家兼具文学家的身份,在他们的笔底,书法借助文学愈发灵动,文学借助书法愈发厚重。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及,将文化思想资源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这无疑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突显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使书法成为文化的审美呈现。文化和书法具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

汉字书法的疏密、虚实、方圆、大小、离合、巧拙……有矛盾才生动,有生动才突围。可以说,文化素养是书法升华的基石,是稳中求变的基点,是人书俱老的机要。它对于成就汉字书法的规矩与突围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激发书家强烈的创作意识、自如的通会意识,在他的笔底自然将意蕴挥洒在纸上,获得洒脱之美以及文化之趣。

猜你喜欢

平正指向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用什么书写呢?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书写春天的“草”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