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湖北二期造林项目造林成效调查与分析
2019-01-14佘远国唐志强周鸣惊尹晓姣郭诗宇
佘远国,唐志强,周鸣惊,尹晓姣,白 琳,郭诗宇,白 涛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1 引言
中德财政合作湖北二期小农户造林项目是由德国政府提供财政无偿援助,省、市、县三级政府配套筹措资金在湖北省黄冈市实施的林业国际合作造林项目。于2002年开始考察、评估、论证并批准立项,2003年11月26日签署了《财政协议》,2005年11月开始实施,到2013年10月全面完成各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区位于大别山区黄冈市,涉及红安、麻城、团风、罗田、蕲春五个市县, 近8万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营造防护林、用材防护林、经济林和庭院林业;封山育林、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培训技术人员、配备项目实施与监测所必备的野外、办公、培训和交通设备。建设总目标为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并获得长期的林业生产收益,实施现有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了全面掌握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经验,对黄冈市2005年以来实施的中德合作的工程造林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有征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今后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项目调查
2.1 调查范围
中德合作湖北二期小农户造林项目2005年以来实施项目县市的作业区、造林小班,包括防护林、用材防护林、经济林。
2.2 调查内容
2.2.1 防护林、用材防护林调查内容
(1)林地质量。包括保存率、树冠郁闭度(覆盖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平均材积、生长与活力。
(2)林地经营。包括补植、适地适树。
(3)小班可持续管理。包括作业区实施进度图、小班登记卡、对树木的保护。
(4)林地生物多样性。包括保留栽植树种的数量、天然更新树种。
(5)林地水土保持。包括地被物覆盖、侵蚀沟沿灌木林锁边、对水土流失的控制。
2.2.2 经济林调查内容
(1)果园质量。包括保存率、树种选择、经济效益。
(2)果园经营。包括修剪、防病虫害、松土除草、灌溉施肥。
(3)果园可持续管理。包括作业区实施进度图、小班登记卡质量及使用。
2.3 调查方法
2.3.1 查阅资料、座谈
到项目县项目办查阅项目档案资料,听取汇报、与项目办同志座谈,全面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确定实地调查地点。
2.3.2 实地调查
(1)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调查。随机抽取行政村,对县级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现场核查。每个被抽查的项目村中抽查项目农户进行访谈。
(2)目测。按小班登记卡记录内容,采用对坡目测、本坡核对的方法逐小班进行总体成效调查。
(3)样地调查。采用标准地调查,在全面调查了解小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设置调查样地,样地距林缘不小于 20 m,不跨河流、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样地面积为0.01 hm2,形状为矩形,边长为10 m×10 m。小班面积小于4. 9 hm2,设置 1 块样地;小班面积在 5~9. 9 hm2间,设置 3 块样地; 小班面积大于 10 hm2,设置 5 块样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护林、用材防护林成效
3.1.1 保存率
防护林、用材防护林造林保存率见表1、表2,项目区各县防护林造林保存率为红安92%、麻城96%、团风88%、蕲春96.7%,平均保存率为93.2%;用材防护林保存率为红安90%、麻城96%、团风88%,平均保存率为93.1%。造林树种保存率达90%以上。
3.1.2 郁闭度
防护林、用材防护林郁闭度见表1、表2,项目区各县防护林郁闭度(覆盖度)为红安0.9、麻城0.75、团风0.80、蕲春0.9,平均郁闭度为0.84;用材防护林郁闭度(覆盖度)为红安0.85、麻城0.75、团风0.80,平均郁闭度为0.8。造林树种已郁闭成林,长势旺盛。
3.1.3 生长量
防护林、用材防护林造林采取针阔混交,以块状混交、带状混交为主,混交比例8∶2或7∶3,主栽树种、自然更新树种生长长势好。
3.1.3.1 林分年龄
如表3、表4、表5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林分年龄为红安9a、麻城9a、团风8a、蕲春8a,用材防护林林分年龄为红安9a、麻城9a、团风9a。
表2 用材防护林造林成效情况
3.1.3.2 林分平均高度
如表3、表4、表5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林分平均高度为红安10.5 m、麻城5.4 m、团风3.9 m、蕲春5.8 m,用材防护林平均高度为红安9.2 m、麻城6.1 m、团风6.5 m;项目区外各县用材防护林平均高度为红安9.0 m、麻城5.8 m、团风6.0 m。
3.1.3.3 林分平均胸径
如表3、表4、表5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林分平均胸径为红安9.2 cm、麻城8.9 cm、团风7.6 cm、蕲春8.8 cm,用材防护林平均胸径为红安9.4 cm、麻城9.1 cm、团风13.5 cm;项目区外各县用材防护林平均胸径为红安8.6 cm、麻城8.3 cm、团风12.6 cm。
3.1.3.4 林分生长量
如表3、表4、表5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林分胸径年生长量为红安1.02 cm、麻城0.99 cm、团风0.95 cm、蕲春1.1 cm,年生长率为红安11.3%、麻城11%、团风11.9%、蕲春13.8%;用材防护林胸径平均生长量为红安1.04 cm、麻城1.01 cm、团风1.5 cm,年生长率为红安11.7%、麻城11.2%、团风16.7%;项目区外的用材防护林胸径平均生长量为红安0.95 cm、麻城0.92 cm、团风1.4 cm,年生长率为红安10.5%、麻城10.2%、团风15.5%。
表3 防护林林地质量综合分析
注:团风防护林主要为阔叶树种混交,造林时成活率不高,许多是以后补植的,每棵树有多个分枝,所以各生长指标偏低
表4 用材防护林林地质量综合分析
表5 项目区外的用材防护林林地质量综合分析
3.1.3.5 林分材积
如表4、表5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林分材积为红安65 m3/hm2、麻城35 m3/hm2、团风9 m3/hm2、蕲春58 m3/hm2,用材防护林平均材积为红安70 m3/hm2、麻城67m3/hm2、团风71m3/hm2;项目区外的用材林防护林平均材积为红安69.2m3/hm2、麻城66.1m3/hm2、团风69.9m3/hm2。
3.1.3.6 主要树种生长情况
主栽树种:如表6所示,团风县用材防护林主栽树种湿地松树龄10年、平均高度6.5 m、平均胸径13.5 cm、胸径每年生长量1.35 cm,短柄泡树树龄8年、平均高度4.5 m、平均胸径7.5 cm、胸径每年生长量0.94 cm,青冈栎树龄8年、平均高度3.5 m、平均胸径5.2 cm、胸径每年生长量0.65 cm;红安县用材防护林主栽树种枫香树龄9年、平均高度11.9 m、平均胸径11.6 cm、胸径每年生长量1.28 cm,马褂木平均高度11.6 m、平均胸径11.9 cm、胸径每年生长量1.32 cm。自然更新树种:如表7所示,麻城市防护林自然更新树种平均高度为油茶1.0 m、油桐2.0 m、刺槐1.5 m,平均地径油茶1.2cm、油桐2.0 cm、刺槐2.0 cm,平均冠幅为油茶0.5 m、油桐2.0 m、刺槐0.5 m。
3.1.4 生物多样性
3.1.4.1 保留栽植树种的数量
如表7所示,项目区各县防护林保留树种情况为红安3种:马褂木、湿地松、枫香,麻城2种:湿地松、枫香,团风3种:湿地松、枫香、青冈栎,蕲春3种:湿地松、枫香、槲栎。造林树种全部保留。
表6 主要树种生长情况
表7 林地生物多样性
3.1.4.2 天然更新树种
如表8所示,每个造林小班都有天然更新树种。①红安6种:油茶、黄荆、盐肤木、构树、继木、假死柴。②麻城7种:油茶、胡枝子、盐肤木、刺槐、继木、油桐、假死柴。③团风5种:短柄泡树、板栗、乌桕、刺槐、继木。④蕲春7种:樟树、短柄泡树、槲栎、刺槐、继木、枫香、假死柴。
3.1.5 水土保持
项目区各县防护林平均地被物覆盖度为0.84,用材防护林平均覆盖度为0.8;造林的阔叶树种保持在2种以上,天然更新树种达6种以上,以灌木树种为主,侵蚀沟沿都有灌木锁边,对水土流失控制作用较大。
3.2 经济林成效
3.2.1 果园质量
项目区各县经济林造林主要有庭院林、新造经济林、经济林改造3种形式,在树种选择上基本是选用适合当地立地条件、品质好,适销对路的品种:柑橘、甜柿、桃子、李、梨、茶叶、板栗、油茶等,项目区各县营造的庭院林、经济林都已进入盛产期,改造的经济林,单产成倍增加,效益明显,主要经济效益如下。
(1)麻城:庭院林中的柑橘单株平均产量120 kg,新造经济林平均单产1000 kg,经济林改造中油茶增幅达30%以上,让参与农户每户每年直接增收350元以上。
(2)红安:庭院林中的甜柿单株平均产量120 kg,经济林改造,油茶增幅达20%,让参与农户每年直接增收150万元。经济林造林每年可产生175万元的效益。
(3)团风:庭院林中的桃子单株平均产量100 kg,经济林改造,板栗每年增产50%。
(4)罗田:经济林改造,较好地普及了板栗生产技术,提高了项目区群众运用科技管理栗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板栗每年增产590万kg,让参与农户每年直接增收2050万元。
(5)蕲春:经济林改造,提高了经济林的产量,板栗每年增产12.5万kg,参与农户每年直接增收17.5万元。
3.2.2 果园经营
庭院林、经济林造林所选的苗木都是优良品种的I级嫁接苗,经济林改造中的嫁接型采用的都是优良品种穗条,保证了良种壮苗。经济林造林进行了高标准的整地、严格按照设计标准确定的造林密度造林。各类型的经济林管理上采用整形修剪、防病虫害、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技术措施,管理水平高。这样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林的产量。
3.2.3 果园可持续管理
作业区各类型经济林都有记载登记,小班都有小班登记卡,质量好,记录准确。对各类型经济林实施年度监测,保证了经济林的可持续管理。
3.3 项目总体成效
3.3.1 生态效益
3.3.1.1 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项目的实施绿化了荒山,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如麻城实施工程造林3233.33hm2,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使全市覆盖率提高了1%;红安实施工程造林2170 hm2,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使全县覆盖率提高了2.6%;团风实施工程造林1239.21 hm2,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使全县覆盖率提高了1.6%。
3.3.1.2 减少了水土流失
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森林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局部小环境得到改善。营造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增加了森林的稳定性及多样性。提高了混交林和阔叶林的覆盖面积,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从而降低洪水对土壤的侵蚀,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①注重针阔混交和多树种混交的优化配置,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更新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体现,平均地被物覆盖度达到0.8以上,显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区域小气候等方面的效果。②通过封山禁牧等封育措施,项目区各县市新造林的林分郁闭度均达到0.7以上,项目区内各树种长势良好,森林环境已经形成。
3.3.1.3 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区各县市新造林平均蓄积达到67m3/hm2以上,林木年生长率达到11.2%以上,较项目区外的相同林分提高了约1.8%。如团风县总路咀镇冷水井村倒云山项目区的用材防护林,2009年造林,2018年林分郁闭度为0.75,平均蓄积达到71 m3/hm2。
3.3.2 经济效益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一是为项目区农民提供了大量再就业机会,项目区农民获得了劳务工资和项目的各项补助资金,让农户直接受益;二是经营的林分开始投产受益。调查结果显示,德援项目中的经济林项目使项目区的农户年均增收350元以上。部分农户通过项目类型发家致富,例如红安县七里坪镇吊桥村村民曾秀英,承包村油茶300多亩实施经济林改造项目,改造之前,每年产鲜果10多万斤,通过经济林改造,每年增产20%,改造之后现在每年产20多万斤,毛收入达20多万元,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3.3.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通过改善环境使项目内农业增产增收,经营期内木材和林产品有可观的收益,项目区内的贫困人口得到更多的收益。项目实施期提供资金支持,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造林农民除种苗外,每公顷获得了1760~2200元的补助,封山育林使农户获得44元/hm2的补助,一个村可聘请1~2位护林人员。在项目实施中,女劳动力占到了40%左右,给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些固定的工作机会,使妇女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而受益。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收门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加快了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德援项目的先进理念、先进实用技术与生产结合改变了过去林业生产的盲目性以及管理上的“人种天养”的观念,林地生产向着精细化、园艺化方向发展;参与式的运用、抚育间伐、低改的基本措施、混交林的营造等技术应用常态化,项目培训的农民很多获得“乡土专家”称号;生产技术的普及以及劳动生产技能的提高,使林业生产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项目专家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林业工作者人心,助推了湖北省营造林又好又快发展。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抚育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地块造林密度过大,现林内高度郁闭,针叶树种见不到光,已出现枯死现象。比如红安县华家河镇邓桥村防护林造林项目46号小班,以马褂木、枫香、湿地松混交,密度达2500株/hm2,湿地松比例1500株/hm2,现已郁闭,郁闭度达0.9,湿地松见不到光,大量死亡或濒于死亡,死亡600株/hm2,濒于死亡300株/hm2,保存下来600株/hm2,急需进行抚育间伐;蕲春县蕲州镇施加塘村防护林造林小班,以麻栎、枫香、湿地松、短柄泡树、刺槐混交,密度达3000株/hm2,林分高度郁闭,杂灌多,密不透风,给管理带来不便。
4.2 管护措施有待落实
干旱洪涝、冰雪冻害,人畜破坏,导致部分苗木损伤死亡,比如红安县华家河镇邓桥村用材防护林造林项目45号小班,以马褂木、湿地松混交,团风贾庙乡郭家垴防护林造林小班以青冈栎、湿地松、枫香、板栗混交,马褂木、青冈栎、枫香每株树都有2~3个分枝,原因是造林后,苗木顶芽被羊吃后,侧芽重新萌发形成多个分枝;森林火灾、病虫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林木安全。
4.3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当地农户仍然将经济效益摆在了第一位,这与项目的生态优先原则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一是在造林时,农户把经济效益好的树种比例加大,而忽视了混交树种,以至部分造林小班混交比不足;二是经济林低产林改造重视投入市场价格高的树种,而忽视市场价格低的树种。比如团风县总路咀镇冷水井村倒云山用材防护林造林小班,湿地松与枫香混交,比例应为8∶2,但实际情况是9∶1,现湿地松长势好,但后期生长难以持续;受市场价格影响,板栗价格偏低,油茶价格走高,农户重视投入油茶,而忽视板栗,导致板栗成熟了都无人采摘的现象。
5 建议
(1)进一步加强学习德援项目的理念和先进林业技术,用以指导项目建设,不断改进方法,高标准地作好项目持续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决策领导,有关部门参与,业务部门操作,技术部门支持”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方案,制定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各级科技支撑体系,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营林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做到依林培育、依法管理,进一步调动业主尤其是广大林农开展营林的积极性。
(2)认真落实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对造林地块分别不同情况,采取扩穴、除草、松土、培蔸、施肥、打药等方式,适时开展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对经济林改造小班常态化的落实低改的五项基本措施,确保单位面积产量稳定提升。建立和完善“林长制”,强化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德援项目造林地块跟踪管理。
(3)积极推进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林业深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或专业合组织与林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得产业所需的原材料能够留在本地加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