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模块·结构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019-01-13陈辉
陈辉
随着对学生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基于以人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体育课程模式和教学范式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主题,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成为研究的主要语境。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促进区域内广大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承担了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的体育教学范式研究”,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带动区域内学校在单元视角下,对课堂进行模块化建构和结构化实施,形成了便于体育教师操作、利于学生学习的单元课堂教学形态。
一、“模块·结构化”的认识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态,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又能发展体能?这是亟待研究的现实操作问题。笔者构建并推广实施的单元视角下的“模块·结构化”课堂教学形态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模块”又称构件,是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地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的集合,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指向方法模块,如,体能练习模块、游戏模块、技能教学模块、比赛模块等;“结构”即组成课堂教学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与安排;“结构化”即在单元视角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课堂教学内容各部分的搭配与安排,其会根据教学思路的不同而不同,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此处的“模块·结构化”就是以“模块”构建课堂教学形态,并对“模块”进行一定的排列与组合,形成“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形态。
《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河南省首届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王红顺在《课堂改革风向标》一文中谈道:2017年课堂改革在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学程目标等方面,将呈现六大趋势。一是课堂改革新焦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二是课堂改革新样态: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三是课堂结构新走向:超越传统课型走向结构模块;四是课堂改革新探索:构建学习社区混龄生态群;五是课堂改革新路标: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走向思维与审美立意;六是课堂改革新支撑:借助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察学”[1]。其中,在课堂结构新的走向:“超越传统课型走向结构模块”中提出了“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将取代传统课型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方法模块是指各学科、各课型都有回忆、总结、概括、分类等理解信息,有归纳、演绎、应用、解决问题等处理信息,有比较、综合、创新等生成信息,若针对每类信息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模块,就可以将课堂内容镶嵌在不同的方法模块中,以活动为纲,课堂就可以实现模块自由组合,简便易行”[1]。
借鉴这种思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单元视角下“模块·结构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从教师层面,一是便于教师根据单元教学需要设计利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式。单元教学中由于有了不同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师就可以按照教学思路,找到适宜的课堂教学形态,明确其中的模块构成,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变得更系统。二是便于教学督导评估部门(机构)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时,就可以知道单元教学的进程、单元教学执行的规范程度,避免出现应付督导评估的现象。
从学生层面,由于单元教学的思路是围绕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標展开,把教会(学会)、勤练、常赛作为具体路径,所以学生应从兴趣出发学习技能,学会应用技能开展比赛、活动,继而促进技能的形成,并逐步感受到运动乐趣。因此,按照以上思路通过教学模块组合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形态,一是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技能变成能力,二是能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向乐趣、志趣演进。
二、“模块·结构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建构思路
顾渊彦等教授专家,在体育单元研究中提出:小学低年级阶段单元教学的设计应以主题单元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段以及初中阶段,单元教学设计应从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向单一教材单元即运动项目单元的方式过渡;高中阶段教学单元的设计应以运动项目单元(单一教材单元)、大单元为主。[2]
在中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围绕“四位一体”的目标,按照教会(学会)、勤练、常赛的具体路径,依据单元教学的时间顺序,可以将单元教学划分为尝试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和发展应用(考核)阶段,对应提出提高兴趣发展专项体能、掌握技能发展专项体能、提高应用能力和发展体能3种教学思路,并相应构建“游戏、比赛活动+专项体能”“技术(技能)+专项体能”“技能(应用)+体能”3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方式与策略。这种设计的方式与策略有助于呈现“模块·结构化”特征。即从不同的教学思路出发的课堂教学形态都呈现结构化,而每一种教学形态主要都是由2个模块排列组合而成,如,“游戏、比赛活动+专项体能”“技术(技能)+专项体能”。
三、单元视角下“模块·结构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1.尝试学习阶段:“游戏、比赛活动+专项体能”
此教学形态的课以培养兴趣、初步体验技术、发展专项体能为主要学习目标,针对的是初始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这类课中,是将已学和将学习的技术以趣味性比赛、游戏的形式加以引导,提高学习兴趣,促使产生技术动作学习的正迁移,同时规则意识、团结配合意识和应用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另外,身体素质练习占有相当的比重,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以后的学习做好体能储备。在单元中,此类课一般设计1~2节,不宜过多。
如,在小学五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中,此阶段主要学习的技术是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和单手肩上投篮。因此,在单元开始阶段的1~2节课,可以将以前学的高低运球、球性游戏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等与将要学习的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和单手肩上投篮融合在一起,形成原地运球+传接球、运球+传接球、运球+换手+传接球、运球+投篮游戏、运球+换手+投篮等游戏,但应降低技术要求,重点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尝试要学习的技能。体能部分则以篮球的功能性锻炼为主。如,有助于训练臀中肌和臀大肌的“弹力带+怪兽走”。具体方法:选取阻力合适的环形弹力带套在膝盖的上方或下方,半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向外打开(全程保持),向前小步走至终点或折返至起点。又如,有助于锻炼肱三头肌、胸肌、三角肌前束、肩关节稳定性的“药球+跪姿俯卧撑”。具体方法:身体绷直,两手支撑一个药球,做跪姿俯卧撑,下放时胸口尽量靠近药球。此外,还有强化腿部后侧肌肉群的“单腿硬拉”等。当然,运动负荷要适宜。
2.深入学习阶段:“技术(技能)+专项体能”
此教学形态的课是以学习专项技术和发展专项体能为主要学习目标,针对的是通过前一阶段课堂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心理和技术)的学生。在这类课中,重点在新技术的学习和新旧技术的串联组合上。同时,安排一定比重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专项体能,以便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开展游戏、比赛做好体能储备。在单元教学中,以此形态的课要求技术的学习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一方面可借鉴邓若锋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构建》一文中提出的“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符号学习、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逻辑学习、运动技能到应用技能的意义学习”3个学习层次等理论,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专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技能学习内容的难度,特别是不同水平段技能学习的重难点;[3]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在金泰尔运动技术学习二维分类法、情境认知理论等的观照下,从身体的状态和环境背景两个维度来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积极体验、批判建构和积极反思。[4]
如,在小学五年级篮球单元中,此阶段主要学习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和单手肩上投篮3个内容,每个内容安排1~2节课。在江苏省“2018年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中,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徐超老师基于本课题上了一节《体前变向运球》课。在课的准备部分中,教师播放音乐组织学生进行绕圈慢跑,在慢跑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熟悉场地;然后通过“抢占领地”的小游戏,让每个学生站到指定位置(每个指定位置均放置1个篮球);接着听音乐利用篮球进行拉伸,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身体,再结合胯下“八字”绕环、双手拨球等熟悉球性的练习和原地高低运球、原地换手运球等练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学习过程中,采用“运球”“猜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复习行进间运球,由此进行导入;接着在师生互动中,采用徒手、有球、有单个障碍物、有多个障碍物,有与传接球衔接绕过多个障碍的体前变向运球学练方法展开学习;最后以“端线篮球比赛”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能,感受乐趣,发展专项体能。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形态是由“体前变向运球學习”和“端线篮球比赛”两个模块组成。在“体前变向运球学习”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学练从单个动作开始到组合动作,最后到比赛中运用,充分体现了金泰尔运动技术学习二维分类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端线篮球比赛”模块的教学,将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练习融入比赛中,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了专项体能,该课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技术(技能)+专项体能”的课堂教学形态的特点。
3.发展应用(考核)阶段:“技能(应用)+体能”
此教学形态的课以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针对的是前阶段学习了新技术,并进行新旧技术串联组合练习,技能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学生。在这类课中,以发展技能的技术串联组合和进行游戏比赛为主要形式,主要检测和巩固已学会的知识技能,以及针对学生在游戏、比赛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来培养诸如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及规则意识、心理素质等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安排一定比重的身体素质练习,为更好地参与游戏、比赛服务。
如,在小学五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中,此阶段将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和单手肩上投篮3个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练习、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练习、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和运用这些技术进行小篮球半场三人或多人比赛等的分层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技术运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指导。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分层学习,又能让学生检测到自己的学业质量水平。身体素质部分则主要是以补偿性体能和拉伸练习为主。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基于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的体育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C/B/2018/001)
参考文献:
[1]王红顺.课堂改革风向标[N].中国教师报,2017-01-04(06).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3]邓若锋.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结构[J].体育学刊,2018(1):11-16.
[4]玛吉尔.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