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元素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
2019-01-14屈长谊
◇屈长谊
部编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本把原来《品德与生活》课本中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提取后,将原来小学从三年级开始的《科学》课延伸到了一、二年级。但低段《道德与法制》课本中仍留有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内容,这不是简单的知识迁移,而是由于学科特色使然,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知识学习转向生活的自我构建的必须,呈现该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趣味性,这样的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
从2017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启用部编的《道德与法治》《科学》教材,把过去渗透在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一些内容“搬”到了《科学》教材中,而原来的《品德与生活》也就变成了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的特点,我们依然能从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看到不少的科学元素。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尤其是小学阶段。这与学科性质有关,《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如此,这是小学低段学生成长过程的顺序性和不可逆性决定的,学生在这个阶段所要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和认知规律,用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做佐证材料最合适,这就让我们看到课程关联与学生成长的共振。
一、《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科学元素是课程设置的需要
《试种一粒种子》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的第四课,本课是一个激发动机的环节。课程的设置,让我们也看到了科学知识的储备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该单元因为要培养同学们在尝试种植时会制作观察时间表,养成会观察和坚持不懈的好习惯。而种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年级下学期开学恰好到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好季节,也是播种的好时机,那这样的实践课就更加能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通过实践让同学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这也符合我们倡导的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对于二年级同学来说,懂得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时候还有很大的距离。用种植作为媒介来达成教学目标是最合适不过的案例,所以在这里植入的科学元素就是对本单元教学目标达成的点睛之笔。
二、《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科学元素是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同时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准备。在小学低年级部编《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我们深深感到了这样的理念。这是一种低下头做教育的诚恳,是在做教育的时候愿意与学生平视对话的朴实。无论四季轮回,还是大自然的山水雨雪,或是学生们生活着的家乡,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都是我们抬头能看到、伸手能摸着的素材,所有这些都变成课堂上用来传递科学知识的媒介和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源泉。这样的课程设置更符合学生的生长规律,因为老师上课讲的都是来自他们生活中的见闻,规律的认识从自然环境中切入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让教育超越原有生活,实现美好的道德养成。这种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资源是新课改的号角。
三、《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科学元素是课程整合的有效呈现
所有的课程都是无边界的,各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同美术中有文学,国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一样,这样既能体现课程的独特性,也能让大家感到课程的饱满。
在新课改环境的影响下,小学STEM课程也逐渐成为课程整合的代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融入的科学元素成为课程整合的有效前奏。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其教学目标是让大家有极强的环保意识,养成好习惯,做好地球的小主人。课文的安排如“小水滴的诉说”“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等将课堂单纯的环保德育教育,拓展出多种知识体系的整合,让不同环保元素对中心议题做有效论证,体现环保的立体性、综合性、人文性。这种多元的科学知识的介入,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理解日常好习惯的重要和道德素养的重要,以及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人的责任。于是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的实现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因为言之有物,规避了传统德育课程过于强调知识形态道德教育的弊端,课堂也就成了充满生命力的一片沃土……
因为部编教材的综合性特点,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的科学元素让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有话说,这既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生长特点,也能激发大家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在学习中,新教材的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加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为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环境、对世界充满好奇,科学内容的植入让道德教育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浓浓的时代气息,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的部编教材更接地气、充满童趣,所以说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科学元素的植入是教学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