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2019-01-13丁芹

中国市场 2019年34期
关键词:医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摘 要]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目前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自身的发展,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是公立医院面临的困难。建立更加有效、规范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总结归纳了公立医院在内控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了几项需要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医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不断适应市场化需求。同时,随着民营医院的兴起,它们的优势在于灵活度、决策机制、服务水平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公立医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实力。

1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发展的两个阶段

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公立医院开始由零散的内控管理转变为有整体内部控制框架式的管理。但是这个阶段内部控制还是以财务人员内部控制为主,有很大的局限性。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这个阶段突出的重点是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团队和审计团队的工作,而是医院的系统工作。内部控制需要站在更高层次,由院领导主持牵头,各部门协作配合,全员参与,共同完成医院的内部控制全过程。

2 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学习机会。内部控制体现在医院运营的各个方面,医院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不足,没有形成全员内部控制的环境。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要求医院管理人员具备胜任的能力,但是从我国公立医院现有水平来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远远未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医院更是缺乏内部控制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医院的领导们更加关注医疗水平的提高,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医护人员经常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然而,内部控制人员很少有机会学习和培训,内控人员只是遵守简单的规章制度,缺乏长远的内部控制观念。

(2)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公立医院面临外部和内部风险,对外有政策法规、行业竞争、技术更新、自然灾害等风险。对内有医疗、管理、财务、营运安全等风险。医院对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变化缺乏可预见性。医院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无法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例如医院为了规模扩张,在不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购大型设备,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对医疗过失,没有进行风险防范,导致医患关系恶化,进一步导致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

(3)缺乏全面预算管理。公立医院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缺乏了解,认为预算只是财务科的工作,只是为了满足财政部门预算的需求,仅仅编制对外报送的部门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预算,没有根据医院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算标准,预算无法分解落实到部门和负责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经常随意改动,只是在事后才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无法形成一个动态的监督过程,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直接监督医院的经济活动,还能间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不力的重要原因。个别医院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只将审计部门划分给财务部门,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即便审计部门已经到位,也只是虚职,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内审还容易受到医院利益相关群体的干扰作用,没有发挥内审的职能,内审人员多由财务人员担任,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监督和控制。

(5)信息化建设落后。各种内部控制手段、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上。但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长、投资大、效果不明显等原因,很多公立医院信息化跟不上医院的发展。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和内控数据难以融合,数据无法及时传递导致人力成本加大、效率低下。同时各项内控软件应用相对独立,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在管理上,无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管,数据准确性不高,无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

3 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提升医院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让内部控制文化融入日常工作中,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文化氛围。全员主动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多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术、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具体而言,应对内部控制的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可培养引进内部控制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引进渠道,提供更多优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使内控规章制度保持有效状态,同时不留下内部控制的空白之处。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公立医院需要严格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是医院内控的首要任务。公立医院需要分析自身的风险管理环境和管理目标,识别和评估医院风险,建立风险防控和监督机制。完善风险组织管理、强化文化管理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应对机制。在风险管控上,要侧重对医疗事故、财务风险、网络信息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政策的更新等的管控,完善各种应急预案。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从全局出发确定预算目标,将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各部门工作人员要相互交流,积极参与,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在预算实施过程中,预算目标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对一些客观原因变化,如政策、经营情况等,按规定程序审批调整。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实时监控。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发挥全面预算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4)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医院领导应转变观念,重视内部审计,协调好内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不得由财务人员兼任。内审人员可以直接向院长负责,防止受其他职能部门、利益相关群体的干扰。只有保证内审的独立性,才能开展内审的工作。健全内审工作制度、明确内审的工作权限、规范内审工作流程。内审人员要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发展,参与医院基本项目建设、监督重大经济活动,为领导层提供提高内控制度的意见。

(5)完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确立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和总体规划,将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构建整合到医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绩效考评、风险管控、内审等数据的对接,形成医院内控信息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日常业务进行审查、监控,改善医院内控环境,全面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由于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医院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动态调整适应,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4 结语

内部控制是实行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它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规模的扩大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安全的保障。内部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进。只有这样,公立医院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肖敏.公立医院内控制度缺失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7(9):314-317.

[2]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2014,18(2):76-78.

[3]陈栋 .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0):45-47.

[4]严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9(7):93-94.

[5]吴迪.医院审计报告和内控分析[J].财会审计,2018(12):42-44.

[作者简介]丁芹(1986—),女,回族,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市医院,会计师。

猜你喜欢

医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新医改制度下,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式探讨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医改中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