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时间管理App的用户构成、行为与评价分析

2019-01-13欧楚颖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用户行为

欧楚颖

摘  要  文章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对学习时间管理App的使用情况,他们有鲜明的时段分布和时长,在功能的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初始动机来自他人推荐、对自己的约束及心理成就感等,用户的满意度评价与未来使用意向通常与使用效果好坏有关,潜在用户也会关心App的使用效果。后续的访谈中,研究组补充了潜在用户和前用户放弃使用App的积极、消极的动机因素。另外,该类App的社交性功能开发具有合理性,如虚拟自习室、一起种树等设置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欢迎。

关键词  学习时间管理App;番茄工作法;用户行为;社交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008-05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用户不断增加,因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都各不相同,人们对手机App的需求也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变化。近年来,20~29年龄段、学生成为网民结构中达到25%以上的高占比群体[1],其中,相较社会人士、低学历群体,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保有更高的新鲜感和尝试欲,更加乐于接受和分享新鲜事物,各类手机软件逐渐成为其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多数大学生在自身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手机长时间的、自由的使用容易引发“手机依赖症”,无时无刻可以接收信息、刷新各种页面,碎片化的时间让学习效率变低,学习质量变差。

在這种背景下,学习时间管理App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效率型App,主要用途是提醒并督促用户完成所设定的任务,提高用户的时间控制与利用效率。学习时间管理App以“番茄工作法”为原理[3],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划除已完成的任务并短暂休息(3~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可休息25分钟。

目前手机应用市场上的学习时间管理App有:forest专注森林、番茄ToDo、滴答清单、极简待办、番茄自习室等。这类App的受众面较窄,较有代表性的两款也只有千万次的下载安装量。一方面,自我量化和时间管理要求个体具有积极的参与性,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的付出;另一方面,它的使用也受到心理倾向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如自制力、学习习惯、态度、从众或群体压力等。

1  研究现状

在现有学习时间管理App的文献中,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软件设计对比、新产品开发方面。部分学者通过数据分析探究用户的行为情况,也有研究者运用记忆心理学原理阐释用户心理模式和开发者设计模式、指导并设计人性化的服务体系,这些结果为用户行为和用户心理提出了参考性的观

点[4]。但是,当前此类研究多是出于软件设计的目的进行了前期的受众调查,停留于浅层次的行为描述和对使用动机的笼统梳理,暂未有作者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使用心理、行为特征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相关研究领域尚未发掘。

所以本文以问卷法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学习时间管理App使用的情况,以访谈方式补充,通过系统的调查分析,希望对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增强时间管理类App的用户黏性提供可借鉴的现实价值,且对新媒体环境下自我量化的智能应用的受众研究发展一定的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基于此,本研究组于2019年5月20日至6月15日,向广州大学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星”线上调查问卷,进行滚雪球式抽样。在各学院、社团微信群中共回收有效样本N=223,导出样本数据绘制图表,并借助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

问卷在问题设计上,除性别、专业的学生群体特征外,着重设置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用户群体的使用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使用时间(时间段、时长)、使用动机、App功能的使用频率、使用体验的满意度等;二是统计了所有受访者对App有效性的评价和未来使用意向。

另外,研究组根据分析结果抽选12名同学进行访谈,通过收集开放性回答,归纳停止使用和拒绝使用的动机因素,以下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3  学习时间管理App用户的比例与构成

根据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3],用户对时间管理App的知悉、使用等行为受到时间的影响,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突破简单的“使用与否”的二元区分,根据被访者与时间管理App的关系,研究组将之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目前正在使用的“现用户”,曾经使用但目前已经不再使用的“前用户”,知道时间管理App但并未使用过的“非用户”,和“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管理App”的“非知晓者”。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被访者中现用户占比34%,前用户占比16%,非用户占比33%,非知晓者占比17%。就专业构成来看,文科类用户占比57.4%,理工科占比26.9%,艺术类等其他用户则为15.69%。从时间的利用状况看,以2小时的使用时间为分界点,可分为零碎时间和连续时间,超过六成的用户是想利用零碎时间,使自身的时间过得更为充实。

4  学习时间管理App用户的行为特征

4.1  初始使用动机

数据显示,促使人使用学习时间管理App最强烈的因素是“记录时间合理规划”,占比达73.87%,这表明人们希望借助某样工具来帮助自己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第二因素是“控制手机使用”,其比例为72.97%,人们希望通过外界的强制力或约束力克制自己在学习实践使用手机的行为。

“记录时间合理规划”和“控制手机使用”是两个互相补充的因素,首先,用户希望自己能够对时间有所规划,能够按照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次,由于手机的强大吸引力,用户担心自己被影响,所以希望借助App来克制自己在学习期间不用手机进行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两方面的综合,是用户选择的主要动机。

此类App还会有一项功能——通过记录时间给用户以虚拟回报,如给予奖励、记录成就等形式,给用户一种“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是用户能够通过学习直接获得的。“获得激励/成就感”的用户约占58.56%,可见回报机制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也不可小觑。

4.2  使用习惯

使用习惯分为使用时间段,使用时长和功能使用频率。

4.2.1  使用时间段

从用户使用App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20点—23点,其比例高达63.96%。其次就是14点—17点,占比为61.26%。位居第三的时间段是8点—12点,占比57.66%。再次之,是17点—20点,比例稍有下降,为52.25%。不难发现,用户使用App记录自己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和晚上,以及下午向晚上过渡的这四个时间段,与大学生的课程时间安排有着较高的吻合度。

4.2.2  使用时长

问卷结果显示,有接近五成的用户每天使用时长在0.5~2小时内,足够完成一次番茄钟甚至一个工作周期。而“30分钟内”和“2~5小时”则各占两成,更长时间的“5~8小时”和“8小时以上”则只是极个别情况。

4.2.3  功能使用频率

功能方面,较为常见的有“学习记录” “打卡”“分享至其他平台”“需购买/开通的增值服

务”等。

对于“学习记录”这项功能,很少有人会忽视。通过5分量表测量(1=从不,5=几乎每次)反映M=3.45,S.D.=1.256。因为此类App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对手机其他应用或者功能进行限制外,记录本身就是它的一个特色,这些记录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来说就是一种荣誉的证明。

对于打卡功能,“从不”这一选项的比例有了显著的增长。通过5分量表测量反映M=2.66,S.D.=1.261。打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显得意义不大,也就无须每天定时定点进行。

“分享至其他平台”这一功能,超过半数的用户都选了“从不”这一功能。通过5分量表测量反映M=1.80,S.D.=1.077。大部分人不希望连自己的学习行为也要自主或被迫地向外界展示,人们担心自己的分享行为在他人眼里变成一种刻意地炫耀。

“需购买/开通的增值服务”通过量表测量反映M=1.77,S.D.=1.076。这与人们的消费观念脱不开干系,人们似乎更愿意享受免费服务,而不愿意接受所谓的收费服务;同时,一些用户认为免费的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些收费的项目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

对四种功能使用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学习记录和打卡的功能,都分别与成本型功能——付费的增值服务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01)。(表1)

5  评价与未来意向

5.1  不同群体的评价与未来意向结果

不同群体对于学习时间管理App的体验和预期可能不尽相同。数据反馈:用户群体(现用户和前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呈现较高的评价,满意程度近5成。

针对四类受访者群体设置“您如何评价此类学习记录App对学习行为的推动作用”问题,反映大学生群体认可App有效性的程度,其中选项“一般”“有用”“非常有用”占比较大,分别为5成、3成和1成。普遍认同此类App对学习时间和行为管理的有效作用。

最后,“使用/继续使用的意向”反映四类受访者群体的未来使用意向,结果为60.1%的“使用”与39.9%的“不使用”。

5.2  不同群体评价与意向的变量影响分析

为探究这些评价和意向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小组对四类群体的数据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多次Logistic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5.2.1  体验满意度

对比现用户和前用户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大学生群体认可App的推动作用与其体验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是否为现用户也影响着他们对满意度的评价高低(p<0.05)。(表2)

5.2.2  作用的认可度

另外,在现用户和前用户的111份使用及评价数据中:未来意向和满意度越高对App推动作用的认可程度(p<0.001)越强,性别、是否为现用户也影响着这种认可程度(p<0.05)。

综合四类被访者的意向数据发现,认可App推动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旧有受访者类别(p<0.01)、未来意向(p<0.001)。(表3)

5.2.3  未来使用意向

在现用户和前用户中,相较于流失的前用户,正在使用并没有放弃的用户会继续选择使用这款App(p<0.05),认可推动作用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继续使用的意向(p<0.001)。

在非用户和非知晓者当中,当同学认可App对学习有推动作用(p<0.001)时,对于这款App的使用意愿将会更强烈。

综合全体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对于App的使用意愿与认可该类App的推动作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不管是非用户群体,还是用户或者观望者,都会看重App的有效性。人们對一款App的使用,会考虑其是否能达到自身的预期效果,只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保持对用户的黏性,否则,就会失去用户。(表4)

6  访谈:不使用的动机因素

受访者类别与使用意向的交叉结果表明,非用户的不使用意向最低,约为5︰2;其次是非知晓者和前用户的不使用意向,同为1︰1,研究组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侧重这些群体,针对不同的选择情境探究不同的动机:不使用的原因、放弃的原因、个人经历等,与12位受访对象进行了各10~20分钟左右的半开放式访谈。

访谈记录补充了这样一些共性的不使用因素,我们将它们归为消极与积极两大类。

消极因素:一些非知晓者群体在了解App使用原理后,表示番茄工作法不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效果要看个人,时间管理App对本身就自制力好的人是有加持作用,但如果自己的目标感不强、自制力差,则效果也一般。对非用户、前用户而言,他们认为近期没有紧急的需求或目标,还有受访者表示喜欢有持续的长时间来使用。关于App本身的设计,他们提出如下的顾虑,一是白名单的自主性强,个人如果设置了很多白名单软件,App的时间管理作用就被削弱;二是一些数据授权会侵犯个人隐私,将被追踪整台手机的使用记录。

积极因素:一些受访者表示相信自我安排会更灵活,如在同一设备上学习网课、整理笔记,会形成冲突;最后有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她习惯手写日程本,但会配合每一周期的番茄钟提示,这样不用完成一件事就要打开手机(不用完全依赖App的功能),另外她也表示因为开始工作成为了前

用户。(图1)

7  App开发的潜力

那么这种个人性质的行为记录App为什么会新设社交互动功能,甚至有人愿意付费开通这类服务呢?研究组认为它的社交功能会带来学生群体行为的主观规范,因为虚拟自习室等社交功能容易为不学习、较少学习的用户带来无形中的压力,这样的排行榜和实时数据公开会让用户感觉到与他人的

差距。

另一方面,一些使用付费社交功能的受访者觉得这是一种结伴学习,与之前“孤军奋战”不同,找到有相同学习目标的同好可以互相监督,也可能会有胜负心想去超越他,但这属于良性竞争。虚拟自习室等社交功能让他们即使不能完全在同一空间、时段学习,也能达到每日结伴的激励效果。而一些初次了解这种社交功能的非知晓者们也持看好的态度。

8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对时间管理App的使用行为特征、使用心理、体验评价以及相互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访谈方式补充了积极、消极的动机因素,解释App的社交性功能开发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可概括如下:

第一,用戶构成:在时间记录App的用户当中,有六成以上的人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零散时间。

第二,使用行为特征:用户每天使用App的主要时间段为20点—23点和14点—17点。对于时间的把握,用户更加追求精细化,更希望利用好每一段时间。同时,人们更多愿意使用App本身的免费功能,对于付费功能的使用则意愿不强。

第三,评价与未来意向:大学生群体会评估App使用价值,即使用此类App是否会对自身学习有促进的作用,认可度越高,人们的使用意愿就越强烈。在用户群体中,人们对App使用效果极为看重,如果使用效果良好,则会增强用户继续使用下去的意愿,反之则可能促使用户放弃使用或转向其他App。

第四,潜在用户与前用户不使用学习时间管理App受到不同的动机影响,存在内部与外部的消极因素或者积极因素。

第五,App开发的社交功能受到普遍认可,虽然付费经济接受程度暂不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联系,对它表示好评的使用者也可能成为它的忠实用户。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02-28.

[2]Staffan Noteberg.番茄工作法图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Rogers,E. M.(2010).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Dutton, W. H., Rogers,E. M. & Jun, S.H. (1987).Diffusion and social impacts of personal compute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14(2):219-250.

[4]高雅斯.基于记忆心理学的时间管理App服务设计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用户行为
基于“点击流数据”的电子商务用户行为分析研究综述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分享及使用行为初探
电力高校图书馆转型智库服务的研究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的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用户行为引擎设计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CDL话单的高铁无线网络分析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