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浅探
2019-01-14胡倩倩
胡倩倩
(江西省新干中学,江西 新干 331300)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中心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会技能。首先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各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
一、“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和层次性
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确定好目标后,想办法把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小目标,即小 “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信息的查找,信息的下载,计算机文件保存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如某中学的主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另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即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然后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这就好比是盖楼房,必须先打地基,再造一层,再造第二层……而不能一蹴而就,这样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即有针对性的去设计任务。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的语言是VB(Visual Basic)。VB是一种基于Windows平台的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某网站登陆系统:一个主窗体显示简体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引导客户选择使用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基础好的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任务”选择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很强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只有具有趣味性,只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激发学生对本科的强大学习兴趣。我在上“遨游因特网”一课时,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设计要有操作性和应用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征。“百闻不如一见”“嘴里十遍,不如操作一遍”很好地概括了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操作占信息技术课很大的比例,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操作分多种:教师演示型。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演示仔细、清晰,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但这种方式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型。这种方式恰恰相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尝试,进而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演练结合型。教师演示一步,学生练习一步,最后教师整演示一边,再让学生反复练习,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时间占有比较多。互帮互学型。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已经了解,再次操作给其他学生看,这样已经会的学生又操作了一遍,不会的学生通过演示也掌握了。这四种操作方式交互使用、互相补充。
例如对Word2000中图文混编(插入图片、艺术字)一课的教学程序如下:学生根据课本自主探索学习(5分钟)→教师演示插入图片(3分钟)→学生练习(5分钟)→教师演示插入艺术字(3分钟)→学生练习(5分钟)→教师综合演示(3分钟)→学生综合练习(5分钟)→学生互相学习(7分钟)→总结(4分钟)。
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之广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么计算机到底是如何处理事务的,我们了解甚少,所以学生渴望对这方面的了解,所以我在设计任务时也很注重这方面的考虑。
例如在excel2000公式和函数教学中,我以奥运会竞赛时裁判成绩计算办法(即需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底分,然后求平均分)为例,说明sum、average、max、min等函数的运用,既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又增加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是我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 设计的一些浅显的看法。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设计好“任务”,设计任务时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设计的任务要典型、可操作,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去构造,我们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