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行动相随使命与时代同步
2019-01-13李天星
李天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关乎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青年“强”在全面,其根应在体魄,中华民族以强健的身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然而,有学者对我国近20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各项指标堪忧,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体现耐力、速度、力量及心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二是视力、肥胖等不良健康指标呈上升趋势。原因不难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们对高科技人才的渴求与尊重与日俱增,无形中影响着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重智育、轻体育、怕损伤的社会大环境,使学校体育工作陷入重重困境,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渺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十九大以来振兴中华民族的动员令。面对国家领导人对新时代体育工作寄予的厚望,所有体育人必须清醒认识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炼就强健的体魄,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初心,更是新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如何立足岗位、坚守体育人的初心、肩负体育强国的使命呢?笔者以所在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校,一所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为例,阐述学校体育在激发兴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点滴做法。
一、营造体育氛围,激发锻炼兴趣
1.打造体育文化
《黄帝内经》有云“静者为文为阴,动者为武为阳,阴阳平衡,为之道”,山洞小学继承历代先贤智慧,确立“文武兼修,知行合一”为校训,提出“崇文尚武,立德树人”为办学理念,形成了“文”“武”两大校本课程体系。“文”课程以“文明其精神”为课程目标,是德育、智育、美育的整合;“武”课程以“野蠻其体魄”为课程目标,主要以体育健身为主,强调培养强悍健壮的体格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推崇勇武精神,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除了特色课程文化,校园处处彰显体育健身的环境文化,只要置身操场,体育锻炼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围墙一周,遍布大幅照片展示本校足球小明星、足球知识宣传长轴、活力班级、冠军风采等;操场一隅,景观设计匠心独运,“烽火墙”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点将台”戎马征战,彰显勇武,无不隐含着强身健体方能报效祖国的殷切嘱托。
2.优化器材配备
为充分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坚持优先考虑体育场地器材投入。室外配置了8人制灯光足球场,开辟了射箭场,另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充分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教学楼内设立了专门的体育器材搁架及器材柜,全校按人数等额配置班级用球及其他锻炼器材,满足了学生随时锻炼所需。学校还配置有一套德国进口的笼式足球,作为新式足球训练器材,成为最受欢迎的儿童乐园,“笼”里的孩子攻防搏击,勇猛如虎,“笼”外的学生翘首以待,兴趣盎然。
二、增强健康水平,保证体格强健
1.督导课堂常规
体育课是保障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阵地,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增强体育课堂实效,教学督导必须到位,为此山洞小学提出了“三实”体育课,即“教案翔实、指导落实、锻炼扎实”,做到教案月月查、课堂周周听、素质堂堂练。其中“锻炼扎实”是针对“素质堂堂练”而言,要求原则上每节课包括两个素质训练环节:一是开课初根据学段完成800m~1500m的中长跑,增强心肺功能;二是课中需安排一项针对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专项训练环节。落实两个环节作为体育课评指标,直接影响课堂等级评定。
2.重视数据监测
学校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积极深入实践课题组开发设计的体育与健康KDL课程模式,该课程以Know it(知之)、Do it(行之)、Love it(乐之)为基本理念,以确保有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为特色。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学校配置了心率带、运动手环、无线传输等体育智能监测和穿戴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技术手段,对学生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学生的运动状态、负荷参数,提醒教师关注心率过高或过低学生,随时调整学生的练习强度和密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课外训练的强度和密度进行有效干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了因人而异的菜单式体育健身功能。
3.丰富体育活动
学校坚持创建活力校园,连续3年
3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活力校园“前百强”,两次获评全国体育活动创新奖,各项课内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有40min的大课间,形成“一操二练三分区”三环活动常态,即第一环做操,武术操、足球操、韵律操、花球操、广播体操等依次轮换,每天一套;第二环体能练习,由值周体育教师口令指挥,强度和密度逐渐增大;第三环分班分区分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到指定场地开展跳绳、跑步、球类等活动,定期轮换场地和项目。二是有全员参与的足球班级联赛,男女队员同场竞技,点球大战惊心动魄,啦啦队员声嘶力竭。三是项目众多的“校长挑战杯”,极限挑战催生活力少年,跑跳投掷纪录周周更新,体育竞技精神人人领略。四是趣味运动会家校同乐,亲子项目角逐活力家庭,运动健儿汇成活力班级,表彰奖励师生共同受惠。此外每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艺术节,以体育搭台,引各科唱戏,体育、文化、艺术有机统一、和谐共生。
三、发掘育人功能,促进人格健全
体育除了能强健体魄,更是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最近,教育部反复强调学校要统筹德智体美劳,倡导“五育并举”。那么,体育工作者、管理者如何发掘、利用体育蕴含的德育元素呢?
1.修礼仪之举
礼仪教育可渗透在体育赛事各环节:备赛礼仪关注细节,运动员赛前更换衣物鞋袜,是杂乱无章,还是叠好后摆放整齐,反映了对待衣物服饰的收纳态度,更体现出尊重和敬畏万物的素养;比赛礼仪遵循规范,以足球比赛为例,从整齐入场、挥手致意、相互握手到比赛结束时向对手、裁判、教练、观众鞠躬致谢的过程,无不融入了礼仪的元素,体现的正是体育独特的文明气息;观赛礼仪重在自律,体育竞赛易群情激动,然知礼方得体,文明观赛多鼓掌,呐喊喝彩不责怪,赛毕离开,垃圾自行带离,均为礼仪之举。
2.修礼让之心
竞技体育充满竞争,但必须教育学生要有礼让之心:一是礼让对手尊重生命。体育运动往往伴随着高对抗甚至高风险性,拼抢中身体冲撞在所难免,需要建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良性竞争意识,教师需通过体育比赛教育学生在胜负与对手生命安全的抉择中,应义无反顾地选择礼让对手,尊重生命,放弃暂时的成功,收获永远的高尚。二是礼让裁判尊重规则。体育竞赛,裁判员的判决即代表规则,不容置疑。但体育赛场动态瞬息万变,任凭裁判如何专业尽责,也难免有误判的可能。因此教育学生在遭遇裁判无意误判时,需尊重裁判,敬畏规则,这样的礼让教育,比平时任何说教都更加刻骨铭心,让其受益终身。
3.修顽强毅力
体育最能磨炼心性,锻炼意志,塑造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一是抗挫,竞技体育必须分出胜负,体育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鼓励学生一次次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后,他们的内心将变得无比强大。二是抗压,所有体育赛事,都承受着训练和比赛带来的多重压力,特别是赛前的紧张情绪,要多创造各种竞赛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次体验后逐渐习惯,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焦虑情绪,抵抗各种压力。三是抗累,体育训练的辛劳不言而喻,没有赛场的激情与掌声,更多的是风吹日晒,是单调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因此要重视对坚持训练者的表扬鼓励,既能固化他们的优良品质,又让他人从典型人物身上汲取能量,明白所有的荣耀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促进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体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部分,但也是目前不够充分的部分。学校体育作为推进强国梦的支点,必须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奠基。“复兴征途路漫漫,如今铿锵再启程”。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纵然前路漫漫,也定当拿出体育人的拼搏精神,初心与行动相随,使命与时代同步,为体育兴国之梦踏实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