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2019-01-14罗淼
罗淼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前言
妇产科作为当今医院中人流最多的科室,现急需大量的护理人才,因为每天多会有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迎合医院妇产科护理人员数量的需求,现今部分中职院校,将护理作为其教学中的一个科目,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今妇产科护理科目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操作。以下就是本文对中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革的应用策略。
一、中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中职院校主要以技能和操作培养为主,学生毕业很可能就直接步入社会,所以中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良好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努力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增进知识积累[1]。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加强技能操作的锻炼,学生来到中职院校学习,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学校学习一门技术,在毕业后可以依靠这项技能生活。但是传统的中职教学却没有对实践操作过于重视,而是和普通院校一样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教学时不会应用于实践。尤其是医学护理这项专业,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护理工作已经成为热点工作,其操作性较强,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可以及时应对和处理。所以要提高中职教育中妇产科护理专业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理论是为实践打基础,也是为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积累知识,但是实践更重要,因为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个护理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在丰富,但是不会技术操作也是没有用的。现今人们在招聘妇产科护理工作者时,都希望找有经验的,工作时间长的护理人员,因为其经过长时间的基层工作和实际操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操作技术熟练,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技能,中职院校现今的教育重点就是增进实践教学。
二、中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进护理演示的直观性
医学类的教育相对其他学科难度要大,因其内容巨大,涉及范围广,需要进行大量的背诵和知识点的记忆,并且还强调动手实践。所以针对医学类科目教学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教学器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记忆难度,增进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轻松理解难点和问题。妇产科护理专业作为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根据知识进行系统操作的科目,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解力,能充分理解医学知识中的难点,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难点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储备[2]。在进行妇产科护理专业操作理论知识授课时,因为操作流程步骤多、内容精细、覆盖面广,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混乱,不能记清楚每一个步骤及步骤中的细节,再加之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如果单靠头脑去想象进而在理解是很难的,所以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流程步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操作步骤和流程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出来,进而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步骤的细节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二)创设情境式教学,提升护理操作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真正步入到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岗位中时,会面临很多的突发状况,这些状况是课堂学习中不会发生的,学生因为没有应对过,或是因为状况发生的过于突然而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从而在面对问题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医学类工作者是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的天使,如果在面对问题时,医生和护士都显得慌乱的话,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压力,使病人和家属产生恐慌。所以在进行教学授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作中真的面临突发状况时可以从容应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经常性的创设情境,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模拟的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只有经过这样反复不断的练习,学生才会掌握处理突发状况的本领。
(三)设置任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
正是因为妇产科护理专业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起来会产生厌烦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不愿意背诵知识点,认为即使努力背诵也不会真正应用,所以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学习而心却早已不在课堂,教师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现状,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体系,要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医学类用书,变得更切合实际,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医学中的专业术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教学法,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其主要步骤是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问题难度不宜过难或太简单,应该适中,学生可以根据预习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进行举手问答,让学生将问题的答案上讲台前讲解,教师在旁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总结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中的妇产科护理专业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进取心,从而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