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基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的调查分析
2019-01-14李明
李 明
一、问题的提出
规划、审议与决策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程充分展现学生的所思与所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虚无走向存在。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探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逐渐成了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与依据。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需求值得教育者不断探索与研究。因此,为了课程教学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相关实证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描述学生需求的真实面貌并使研究结果具备一定的可借鉴性,笔者选取了2018 年获批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基地的张家港市合兴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该校基于“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在过去五年中积极构建了“适学课程”体系。相较于其他中小学,其特色主要彰显在强调课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适合教师集体发展、适合学校共同发展。这些鲜明的特色为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理念支撑和实践引领。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笔者综合考虑了主客观因素,选择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笔者从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的框架出发,结合学校自身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状况,在参照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合兴小学学生需求调查问卷》。问卷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个纬度进行设计。经测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且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与理解能力,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选取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查时间为2018 年6 月下旬,共发放1561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79 份,有效率达88.34%。
2.访谈法。笔者在上述年级随机选取了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成绩的十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上述有效问卷与访谈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笔者从学生学习内容的偏好、实施方式的倾向以及学习目标的需求等方面来描述学生的学习需求,试图从三维的建构展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立体形象。
1.对课程内容的偏好。
在学习内容方面,问卷从地理与自然、艺术与制作、人文与风俗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后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需求虽然在不同年段呈现出差异性分布,但总体走向呈现明显的趋同性。
从横向来看,学生普遍喜欢艺术与制作、科学与技术、劳动与实践方面的课程。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而在这七个方面中,学生兴趣相对缺乏的是人文与风俗,三年级学生中仅有12.65%的学生对此抱有兴趣。由此可见,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普遍是学校里“不起眼”的科目,这引发笔者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从纵向出发,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生活与健康、地理与自然等方面的学习兴趣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人文与风俗、科学与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这既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有关,也与学校课程的设置、考试选拔等密不可分。
2.对课程实施方式的偏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内容在课堂中落地生根的过程,是理想走向现实,理念走向实践的过程。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需求,也要着眼于学生对课程实施的不同倾向,使教学活动适合需要、兴趣与发展潜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问卷在实施方式一栏设置了教师讲解、自己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四种实施方式供学生选择。统计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对实施方式的倾向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喜欢教师讲解的程度逐渐降低,由三年级的37.6%下降至六年级的10.2%,而喜欢实践活动的程度由三年级的19.5%增长至六年级的62.8%。访谈得知:教师讲解后便是单调的练习而实践活动可以允许自我设计。由此可见,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他们更加喜欢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渴望表现自我,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实践。
除此之外,笔者在具体问及“上课时,是否喜欢有多媒体的课堂”这样的是非题时,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法在逐渐改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对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参与的课堂喜爱程度在逐渐降低,从三年级的72%降低到六年级的56%。这说明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对具体的图片视频的依赖在慢慢减弱。
3.对课程学习结果的期盼。
在初步确定学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以及学生对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倾向之后,笔者还需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希望收获些什么,即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也需要关注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
选项的设置参照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主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不仅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结果分类中,接近70%的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增长技能的需求在各个年级中所占比例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在不断下降,动手实践、收获友谊的需求在逐渐上升。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这也与实施方式倾向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另外,学生表现自我的需求在不断下降,且降幅明显大于其他各项。笔者通过访谈得知:高年级学生也渴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只是羞于外在主动的表达而放弃。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的表现方式更加内隐,这也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合兴小学学生的不同维度学习需求的梳理分析,笔者发现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需求的合理范围。
1.关注普遍需求与特殊需求。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问卷与访谈调查,笔者利用百分比来展现学生需求的“高峰”与“洼地”,尝试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而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高峰”与“洼地”只是相对而言。个别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并不能等同于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群体学生的课程需求也不能代表任何个体。
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者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既然所有的子项目都应该重视,调查学生的需求又存在何种意义?可以确定的是,它可以让我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像工厂里的标准件一样被同质化。
2.平衡学生需求与教育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到,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学生活动的自觉动力,它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把,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上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准确把握合理范围,避免因为认识的偏差而走入误区。
在对学习内容需求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艺术与制作、科学与技术、劳动与实践这些科目方面,对人文与风俗的兴趣偏低。这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积极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警钟,另一方面也提醒教育者要静心思考盲目满足学生兴趣可能带来的后果。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肩负着打好基础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知情意等方面接受教育浸染的开始,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删减提升学生内涵的课程显然是本末倒置。尊重学生课程需要的前提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不等于学生的教育需求,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把握各科课程标准,兼顾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3.权衡当下需求与长远需求。
真正的教育乃是人生的教育,既要满足儿童当下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要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和精神提供养料。如果仅将教育看作是学生凭借其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必将造成知识与经验的分离,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学习与人生的分离。因此,教育者在满足学生当下需求的同时,须着眼学生的长远需求。
合兴小学四个年级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着好奇,希望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知识领域。除了知识以外,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发展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因为狭隘的知识只能适应静态的社会,只有基础扎实、能力突出、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人才才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环节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看到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总之,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须基于学生需求开发课程。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兴趣需求只有经过教育的过滤和转化,才能成为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的依据,真正实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