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沈周诗文》课程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9-01-13吕金芬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学生

【摘要】在学习《沈周诗文》的过程中,低年段的学生以感情朗读为主,中高年级则要求理解和能背诵部分诗文。通过学习,学生对吴地文化,对家乡的历史比之前更加了解。同时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农村生活,兴趣浓厚。

【关键词】《沈周诗文》;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古诗文教学有如下建议:“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同时,课标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有要求:“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校和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我校依托地方资源,发挥地域特色,进行沈周文化挖掘与研究,对沈周的诗文进行整理和遴选,编印了校本教材《沈周诗文》,利用社团等课程活动让学生进行诵读,理解、感悟。下面,就我校如何进行沈周诗文教学价值的研究作如下介绍。

一、结合地域特点,了解沈周生平

(一)知晓湘城历史

湘城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畔,以前称相城,史书记载吴王阖闾元年,吴国宰相伍子胥曾到湘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想要在此选址建立都城,先将部分城砖运至湘城,后来因为湘城地势偏低而作罢。这些城砖就铺砌了沿河街道,始得名相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二)了解沈周生平

沈周是苏州湘城人,明四家之一,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一生没有参加科举,专事书画。他在诗、书、画方面有建树,传世绘画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文集。他也是明代吴中诗学的开启者和重要人物。

(三)明晰诗文特点

查阅资料,筛选、整理可知,沈周现存的古诗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题材广泛,有描写天文、时令、山川、居室、宗族、怀古、忠孝等,诗清新淡雅、自然脱俗,不雕不琢,体验自然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趣味,体现了本真的特点。《沈周诗文》的学习,可以让生于阳澄湖畔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家乡名人沈周,从他的诗文中了解明代吴地风光与传统文化,了解他在吴地的生活情趣,学习他勤奋、孝顺、热爱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善于发现美、追求淡雅本真生活等精神。

二、研究沈周诗文,挖掘教学价值

(一)写景诗,了解吴地风光

湘城是“娄门外第一镇”,原苏州四大古镇之一。湘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四面环湖,镇内河溪纵横,小桥流水,幽静惬意。小镇依水而建,房屋傍水而筑,配上玲珑小桥,显示出江南水乡的灵秀和古朴的神韵。在沈周的诗文中,我们就能了解吴地风光,例如《过湖村》。学习这首诗,先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诗中描绘了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小村落,夕阳落山时鸡犬相闻,湖里行走的船只,高过树木又缓缓移动的船帆,堆得高高的稻草垛,积满落叶的茅草屋顶,民风淳朴的湘城居民……这是一幅描写江南农村恬静、优美的画卷,也体现了作者对这样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指导孩子赏析这首诗文时,让农村的孩子谈谈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对比诗中出现的景物,除了帆船和茅草顶的屋子,其他的是否存在。这种熟悉的景象读来倍感亲切。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妙景色,可以让学生写写江南农村美景的作文,加深对吴地农村的美好印象。

(二)状物诗,了解吴地文化

湘城古有“湘城十八景”之称,至今尚有妙智古刹、阳澄唱晚、渔沙落雁、通仙宝坊、石田古墓等古迹保存。湘城人文昌盛,名人辈出。名人贤士、能工巧匠、名僧大师举不胜举。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监纂姚广孝,平江总管张伯颜等,文化底蕴厚重。湘城小学自清光绪初年私塾算起,也有150多年的丰厚历史。诵读沈周的诗,可以了解吴地文化。

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枇杷》)

童儿放手无拘束,调牧于今已得心。(《平坡散牧》)

枇杷颜色好看,味道鲜美,在古时就是江南时令水果;《平坡散牧》中放牧的儿童放手让牛儿自由行走,调教了一段时间,放牧已经得心应手。牛儿不需要人指引,完全可以自行吃草去了。诗中可以知道明代江南农村农民是养牛耕地的,牛儿温驯,牧童天真,做事善于掌握技巧。作者用寻常生活所见,写成诗,绘成画,让后人了解明代的吴地文化。

(三)叙事诗,感受吴地情趣

沈周诗文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多描写自己生活的小事,散步、看景、赏花、作画……充满了生活趣味。

八月添衣唤僮子,自画雪图茅屋里。玉花出笔飞上树,惨淡阴山无乃是。老生放笔还自笑,颠倒炎凉聊戏尔。门前有客来借看,满眼黄尘汗如雨。(《暑中题雪图》)

炎炎夏日,诗人画了幅冬日雪景图,皑皑白雪的冬景跃然纸上。还唤来童子添衣,看着画作自己也笑了。访客来看画却是汗如雨下……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啊。诗人为人乐观、有趣。

结合这样的场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趣事,江南分明,寒冬炎暑,春华秋实,不同的季节会有哪些美妙的事情发生?会不会去游泳?采莲、捕蟹……

(四)题画诗,培养审美能力

题画诗把美术与文字巧妙结合,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诗情画意相映成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人家依依绿阴阴,鸡犬相闻住处深。客去客来消日永,茶烟不断日沉沉。(《题画诗5》)

这是沈周的一幅画上,我们看到了他飘逸遒劲的字书写的一首诗。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景色:正是有绿树掩映的村庄,农舍在树林深处,可以隐约闻到鸡鸣和犬吠声,客人来了又走了,打发了长长的白天,在焙茶的缭绕烟雾里,太阳渐渐西沉。引导学生学习沈周的题画诗,是一种文学知识积累,感悟诗词语言魅力,也能体会书法、绘画的美,是整体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民本诗,体悟百姓疾苦

江南农村,水乡泽国,易生水患。农民以种田为生,遇到水灾,往往影响收成。沈周生活在阳澄湖畔,对江南农民的困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许多诗就是描绘了当时百姓的疾苦,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湖田筑堤低且狭,潦深土疏还易塌。(《堤决行》)

江南雨季水位上升,修筑的堤坝低矮且狭窄,積水深土质又松软,非常容易坍塌;《低田妇》男子修筑堤岸,女子踏着水车,一天下来用尽了全力,累到精疲力竭。带学生理解这类诗时,事先可以让学生问问年长的爷爷奶奶,了解曾经的江南农村,以耕种为主要生活方式时是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经历的。通过了解,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与现在的农村生活进行比较,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如此巨大的提高。

三、学校不懈探究,初见研究成效

地处江南农村的湘城小学,有着学习沈周诗文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沈周诗文》的教学结合地域特点,学生更能进入诗歌情境,深入学习诗文,同时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教育的好题材。学校研究沈周文化,挖掘沈周文化内涵,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课程活动,近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被评为苏州市艺术学校,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教师深入研究沈周文化,研读沈周诗文,教师钻研教材、诗文课的课堂能力得到了提升,俞金珍和吕金芬老师面向全区执教了三节沈周诗文研讨课,也有多篇论文和教案发表或获奖。

在学习《沈周诗文》的过程中,低年段的学生以感情朗读为主,中高年级则要求理解和能背诵部分诗文。通过学习,学生对吴地文化,对家乡的历史比之前更加了解。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农村生活,兴趣浓厚。同时有几十篇相关题材的作文获奖或发表,也有相关诗文朗诵节目在市、区级活动中表演。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