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年,他们用青春照亮学生人生
2019-01-14方益平
方益平
1998 年,低矮的校舍、煤渣材质的操场、留守的孩子,加上10 多位朴实的农村教师,是那时的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颜塔小学独有的“财富”。就在那年,柏玉华背着一个行囊,从扬州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这里。柏玉华家住江都麾村,从家到学校足足有30 公里,父母心疼儿子,想办法要把他从这调离,但柏玉华却坚守阵地。柏玉华开玩笑说,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就不会遇到如今的“她”。“她”是柏玉华的妻子,曹金兰。同一年,曹金兰从高邮师范毕业后,也被分配到了这所学校。因为当时两人离家都很远,学校安排了住宿。有着同样的经历,加上校领导的撮合,5年之后,两人组建了家庭。
就这样,柏玉华、曹金兰二人在这所学校坚守了21 年。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他们相互鼓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一、工作生活不分家
21 年,除了休息日之外,两人基本上都住在学校。在柏玉华与曹金兰的宿舍,只有简简单单的床铺,加上一张饭桌和一个衣柜,没有多余的家具。“这已经算好的了,21 年前,我刚从扬州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这里时,教室是泥土堆起来的,连宿舍都没有,只能租住在村民家。”柏玉华笑着说。那个时候,住宿条件相当差,没有热水洗澡,洗衣服也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所有教师洗衣服必须要拿着脸盆跑到小河边,春天还好,到了夏天,洗衣服特别受罪。因为小河旁边杂草丛生,蚊子特别的多,在洗衣服的过程中,身体要不停地晃动,不然就你就会成为蚊子要‘攻击’的对象。”
二、“我的学生在这里”
条件虽然艰苦,但夫妻二人最快乐的事就是等学生放学之后,牵着手逛校园,他们走在洒满煤渣的操场上,走一下便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就是现在,他们还会经常逛校园,不同的是多了个小伙伴。儿子的出生,给他们俩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据曹金兰回忆,当初儿子闹觉、感冒发烧,都是她一个人处理,一心扑在毕业班的柏玉华从来“不过问”。为了这事,他们白天当着同事的面不敢吵嘴,到了晚上会闹上几句。那段日子,曹金兰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哭上一回。不过,当初的抱怨对现在的曹金兰来讲,已蜕变为一种幸福经历。
柏玉华在师范学校的同学,要么分配到城区学校,要么做了生意。每每聚会,他们都劝柏玉华离开这所村小,“工作、生活太不方便!”可每当柏玉华听到这些话,他都会淡淡一笑,“那里有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
寒来暑往,在通往颜塔的乡村公路上,他们不知洒下了多少奔波的汗水。家人重病住院,夫妻二人白天工作,晚上回去陪护。去年暑假,学校修建塑胶跑道,他们吃住都在学校,直至完工。为了这些孩子,他们牺牲了大把的休息时间,默默耕耘。
三、焕然一新的校园
从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到学校校长,柏玉华始终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奉献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自柏玉华2017 年担任校长以来,一直秉着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治校的精细化、精致化管理模式。他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精心建设了花坛、操场,建设了绿地等,制作了极具个性、反映学生生活和师生成果的展牌。在他的影响下,宣传栏定期更新,校园内名人、名言、名诗等随处可见,使师生接受健康积极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墙壁和花草会说话”。他还积极探索校本文化建设,带头编写传统体育教材,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即使在假期,柏玉华也牵挂着学生,积极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参加实践活动,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四、用心谱写教育章程
柏玉华、曹金兰分别是语文、数学教师,从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到耐心辅导作业,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在校带头上好示范课,在教研之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学习,力求展示给孩子更好的课堂。他们还兼任体育、科学、音乐、品德与社会等科目的教学,尽自己做能,给学生展示课本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并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曹金兰还特别有心,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布置教室、出黑板报,进行红领巾广播台播音。在她的扶与放中,很多学生快速成长起来,在演讲、唱歌等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她的晨会和班队活动课上,有时事政治,有科学文化,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有文明礼仪的训练强化……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工作以来,两人多次被评为浦头镇优秀教师,江都区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十佳最美教师,扬州市最美教师、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扬州好人、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扬州市教学能手、扬州市优秀党员,江苏好人。
对于未来,柏玉华和曹金兰有着共同的愿景:我们将不懈努力,尽爱岗敬业之职分,用爱心谱写教育华章,照亮学生的光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