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奖奖金及其分配方式综述

2019-01-13朱安远

中国市场 2019年34期
关键词:诺奖诺贝尔诺贝尔奖

[摘 要] 根据诺贝尔遗嘱而创设的诺贝尔奖是举世闻名和全球瞩目的永久性和综合性年度权威大奖,现由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6个单项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所组成。诺奖的原始资本来源于诺贝尔遗嘱的捐赠,诺贝尔基金会是诺贝尔遗产的合法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是所有诺奖机构的联合管理者。诺奖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知名度的国际性大奖,它以制度严谨规范、颁奖仪式隆重、奖金数额丰厚、持续时间悠长和世界声誉甚高而著称。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与诺奖奖金有关的事宜,还顺便论及了诺奖得主的颁奖辞分布情况。

[关键词] 诺贝尔;诺贝尔遗嘱;诺贝尔遗产;信托基金;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诺委会);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奖金;分配方式;颁奖辞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021

1 诺贝尔遗嘱、遗产及诺贝尔基金会的成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1884LVAF466,1893年获乌普萨拉大学名誉PhD,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享有“诺贝尔奖之父”之美誉)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但他自孩童时代起便离开祖国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没有正式的瑞典公民身份,但他也从未加入过外国籍,这种“世界公民”的尴尬身份使得他1884年当选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常年旅居国外,其朋友、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戏称他是“欧洲最富有的波希米亚人”(英国称波希米亚人为吉普赛人,意即流浪汉),加上他终身未婚,故有“欧洲最富有的光棍汉和流浪汉”之称。图1是瑞典画家奥斯特曼(Carl Emil sterman,1870—1927)1918年绘制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Bofors化学实验室”油画像。[1]关于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数量,中外文文献大多采用“355项”(仅炸药方面的发明专利就达129项)说,少数采用“335项”说。[2]文献[3]中的说法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情况: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数量并不确知,他在不同国家所获得的至少335项专利被列入其遗产。

诺贝尔生前曾立过3次遗嘱(均采用瑞典文书写):1889年3月3日他在致信斯德哥尔摩一位朋友时,首次言及遗嘱问题,要朋友请瑞典律师帮他准备“一份遗嘱的适当格式”,当月底他收到一份措辞过于空洞的遗嘱样本,但不合实用。同年11月11日,他在致同居女友索菲·赫斯的信函中再次提及遗嘱问题并说他曾写过一次遗嘱,但又撕毁了(参见文献[4]P137)。现在有记载的诺贝尔遗嘱是后2次,即1893年3月14日立的遗嘱和1895年11月27日立的最终版生效遗嘱。[5~6]

在诺贝尔1893年的遗嘱中,其基本思想是(这份遗嘱只列出遗产分配比例而未指明具体金额):20%遗产留给自己的亲友、合伙人和男女仆工,共22人。斯德哥尔摩高等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前身)、斯德哥尔摩医院和卡罗琳医学院各分得5%,巴黎瑞典人(—挪威人)俱乐部(The Swedish Club)与奥地利和平之友协会(1891年由苏特纳男爵夫人/1905PE创办于维也纳)各分得1%。卡罗琳医学院的赠款用于设立一个基金,每3年将基金所得收益奖给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内作出最重要和最新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余下的63%遗产交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建立一个基金,每年将基金收益奖给“在知识和进步的广泛领域内(生理学和医学除外)最重要和最具开创性的工作。虽然我并未把它作为绝对条件,但我希望这些人被特别考虑,他们不论是在写作和行动上与某些国家和政府坚持反对创建欧洲和平法庭的奇怪偏见进行斗争取得的成功者。我希望按照我遗嘱考虑奖给最应获奖的人,不管是瑞典人或外国人,是男人或女人。”这个版本遗嘱并未明确提及设立文学奖事宜。

诺贝尔的最终版遗嘱是在4位瑞典人(前陆军中尉1人、造船技师1人和土木工程师2人)的见证下,于1895年12月初在巴黎的瑞典人——挪威人俱乐部(The Swedish-Norwegian Club)签署(签署日期:1895.11.27),他指定当时并未到场的2位瑞典化学工程师拉格纳·索尔曼[Ragnar Sohlman,1870—1948,自1893年9月起担任诺贝尔的私人助理,1899—1919年在博福斯旗下的诺贝尔火药公司(Bofors Nobelkrut AB)工作并出任过CEO,1929—1946年出任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和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vist,1855—1930,亦是商人,1895年5月才初识诺贝尔,只与诺贝尔见过2次面)为其遗嘱执行人,其酬谢金额分别是10万SEK和5万SEK。诺贝尔在立遗嘱之前,事先既未与遗嘱执行人协商,也未与被指定的各颁奖机构沟通,亦未聘请法律顾问。诺贝尔的最终版手写遗嘱共4页,遗嘱条文粗疏且不规范,有关诺奖的创设只涉及遗嘱中的1页纸(位于遗嘱第2页结尾处和第3页开头处,实不足1页)。诺贝尔的最终版遗嘱于1896年6月由他自己保存在斯德哥尔摩的私人银行[音译为恩斯基尔达银行,Enskilda Banken,1856年由海员出身的瑞典企业家André Oscar Wallenberg创办,它是今瑞典银瑞达集团核心投资银行之一的北欧斯安银行SEB(Skandinaviska Enskilda Banken AB)的前身]信托部,诺贝尔逝后银行方根据其生前嘱托只通知了2位遗嘱执行人,翌年1月2日被首次公开。在这份遗嘱中,诺贝尔要求以其主要遗产来创设一个基金(即后来的诺贝尔基金会),以其利息和投資所得均分为5份,每年颁发5项诺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诺奖奖品包括1笔数目不菲的奖金、1枚金质奖章和1张精美的奖状(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获奖证书由瑞典国王或王储颁发(挪威国王或王储出席奥斯陆的诺和奖颁奖典礼,但通常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负责颁发诺和奖奖章和获奖证书,以示其独立性),奖金支票或确认诺奖奖金数额的文件通常并不是由王室成员颁发。遵照诺贝尔遗嘱而创设的信托基金(Trust Fund)——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具有示范效应和广告效应的公益遗嘱信托投资的成功案例,诺奖的设立是遗嘱信托历史上杰出的典范。由瑞典国家银行捐资增设的诺经奖始颁于1969年,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奖”。

伊曼纽尔·诺贝尔(Emmanuel Ludvig Nobel,1859—1932,1889年入籍俄国,亦终身未婚,1911LVAF621)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次兄路德维格·诺贝尔(Ludvig Emmanuel Nobel,1831—1888,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创始人及首任董事长)之长子,时任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Branobel=The Petroleum Production Company Nobel Brothers,Limited,其前身成立于1876年,1878年5月15日获沙皇批准,1879年正式重组成功,总部设在圣彼得堡,生产基地则是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路德维格是控股大股东,阿尔弗雷德原始出资30万卢布/RUB,股权占比是10%,[7]1882年和1884年的股本金分别增至1000万RUB和1500万RUB,1920年被国有化,1959年正式解散)第2任董事长,当年他高瞻远瞩,带头反对家族或其他任何試图违背其叔叔遗愿的行为,他开明的积极态度为促使诺奖的顺利诞生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并因此而名垂青史。

诺贝尔到底拥有多少财产,就连诺贝尔生前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按照诺贝尔遗嘱的要求,在其逝世后要把他的全部财产(包括股票/股份、债券、担保品和房地产等不动产)变换成现金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这本身就是一项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经2位遗嘱执行人,尤其是拉格纳·索尔曼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所进行的高效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迅捷而顺利地完成了对诺贝尔财产和产业的评估与清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是最终认定诺贝尔的定居地是比耶克博恩庄园,故其遗嘱可由瑞典当地法院来宣布生效并执行。1897年10月30日在厄勒布鲁省(rebro ln)卡尔斯库加市(Karlskoga kommun)比耶克博恩作出总评估并向卡尔斯库加市地方法院(Karlskoga district court)呈报了诺贝尔的遗产清单(见表1),这是一个在诺贝尔财产变现过程中已被大大贬值和打折后的清单。1894年9月诺贝尔购入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Bofors-Gullspng AB,原是制铁厂和兵工弹药厂,1894—1896年由诺贝尔所有并将其主业转为炸药、化工兼钢铁,1919年起更名为Bofors至今。诺贝尔工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博福斯现是瑞典最大的一家武器装备制造商和北欧军火巨头)及几千米外的比耶克博恩庄园(又译为柏克博庄园,Bjrkborn herrgrd=Bjrkborn manor,1895年在此建成诺贝尔化学实验室),结束海外漂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2年中的大部分时光。比耶克博恩庄园现是唯一保存完好的诺贝尔故居(Nobels House),1978年(广为流传的“1975年”说恐不确)起作为诺贝尔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因瑞典文“Bjrkborn”一词蕴含有白桦林(Bjrkskog)的意思而俗称白桦山庄(见图2),其四周现并无白桦林。

注1:诺贝尔遗产共缴纳瑞典财产税(遗产税)1843692.25 SEK,国外财产税1325949.96 SEK。诺贝尔遗嘱中馈赠的19位遗产继承人(含侄子和侄女各3位,其余是友人、雇工和仆人,其中并无苏特纳男爵夫人/1905PE)合计得到137万SEK,诺贝尔的亲属们因同意遗嘱中的条款又额外获得100万SEK(相当于诺贝尔遗产1年半所产生的利息,主要分配给罗伯特支脉,参见闵任译《诺贝尔传》P184;文献[9]P71“将诺贝尔遗产1897年整年的利息交由亲属分配”恐有误)的资助。据史料记载,伊曼纽尔·诺贝尔以384万SEK的优惠价格收购了俄国境内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中属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全部股权(营运财产相当于523万SEK)。[10]1876年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应约与次兄路德维格在普雷斯堡(Pressburg,今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会面,商讨一起联合长兄罗伯特重组巴库石油事业。在返回巴黎的途中,诺贝尔在离维也纳南部不远的巴登贝文(Baden bei Wien)停下,到他所钟爱的巴登温泉(施韦夏特河畔的老式矿泉疗养地)度周末,在赴一个当地企业家朋友家庭午宴的路上,[11~12]他信步走进一家花店而偶然结识美貌的犹太卖花女(参见文献[13]P234,文献[14]中的“药店售货员”说有误)索菲·赫斯(Sofie Hess,1856—1919)并很快同居,此后他俩保持通信联络达18年之久(1877年上半年诺贝尔首次写信给索菲,最后一封信则写于1895年3月7日),1891年7月索菲生下一个女孩(骑兵上尉冯·卡皮瓦而非诺贝尔的骨肉),1895年她与出身于匈牙利贵族的军官冯·卡皮瓦(Kapy von Kapivar,婚后退役在一家香槟酒公司当推销员,诺贝尔逝后不多久他因溺水而亡且有自杀嫌疑)结婚。诺贝尔在信中曾称她为“索菲·诺贝尔夫人”(Madame Sofie Nobel)。诺贝尔逝世后,1897年索菲去找过拉格纳·索尔曼并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中规定更多的东西,她将把诺贝尔写给她已保存下来的216封信的原件卖给出版商。经双方律师调解,最后拉格纳·索尔曼同意以付清索菲累计达1.2万弗罗林(Florin,当时的奥地利货币单位)的债务、继续支付索菲的终身年金和全部承担诉讼费用为交换条件,索菲同意将这批信件(含信封)、1封电报和1张诺贝尔画像交出,同时保证今后不做任何有损于诺贝尔声誉的事情。直到1950年,有关这批信件的内容才随诺贝尔的传记被广泛公开。

注2:遗嘱执行人在执行完资助金、其他各种税费、诉讼费用、财务结算费用及其他各种处理遗产的费用(含杂费)以后,截至1900年12月31日的诺贝尔遗产总净值是31225000.36 SEK(当时约合860万USD或160万GBP,参见《权谋》P356,中文文献中常将其讹传为约合920万USD。维基百科英文版“Alfred Nobel”词条中则给出“168.7837万GBP”更为具体的金额)。闵任译《诺贝尔传》中1933年蒋梦麟《序》则采用“196.159万GBP”说。

1897年5月21日(所谓“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系误传,[15]文献[16]P230“1898年5月2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更是错上加错)瑞典国王和政府指令首席检察长做出必要的法律安排,为国家和公众所需使诺贝尔遗嘱生效。经过多次协商和接洽,1898年5月29日和6月5日卡尔斯库加市地方法院先后收到诺贝尔家族的2份书面通知,他们以他们自己及其后裔的名义宣布,今后不再对诺贝尔遗产提出任何新要求。1900年6月29日随着《诺贝尔基金会章程》(Statutes of the Nobel Foundation,2002年版是其最新版)在瑞典枢密院(相当于国会)会议上通过并获国王批准生效,标志着诺贝尔基金会(The Nobel Foundation)的成立。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民间私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属非政府组织NGO)和类似于永续型基金(其本金不能直接花费,而只能用于投资以获取收益,再从收益中提取所需花费)的信托投资公司,是诺贝尔遗产的合法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是所有诺奖机构的联合管理者,但它并不参与也不干预诺奖得主的提名、评议和表决工作。1900年年底时诺贝尔遗产总净值是3122.5万SEK,主要用于诺贝尔基金会名下的3个基金的起始本金:2780万SEK(占比89%)用作设立主要基金(简称主基金,即奖励基金,Main Fund),用于颁发诺奖奖金和各颁奖机构的日常行政开销(包括出版费用);剩余部分用作设立组织基金(Organization Fund,用于支付各诺委会的组织机构费用,包括设立诺贝尔学会的费用)和建筑物基金(Building Fund,用于支付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的行政办公大楼——诺贝尔大厦的费用、诺贝尔博物馆的运行费用以及每年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举行颁奖典礼盛事的场地租金)。诺贝尔基金会利用建筑物基金中的一部分于1918年12月19日购得位于斯德哥尔摩市斯图尔街14号(Sturegatan 14)的一座建筑物(今诺贝尔大厦),经多年修缮后于1926年从狭窄的诺鲁兰街6号(Norrlandsgatan 6)搬至此处办公至今。自“一战”开始,那些没有颁出的奖金被各个诺委会分别保留起来而称特别基金(Special Fund)。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诺委会将特别基金每年收益的一部分用作研究津贴和各个诺贝尔学会(即诺贝尔研究所)的改善经费。随着各年颁奖走向正常,特别基金的作用已逐渐减弱以至于微乎甚微,同时由政府资助的研究理事会已成为研究工作的新的资助者。此外,诺贝尔基金会还设有应急用的储备基金(Reserve Fund),即使在連续2年都没有获得投资收益这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仍能照常发放诺奖奖金而不必消耗本金。上述与诺奖有关的所有基金及其相关财产均属诺贝尔基金会所有,并由它来运作和管理。1901—1940年各主要基金变化见表2。

5个诺委会各得到来自组织基金拨款的各30万SEK开办费,物诺委和化诺委在1904年以该款的一部分,建立了阿伦尼乌斯(1903CH)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1930年物诺委又以其组织基金中的大部分余款为奥森(Carl Wilhelm Oseen,1879—1944,1923—1944年出任物诺委委员)和卡尔·西格班(1924PH*)分别建立了研究所。

挪威诺贝尔学会(The 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成立于1904年2月1日。1903年诺贝尔基金会购得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今易卜生街5号(Henrik Ibsen Street 5)的一座建筑物(建于1867年,今诺贝尔大厦),它离挪威王宫不远。经修缮后,挪威诺贝尔学会于1905年搬至此处办公至今。1985年诺贝尔基金会曾对其进行过第二次翻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也在这座诺贝尔大厦内办公,包括在此举行评议会议和揭晓诺和奖。

瑞典国家银行(即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纪念建行300周年时,出资创设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可简称诺经奖,始颁于1969年)。诺经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遴选和评定,评选流程和评定标准与原先的诺奖奖项相一致。[17~19]诺经奖奖金不由诺贝尔基金会提供,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赞助与当年单项诺奖奖金相同的金额。此外,瑞典国家银行还需额外向诺贝尔基金会支付等同于当年单项诺奖奖金的65%,以弥补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诺经奖所需费用以及诺贝尔基金会为此而产生的管理费用。[20]这些款项由瑞典国家银行的专项基金而非国库提供。随着诺奖奖金金额的逐渐提高,所需费用已今非昔比,涨幅巨大,瑞典国家银行都感觉有点不堪重负。自诺经奖创设以后,来自包括诺经奖得主以及诺贝尔后裔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非议和诟病不断,鉴此诺贝尔基金会早已做出决定:今后不再增设挂靠在诺贝尔名下的任何其他奖项。

多年来,为褒奖诺贝尔基金会在促进科学发展和国际间相互了解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全球的有关基金会、团体和个人先后向诺贝尔基金会捐赠或奖励了数额可观的款项和物品。兹举5例:①在瑞士和意大利运行的国际巴尔赞奖基金会(International Balzan Prize Foundation,米兰总部负责颁奖,苏黎世总部负责基金运作)设有巴尔赞奖(Balzan Prize),1961年首次颁发的巴尔赞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独享,以恭贺诺奖令人钦佩地成功运作60周年,奖金金额是100万瑞士法郎/CHF,颁奖辞是“人民之间的人道、和平与兄弟情谊”(Humanity,peace and brotherhood among peoples)。②美国籍匈牙利裔生物物理学家贝凯西(1899—1972,1947年入籍,1961PM)是一位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终身未婚,他指定诺贝尔基金会为其遗产唯一继承人,其主要遗产——约150件精美的艺术收藏品(以珍稀的东方和地中海地区艺术品为主,时值约40万USD)于1972年由诺贝尔基金会无偿地接收,现分藏于斯德哥尔摩的几个博物馆内,1974年诺贝尔基金会特编辑出版《贝凯西收藏品专辑》(The Georg von Békésy Collection),以资永久纪念。③日本奖(Japan Prize,又称日本国际奖=Japan International Prize,日本国際賞)现由日本奖基金会(The Japan Prize Foundation)颁发,1985年4月20日特意向诺贝尔基金会颁发首个日本奖特别奖奖金5000万日元/JPY(时约合445752 USD),以“表彰诺贝尔基金会自1901年以来在促进科学和国际理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in recognition of the role the Nobel Foundation has played since 1901 in promoting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④京都奖(Kyoto Prize,京都賞,号称是“日本的诺贝尔奖”)现由日本京都稻盛(和夫)基金会(Inamori Foundation,稲盛財団)颁发,1985年11月10日特意向诺贝尔基金会颁发首个京都奖特别奖奖金4500万日元,表彰诺贝尔基金会“本着诺贝尔奖的精神推动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发展。”(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arts in the spirit of the Nobel Prize.)⑤2010年韩国湖岩奖(Ho-Am Prize,始颁于1991年)在庆贺其颁奖20周年时,特意向诺贝尔基金会及其权益协会(The Nobel Foundation Rights Association,1999年成立)颁发了特别纪念奖,具体奖品不详。湖岩奖由三星集团(Samsung)创立,以三星集团创始人及其前总裁李秉喆(又作李秉哲,号湖岩,Lee Byung-chul,1910—1987)的笔名(字号)命名。

2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架构

在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架构(见图3)中,5个部门各司其职。

诺贝尔基金会理事会(又称受托人,Trustees)现由15名理事(投票做出决议时,至少要获得其中的9票赞成)和10名副理事组成,其中瑞典皇家科学院有理事6名(年事最高者出任理事长)和副理事4名,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瑞典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3个颁奖机构各有理事3名和副理事2名,挪威诺贝尔学会秘书可入选该理事会,每届任期2年(始于1月1日),负责审查董事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含财务报告),任命并监管董事会。首届董事会于1900年9月27日由第1次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现由7名董事(4个颁奖机构至少应有1名代表)和2名副董事组成,必须是瑞典籍或挪威籍公民,在7名董事中任命董事长(即董事会主席,Chairmen of the Board)、副董事长和执行主任(Executive Director)各1名,每届任期2年(始于5月1日),受理事会委托负责基金会的财产管理和行政事务,执行主任是诺贝尔基金会的行政首脑(相当于首席执行官CEO),通常需具备良好的法律和行政管理背景。自1995年起,董事会成员均由理事会任命(此前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须由瑞典王国政府任命),其成员之间不再重叠(即理事会成员不再进入董事会)。另设有非董事会成员的助理执行主任、首席投资官、国际法律顾问(International Legal Adviser)和法律总顾问(General Counsel)各1名。

诺贝尔基金会内设审计组(Auditors),现共设审计师6名:审计长(Chairman of the Nobel Foundations Auditors)由瑞典王国政府任命,这是当今瑞典政府在诺贝尔基金会中任命的唯一官员。1名审计师(需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由理事会选派(1955年时新增,此前审计组含审计长只有5名成员),其余4名来自于4个颁奖机构。所有审计组成员均不得在诺贝尔基金会的其他部门任职,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每年2月底以前,董事会向审计长提交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含财务报告),审计组成员在当年4月1日前完成审计工作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董事会,同时呈报给理事会并向社会公布(始于1975年度)。

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委员会(Investment Committee)成立于2011年,以董事会制定的原则和指令作为其行动总纲领,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投资决策,包括细化资产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和考评投资经理人选等。现设委员7名,其中主席和首席投资官CIO(Chief Investment Officer)各1名。委员中既有来自董事会的成员,又有来自机构以外的专家学者。自设立投资委员会以后,诺贝尔基金会才开始真正成为一家现代基金会。在诺贝尔基金会的内部指引中,要求股票投资的比重为50%±10%,债券投资比重为20%±10%,而包括对冲基金、实物(房地产)投资、可转换债券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另类投资比重为30%±10%。2014年诺贝尔基金会的年度财报显示,在其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Investments in equities)占55%,固定收益投资(Fixed incomoe investments,主要是债券)占12%,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s)占33%(其中对冲基金占23%,房地产投资占7%,可转换债券投资占3%)。[21]总体上来说,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素来就具有很强的瑞典本土化倾向。现如今,在剔除通胀因素以后,不考虑诺贝尔基金会资产规模的增值,其年投资回报率需达到3%~4%才能确保收支平衡。

诺贝尔基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亦成立于2011年,主要为董事会提供财务和品牌战略方面的咨询指导。现仅聘任1名委员。

3 历年诺贝尔奖奖金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的有关规定,诺奖颁奖规则现主要有:①禁止向已知亡者追授诺奖。②每项诺奖每5年(含延后1年颁奖情况)需至少颁奖1次,即不得连续超过5年不颁奖。③分享同一奖项的人数不得超过3位。④可延后1年颁奖。⑤在颁奖实践中,只有和平奖可授予组织机构(含社团组织),其他各奖项只授予个人。⑥每年实发奖金总额不得少于当年可支配奖金的60%(现为67.5%)。尽管这些颁奖规则在诺贝尔遗嘱中并未涉及,但倘若有违,就有可能直接威胁到诺贝尔基金会的生存。[22-23]早年亡者若被追授诺奖,其诺奖奖金、奖章和奖状可由其法定继承人代为领取并处置。

诺奖奖金金额(Nobel Prize Amount,见表3)需根据诺贝尔基金会主基金每年的投资净收益来确定,净收益的10%留作公积金用于继续投资,现每年实发奖金总额为当年可支配奖金的67.5%(90%分成五等份后交给相应的颁奖机构,各颁奖机构留下每份的25%作为评审费用以及相应奖项诺贝尔机构的运行经费,即每项诺奖奖金只占主基金当年投资净收益的13.5%)。诺奖奖金出自诺贝尔基金会的主基金,领取方式有获奖者亲自领取、授权代表代领或本国驻外官员代领等。诺奖奖金原来普遍采用现金支票方式支付,肯德鲁收到的128609.82SEK的奖金支票见图4。1957年12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奖颁奖典礼上,诺物奖由物诺委委员奥斯卡·克莱因教授(Oskar Benjamin Klein,1894—1977)致颁奖辞,然后由他分别给杨振宁和李政道颁发奖金支票。文献[24]P215“讲完以后,克莱因把奖金颁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奖章和证书由瑞典国王颁发”的描述并不很确切。后来大多改为通过银行现金转账方式支付(有几种主要国际币种供选择,如瑞典克朗SEK/美元USD/英镑GBP/欧元EUR/瑞士法郎CHF等,以前还有德国马克/DEM和法国法郎/FRF等),颁奖典礼结束后数日(通常是12月11日或12日)诺奖得主或其授权代表需前往诺贝尔基金会办理好转账相关手续。图5是2012年12月11日科比尔卡(2012CH22,左二)及其华裔妻子田东山(右一)拜访诺贝尔基金会并办理诺奖奖金转账手续时的场景。图6是同年12月12日莫言(2012LI,左二)拜访诺貝尔基金会并留言时的场景,双方还交流了有关诺奖奖金转账的细节问题。诺奖奖金素来就是一笔非常可观且长盛不衰的经济激励。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统计数据均截至2018年年底。

注1:自2019年4月1日起,笔者就密切关注诺奖官网一年一度的诺奖奖金和基金总额等值的公布,4月26日及时获得最新版资料。

注2:原则上以当年年底时的外汇汇率为准进行折算,需注意外汇汇率有时波动会较大。人民币金额由美元折算而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则以当年的加权平均汇率为准。

注3:此列1902—1974年的数据不详。在1975—2018年的44年间,诺贝尔基金会在以下9个年度是入不敷出:1984年、1990年、1994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8年、2011年和2018年。

注4:首届诺物奖的颁奖决定于1901年11月12日做出,早期诺奖得主名单并未及时向公众公布,只通过电报通知获奖者本人。不久后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1901PH)又收到一封获奖通知信并邀请他届时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12月10日的诺奖颁奖典礼并领取诺奖,随即他回复一封出人意料的信: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品邮寄过来行不行?瑞典方面答复说:奖品不能邮寄,您还是亲自跑一趟吧,还可得到一大笔奖金呢。伦琴只好无奈地来到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但他真的很忙,领到奖品后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诺贝尔演讲义务也未履行。本来当时他曾答应择机再返回斯德哥尔摩发表诺贝尔演讲,但最终并未实现承诺。

注5:关于早期诺奖奖金相当于欧美大学教授年薪几倍的问题,笔者现综述如下:文献[26]P79“第一届诺贝尔奖金20万瑞典克朗是当时正教授年薪的20倍,一个工人一年工资的100倍。”显然其中“20万”系“15万”之误,“20倍”则准确无误(参见文献[27],文献作者Birgitta Lemmel于1986—1996年出任过诺贝尔基金会的信息主管,但文中论及1920年6月2日举办过诺奖颁奖典礼却是错误的,实际举办日期是1920年6月1日,普朗克/1919PH*参加了这次颁奖典礼并发表过晚宴致辞)。文献[28]P34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奖金额如人们所知道的是42000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教授平均年薪的18~20倍。”文献[29~30]中说诺奖奖金“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薪水)”是不准确的。文献[31]“诺贝尔基金会负责人、瑞典中央银行前行长拉尔斯·海肯斯藤说,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时,奖金价值为最具代表性的欧美大学教授年薪的25倍;而现在,这一比率大约只是10倍。”其中“25倍”亦不准确。诺贝尔先生的初衷是诺奖奖金应能保证获奖者在20年没有其他收入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其研究或作出贡献。

注6:1900年12月31日,遗嘱执行人结束对诺贝尔遗产的管理而由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接管,其起始资产净值(即起始本金)按笔者理解理应是31225000 SEK,此处却采用1897年时的诺贝尔遗产总净值“31587202 SEK”,令人不解而生疑。

注7:挪威作家汉姆生(1920LI)在传统的诺贝尔晚宴结束后,心情非常好,他坚持要和他的瑞典朋友卡尔费尔特(1931LI,1904LSA11/05)院士及其作品欣赏者英斯特罗姆(1922LSA18/09)3人平分诺奖奖金,被婉拒后,他非常恼怒,竟然决定要把那张支票和奖状送给他所下榻的格兰德宾馆的服务员,当晚他不慎把支票和奖状弄丢了,直到次日人们才在电梯中找到。1943年汉姆生为了讨好纳粹德国而给其宣传部长戈培尔写信,肉麻地恭维他并随信寄奉诺奖奖章给他做礼物,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

注8:1923年魏玛德国时期,德国马克发生了极为严重和疯狂的恶性通货膨胀,妇女们甚至采用纸币点火炉。[32]

注9:瑞典外交家、政治家和經济学家哈马舍尔德(1961PE,1953—1961年出任第2任联合国秘书长)被追授诺和奖,1962年其家属将其诺奖奖金全部捐给诺贝尔基金会。

注10∶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时向诺贝尔基金会捐赠1650万SEK,主基金因此而得到扩充。[33]由瑞典国家银行捐赠创设的诺经奖于1969年开始颁奖。

注11∶1979年度诺贝尔基金会收入增加了130万SEK(30.6929万USD),达1360万SEK(321.0955万USD),其中约一半收入来自定息证券,31%来自不动产,23%来自公债和股票。[34]

注12:文献[35]中说1980年诺奖奖金88万SEK约合23.5万RMB,经查当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均值)在1.50左右(折算后应为28.3万RMB),此人民币金额明显偏低。

注13:1982年10—12月间,SEK/USD的汇率波动较大,SEK持续贬值。

注14:文献[36]中将1983年诺和奖奖金误为150万挪威克朗(NOI)。

注15:以实际价值来衡量,自1987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规模首次超过1901年的起始本金并一直保持至今。

注16:文献[37]“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所知诺贝尔奖奖金数额早在1993年已达67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8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97.97万元。”按官方汇率折算,其中“697.97万元”是明显地被夸大了。经查实,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约5.8元;调剂市场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约8.7元。

注17:人民币汇率在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元旦起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故当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很大。

注18:1997年诺物奖奖金是3人平分,朱棣文(1997PH31)纳税后(约占40%),最终拿到手的只有10多万美元,他表示要用这些钱继续还贷和花费在孩子教育方面。朱棣文夫人吉恩证实:朱棣文共有3辆自行车,他的那辆5000美元用于锻炼的山地自行车并不像外界所说是用诺奖奖金买的,而是用自己的工资买的(参见文献[38]P41+P181)。

注19:1999年度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规模达39.38亿SEK,按2018年年底时的实际价值计算已高达50.09亿SEK,这是其起始本金的2.791倍,这一比率至今仍是其历史最高值。

注20:按照诺贝尔的遗愿,只有基金会的直接收益,即利息和红利才能用作发放诺奖。从2000年元旦起,诺贝尔基金会获准将出售自己财产的资本利得(即增值)用于增加奖金总额和应付日常行政开支。

注21:2012年诺奖奖金800万SEK时约合114万USD(即RMB720万元),800万SEK直接换算成RMB则有745万元,两者差距明显。文献[39]“这便是今年(2012年)诺奖组委会放弃以往用美元发放奖金而改用瑞典克朗的原因,因为目前的瑞典克朗处于升值阶段,这多少可以对缩水的奖金有所弥补。”中存有2个错误:①诺奖奖金是由诺贝尔基金会发放而不是诺委会,它出自于主基金。②诺奖奖金历年都是按SEK的金额发放,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放弃美元而改用瑞典克朗”的问题,但获奖者可根据自己意愿,按当时的外汇汇率在几种主要国际货币之间选择兑现奖金。

注22:2015年屠呦呦获诺奖时,10月上旬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6.35左右,12月中旬则在6.23左右。

注23:因性侵丑闻事件而导致信任危机,瑞典文学院决定停颁2018年诺文奖,2019年延后1年后已补发。

诺奖奖金一直以来都是以SEK的形式计算和发放,一个年度内的SEK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10月上中旬诺奖揭晓,12月中旬获奖者可领到奖金。需要注意,这2个月内有时外汇汇率波动会较大甚至是剧烈波动,故采信媒体的诺奖奖金折算金额时需特别注意其时效性。如加里·贝克尔(1992ES)就眼睁睁地看着诺奖奖金到手时因瑞典货币危机而缩水25%,即从当年10月中旬的约120万USD贬值成12月中旬时的约90万USD(199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第6版则给出“约合95万美元”的说法)。

历史上诺奖奖金绝对数最少的一届是1923年的11.4935万SEK(相当于1901年的36.99%),最多的年份则是2001—2011年的1000万SEK。按其实际价值(即剔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历史上诺奖奖金最低的一届是1919年的13.3127万SEK(只相当于1901年的27.75%),1991—2011年和2017—2018年诺奖奖金的实际价值均超过1901年,最高的一届是2001年的1000万SEK(相当于1901年的143.51%)。2012年莫言的诺奖奖金首次从1000万SEK降为800万SEK,且只相当于1901年的97.60%。

诺贝尔遗嘱要求把以其主要遗产设立的基金投资到“安全债券”(Safe Securities)方面,当时的狭义理解是“国债与有抵押或担保的贷款”(证券市场和房地产投资被归属为高风险理财)。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一直要求政府对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予以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在诺贝尔基金会运营初期,采取的是一种过于僵化和保守的投资策略,再加上沉重的税赋[1914年以前缴纳的税率是10%,还勉强能维持。1915年因政府新增“临时国防税”(Temporary Defense Tax)而达20%以上,已不堪重负、举步维艰],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一度曾十分拮据。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总额已超过翌年预估可发放的诺奖奖金总额,诺贝尔基金会当时已多年是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单一纳税人,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单项奖金额于1923年降至绝对数历史最低。因两次世界大战和1930年代西方的经济危机,“二战”后一直到1960年代的诺奖奖金的实际价值只有1901年的1/3左右。在瑞典王国政府和瑞典国会的大力支持下,自1946年起,诺贝尔基金会的财产和由此而带来的收益,除地方不动产税(即房产税)以外,其他税赋(如财产税和地方所得税等)均被免除,此前已合计缴纳税款达1350万SEK。1985年瑞典提高了不动产税率,使得诺贝尔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自1953年起,约束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限制被放宽,准许它独立而多元化地经营自己的资本,原则上可以在有价证券(含国债和股票市场)、有抵押或担保的贷款以及不动产(房地产)等方面投资,自此开始走向较为积极、自由而灵活的全球化经营道路,这是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史上的里程碑式转变,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同年美国政府也认可了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进行投资的免税资格,由于当时其海外投资大部分在美国,因而美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对诺贝尔基金会的保值增值意义十分重大。1972—1992年拉梅尔出任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他更进一步地放宽投资规章(包括未来的另类投资,如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基金、[40]可转换债券和私募股权等)并做出许多目光远大的投资计划,因投资得当和经营有方,诺贝尔基金会的资本总额增加了10余倍,每项诺奖奖金从48万SEK稳步而快速地上升到650万SEK,[41~42]1991年诺奖奖金的实际价值首次超过1901年。

关于诺奖得主诺奖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文献[43]P502“获奖者国家对诺贝尔奖奖金也免征所得税。”文献[44]P38“获奖者所在国家,对诺贝尔奖奖金免收所得税。”文献[45]P042“(诺奖)奖金的获得者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享有对奖金的免税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是这些说法与事实却出入太大。文献[46]介绍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就准备向诺奖得主征税。据《瑞典日报》1985年5月29日报道,美国政府要对诺奖奖金征税,已引起瑞典诺贝尔基金会的不安。时任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拉梅尔说:“美国政府是世界上唯一想占有诺贝尔奖金的政府。对诺贝尔奖金征税,是违反所有文明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所实行的政策的。”诺贝尔基金会已向美国政府提出这一问题,并希望能得到解决。[47]文献[48]“尽管诺贝尔基金會一再抗议,指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当初设立奖金时曾明确规定奖金是给获奖者本人而不是给哪国政府的,但是美国政府将从明年(1987年)起对获奖者征收所得税。”文献[49]是基于外刊的文章摘要,内容是“探讨了免征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所得税问题。该项奖金的税额为奖金总额的39%。目前除南非外,所有国家都要征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所得税。列举了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发表的意见,这些学者都支持有关免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得税的建议。”文献[50]“被人问起如何处理这笔诺贝尔奖金时,朱棣文笑笑说:‘大概先得给山姆大叔扣去约40%的税吧,所剩无多,不过至少可以付一部分未还清的贷款。”文献[51]“他(指蒙代尔/1999ES)首先要向美国政府缴纳高达50%的税款。这位生于加拿大、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美国经济学家必须同时向纽约市和纽约州上税。”文献[52]“正如芒德尔(即蒙代尔)发现的,美国政府最近成了诺贝尔基金会投资成功的主要受益者。1986年国会改变税法,同等对待各种不同的收入,而不管它们的来源。从那时以来,诺贝尔奖金也同普通收入一样纳税。从1987年获奖的罗伯特·索洛(1987ES)开始,得奖的美国人必须把50%的奖金拿来缴纳市、州和联邦政府的税。”文献[53]“据媒体报道,去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野依良治已被当局勒令上交其演讲费和国外奖金等收入所应交纳的税款。”据了解,诺奖奖金在以色列的税率是25%。莫言(2012LI)和屠呦呦(2015PM31●)的诺奖奖金在中国是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待遇的。网上流传的所谓“美国现在是唯一向诺贝尔奖征税的国家”是失实的。“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诺奖奖金是免税的”,采用这种说法可能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

4 诺奖奖金的分配方式

每个单项诺奖奖金的分配方式共有以下4种:①1人独享;②2人均分;③3人均分;④1人分50%,另2人各分25%。迄今3人分享诺奖的情况共出现过102次(诺文奖颁奖史上尚未出现过,见表4),其中未出现过延后1年颁奖的情况。

在3人分享诺奖时,若奖金均分,颁奖辞(即获奖理由,Award Ceremony Speech)都只有1个。若奖金不均分,颁奖辞通常有2个,即50%奖金得主和2个25%奖金得主各1个,颁奖辞只有1个的例外情况共发生过6次(占比是6/33=18.18%),即物理学奖4次(1964年、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化学奖1次(196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1次(2014年)。在2个颁奖辞以外另有1个总颁奖辞的特殊情况只发生过3次,即物理学奖2次(2000年和2018年)、化学奖1次(2002年)。像1978年诺物奖那样颁奖给低温物理学和射电天体物理学(radio astrophysics)2个彼此没有任何关联关系的领域,这种情况很少见。

2人(不含组织机构)分享诺奖的情况共发生过133次(PH=32,CH=23,PM=33,LI=4,PE=22,ES=19,其中1990年诺和奖正式启用颁奖辞以后的PE=5),另有1人+1个组织机构2次(1995年和2006年)、1个组织机构+1人4次(1997年、2001年、2005年和2007年)和2个组织机构2次(1947年和1963年)获得过诺和奖。因诺和奖在1987年及1990年(含)以后才新增颁奖辞(1987年和1990年诺和奖均是单人获奖),故在上述133+6次颁奖中,通常只有1个颁奖辞,有2个颁奖辞的例外情况共发生过27次(占比是27/139=19.42%),即物理学奖5次(1961年、1970年、1983年、1994年和1995年,其中1994年和1995年比较特殊,除2个分颁奖辞以外,还有1个总颁奖辞)、化学奖7次(1912年、1937年、1939年、1975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其中1993年和2003年比较特殊,除2个分颁奖辞以外,还有1个总颁奖辞)、生理学或医学奖6次(1922年、1929年、1943年、1949年、1953年和1966年,其中1922年和1943年是延后1年颁奖)、文学奖4次(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和平奖无、经济学奖5次(2000年、2002年、2003年、2009年和2018年)。

5 未颁奖年度诺奖奖金的最终去向

诺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以单个奖项论,迄今在27个年度内共有49次未颁奖,1969年增颁的诺经奖还未曾停颁过,也未曾延后1年颁奖过。只有在“二战”期间的3年中,即1940—1942年未颁发过任何诺奖。在单个诺奖奖项中,连续未颁奖年度最长的是1939—1943年的诺和奖,刚好未超过连续5年的大限。

未颁奖年度诺奖奖金的最终去向(见表5)共有3种方式:①全部进入特别基金;②1/3进入主基金,2/3进入特别基金;③全部进入主基金。自1970年代起,未颁奖年度诺奖奖金只能进入主基金而不能再进入特别基金。

《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对未颁奖年度诺奖奖金的去向已有明确规定:“如果没有任何工作被发现具有第1段所述的重要性,那么奖金应保留到下一年。若那时奖金仍无法颁出,那么它将进入到基金会的专用基金中。”(If none of the works under consideration is found to be of the importance indicat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prize money shall be reserved until the following year. If, even then, the prize cannot be awarded, the amount shall be added to the Foundations restricted funds.)

注1:文献[54]P146关于诺物奖100年来共颁发95次的描述是错误的,实为“94次”,文中的未颁奖年份遗漏“1931年”。P160将100年来诺医奖获奖人数“172”误为“169”。

注2:文献[55]P272“其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曾经有过8年的中断”中存在2处不当或错误:①中断颁奖并不全都是因为世界大战;②“8年”系“9年”之误。

6 未发出和未領取的诺奖奖金概况

根据最新版《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的规定,拒绝领取和没有被领取的诺奖奖金将在下一年的10月1日自动退回诺贝尔基金会,全部被纳入主基金(即不再进入特别基金)。因故未颁奖的诺奖奖金将被保留到下一年,若届时仍未颁出,则其奖金将全部被纳入主基金。曾有过拒受、政府禁止领取或政府干预后“自愿”放弃诺奖奖金的情况,拒受者仍被列入诺奖得主名单,但需注明“拒受”(declined)字样。不论何种原因过期未领或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后,可补领诺奖奖章和奖状,但逾期不得补领诺奖奖金,因为它已退回诺贝尔基金会的主基金。

在诺奖颁奖史上,真正自愿拒绝受奖者只有萨特(1964LI)和黎德寿(1973PE22)2位,他俩从未领过奖金、奖章和奖状。因政府禁止或干预而未领取到诺奖奖金者共有库恩(1938CH*)、布泰南特(1939CH21)、多马克(1939PM)和帕斯捷尔纳克(1958LI)4位,他们后来只补领到过诺奖奖章和奖状。多马克于194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库恩和布泰南特于1949年7月1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参阅文献[56]P53)补领到诺奖奖章和奖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子叶夫根尼于1989年12月9日在斯德哥尔摩代已逝父亲补领到诺奖奖章(获奖证书当年12月1日已在莫斯科收到)。

7 结束语

雄厚的资金支持是诺奖长期兴盛不衰的重要基石之一。据笔者精心统计,以2018年年底的实际价值计算,迄今理论上历年应发诺奖奖金总额是32.46亿SEK,剔除未颁(49份)、拒受(1.5份)和未领(3.5份)的情况后,实际上累计共发放诺奖奖金30.45亿SEK,它已是诺贝尔基金会起始本金17.95亿SEK的1.696倍。在诺贝尔基金会的妥善管理和精心经营下,其资产规模净值现已达43.38亿SEK(2017年底的44.96亿SEK是其绝对数历史峰值),它是起始本金的2.417倍,剔除已发放诺奖奖金和运营费用以后,118年来诺贝尔基金会的年复合收益率是0.751%(考虑已发放诺奖奖金但不考虑运营费用以后的年复合收益率则是1.206%)。诺贝尔基金会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戴着“脚链”在投资,从总体和长远看,其投资收益业绩平平。秉承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的投资理念,诺贝尔基金会谨慎而高明的理财之道其实也是一个长期投资成功的生动教材和范例。

关于诺贝尔基金会的运营费用,不可小觑,所需总费用有时甚至已超过所发诺奖奖金总额。1999年度,诺贝尔基金会的总支出是1亿SEK,其中诺奖奖金总额只有3950万SEK;2011年度,诺奖奖金总额是5000万SEK,运营总费用则高达6998万SEK(其中支付诺贝尔基金会成员薪酬2737.3万SEK,基金会日常运营费用2058.1万SEK,获奖者在诺贝尔周参与颁奖活动花费2018.3万SEK,其余为杂项费用)。

笔者在文献[57]结尾处曾大胆预言:“2年内屠呦呦先生将众望所归地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果然,半年多后此预言便很快成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始颁于2000年度,前18届每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是500万元RMB,其中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只有50万元归获奖者个人所有。作为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和终身成就奖,获奖科学家的奖金所得还远不如在国内中1注彩票大奖,这个奖励额度和规定未免显得“过于小气”了。自2018年度起,中国政府决定该奖每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从500万元增至800万元RMB(其价值已超同期单项诺奖奖金,闻名遐迩的诺奖系民间私人奖项),且全都归获奖者个人所有。

诺奖快讯2则:①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07.25—,2019CH31,锂离子电池之父)等3人“因對锂离子电池的开发”(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而获当年诺化奖(奖金3人均分)。古迪纳夫以年逾97岁超高龄刷新了仅1年之久的诺奖得主获奖时年龄最大的历史新高,前纪录保持者是美国实验物理学家阿斯金(Arthur Ashkin,1922.09.02—,2018PH31●)。[58]②2019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3位发展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籍印度裔班纳吉(Abhijit Vinayak Banerjee,1961.02.21—)和法国兼美国双重国籍迪弗洛(女,Esther Duflo,1972.10.25—,1999年获MIT经济学PhD,班纳吉是其2位博导之一)以及哈佛大学美国籍克雷默(Michael Robert Kremer,1964.11.12—)以当年诺经奖(奖金3人均分),颁奖理由是“因他们用实验性做法来减轻全球贫困”(for their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global poverty)。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2012年育1子,2015年正式结婚)是诺奖颁奖历史上的第6对夫妻诺奖得主。迪弗洛是第2位荣获诺经奖的女性,她以不满47岁的年龄刷新了诺经奖得主获奖时年龄最小的纪录,前纪录(51岁)保持者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1921.08.23—2017.02.21,1972ES22)。

参考文献:

[1] [瑞典] 托尔·弗朗斯梅尔(Tore Frngsmyr).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M].张洪江,译.智银凤,校. 斯德哥尔摩:瑞典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2008.

[2] 郑艳秋. 现代炸药之父——诺贝尔与诺贝尔科学奖 [J].今日科苑,2002 (6):24-26.

[3] GEORGE B KAUFFMAN. The Nobel centennial 1901—2001 [J].Chemical Educator,2001 (6):370-384.

[4] 赵家业. 青少年最崇拜的世界名人丛书:诺贝尔 [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 朱安远. 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上)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5):142-150,152.

[6] 朱安远. 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下) [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0):172-179.

[7] The Branobel Company [EB/OL].[2019-04-28].http://www.branobelhistory.com/themes/the-branobel-company/the-branobel-company-is-formed/.

[8] [瑞典] HENRIK SCHCK,RAGNAR SOHLMAN. 诺贝尔传(The life of Nobel) [M].闵任,译.凌永乐,校.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9] 张永谦,葛荣寿. 诺贝尔小传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10] 朱又可. 保卫诺贝尔奖:诺贝尔家族百年故事 [N].陈迈平,翻译.徐昕,听译.南方周末,2008-11-14(001).

[11] [美国] 尼古拉斯·哈拉兹. 诺贝尔传 [M].王楫,康明强,沈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2] 王自华. 诺贝尔传 [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13] [瑞典] 埃立克·伯根格伦. 世界名人文学传记丛书:诺贝尔传 [M].孙文芳,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4] 米兰. 诺贝尔情史 [J].学问,2001 (12):31-33.

[15] 刘道玉. 一则误报的讣告催生了诺贝尔奖 [J].领导科学论坛(下),2015 (8):59-61.

[16] 张海存,魏昌旺. 诺贝尔传 [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7] 朱安远,朱婧姝.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上)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1):115-121.

[18] 朱安远,朱婧姝.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5):129-140.

[19] 朱安远,朱婧姝.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 [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20] 喻恺,胡伯特·埃特尔(德国),徐扬. 百年诺贝尔基金运作模式探析 [J]. 世界教育信息,2018 (12):59-66.

[21] 刘洪.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之道 [N]. 经济参考报,2015-11-12(004).

[22]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奖得主大盘点(上)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27):213-223.

[23]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奖得主大盘点(下)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31):252-260,288.

[24] 杨建邺. 杨振宁传(增订版)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5]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0月11日电. 微观数据学问多 边缘学科放异彩——美两学者分享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N].参考消息,2000-10-12.

[26] [美国] 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 [M].杨建军,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27] BIRGITTA LEMMEL. The Nobel Foundation:A Century of Growth and Change [EB/OL].(2000-06-29)[2019-04-28].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organizations/nobelfoundation/history/lemmel/.

[28] [美国] 哈里特·朱克曼(HARRIT ZUCKEMAN). 科学奖励系统——诺贝尔奖的补弃和替代 [J].林聚任,译. 世界科学,1996 (11):34-37.

[29] [法国] 樊尚·奥利维耶. 诺贝尔奖的秘密 [N].译者不详,参考消息,2003-12-15.

[30] [法國] 樊尚·奥利维耶. 诺贝尔奖金的秘密 [J].赵念国,编译.海上文坛,2004 (3):52-54.

[31] 阮炜. 诺贝尔奖的困境 [N].光明日报,2016-04-09(012).

[32] 郭晔旻. 百年来最疯狂的通货膨胀 [J].国家人文历史,2013 (20):98-100.

[33] 无作者. 诺贝尔奖奖金用之不竭的秘密 [J].中国总会计师,2015 (10):151-153.

[34] 法新社斯德哥尔摩3月4日电. 诺贝尔基金会宣布今年增加各项奖金金额 [N].参考消息,1980-03-09.

[35] 金紫千. 诺贝尔文学奖统计分析 [J].文学自由谈,1987 (1):66-69.

[36]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 挪威授予瓦文萨诺贝尔和平奖 波兰政府发言人说这是出于政治动机 [N]. 人民日报,1983-10-07(007).

[37] 陈福季. 是“接近”吗?[M]//陈福季. 杂花斋文集 .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64.

[38] 李剑君,曹慧. 大洋彼岸的华裔巨星——朱棣文(The super star across the ocean∶Steven Chu) [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9] 严葭淇. 被稀释的诺奖 [N].华夏时报,2012-12-17(035).

[40] 本报讯. 诺贝尔基金会首次向对冲基金投资 [N].证券时报,2006-04-18(A07).

[41] 傅杰青. 诺贝尔奖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J].科学画报,1994 (12):17.

[42] 徐福瑞. 诺贝尔基金升值有方 [J].市场法制导刊,1998 (7):30.

[43] 田闯. 诺贝尔奖奖金来龙去脉初探 [G]// 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 .北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499-503.

[44] 栾建军. 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获奖之路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5] 焦国伟,贾玉娇,李佳格. 世界知识丛书:世界最具影响力大奖——诺贝尔奖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46] 姜伟民. 美国将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征税 [J].武汉财会,1987 (1):39.

[47] 席鸥. 美政府要对诺贝尔奖金征税 [N].参考消息,1985-06-24.

[48] 综合外电报道. 获诺贝尔奖之后…… [N].参考消息,1986-12-13.

[49] 钟晓班. 关于免征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税的问题 [J]. 管理科学文摘,1999 (3):48.

[50] 阙维杭. 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印象记 [N]. 参考消息,1997-11-21.

[51] 德新社纽约12月8日电. 诺贝尔奖金怎么花 [N]. 参考消息,1999-12-13.

[52] 美国《纽约时报》12月5日文章. 奖金际遇各不同 醉心学术无二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金钱观 [N]. 参考消息,1999-12-24.

[53] 美联社东京4月23日电.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涉嫌逃税 [N].参考消息,2002-04-25.

[54] 余海若.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回顾 [J]. 新华文摘,2001 (1/265):146-165.

[55] 傅杰青. 医学诺贝尔奖的授奖史是近百年现代医学史的缩影 [G]//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 自然科学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3:272-282.

[56] [匈牙利] 伊什特萬·豪尔吉陶伊(ISTVAN HARGITTAI).世纪人文系列丛书: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 [M].节艳丽,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09.

[57] 朱安远,郭华珍. 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四)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22):260-272.

[58] 朱安远.《1901—195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一文中的错漏辨析[J].科技风,2018 (33):208-213.

[作者简介]朱安远(1964—),男,湖南邵东人,工学学士(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60)市场营销中心销售总监和高级销售经理,高级工程师,兴趣和涉猎领域广泛,长期醉心于诺学研究。E-mail:1461877797@qq.com

猜你喜欢

诺奖诺贝尔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阿克苏诺贝尔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2019年诺贝尔颁奖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百年诺贝尔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